月度归档:2015年01月

【读书笔记】《禅者的初心》

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试着改变外在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想和都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好像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让自己变得“恰如其分”,就不可能使任何东西变得“恰如其分”。所以,当把一件事情彻底弄明白之后,就会了解一切,但试图开始就去了解一切,反而什么都不会了解。再完善的道德律,都只是用来正己,学禅的人,应该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思维或观察事物时,我们应该如实地以万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们,我们的心应该够柔软,够敞开,这被称为心的空性,而空性又不外乎是禅的修行。修行就是让限制不再成为限制,结果如何并不重要,为改善自身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禅修的目的,是归复清静的生活方式。

《禅者的初心》并非一本系统的曹洞宗①禅修指南,只是铃木俊隆禅师在美国曹洞宗寺院和禅修中心为弟子和参加禅修的人们讲解禅修的方法和回答弟子们疑问的汇编。因为是曹洞宗禅师,所以会不断出现例如“只管打坐吧!保持着最清净的动机,静默得一如我们的原初本性,这就是我们应有的修行方式。”“坐禅是一种包含无数活动的修行”②的内容,这样的表述如果在其他宗派,或许也会有不同。例如,在净土宗“颂念佛号是一种包含无数活动的修行”,而在藏传佛教“持咒是一种包含无数活动的修行”诸如此类似。哪怕仅在禅宗,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方式。如果本来一切具足,世间万法也自有一一对应的修行和都有各自的适应对象。就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谈到:“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所以,《禅者的初心》没有涵盖所有禅宗的宗派的话,“曹洞宗:禅者的初心”或像是星云老和尚媒体专栏类似的“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更能清晰表达,否则一叶可知秋,一叶也能障目。

①洞山良价禅师(807~869年)在彻悟自性(佛性)之后,感到六祖慧能倡导的“顿悟”法门并非凡人所能达到,便提出“五位”的方便法门,广接上、中、下不同根器的学人。后在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年)弘扬下发展成为曹洞宗,又称为“曹洞禅”。

②道元(1200~1253年)初习天台教义,后归禅宗,到中国参访名寺后返回日本大力弘扬曹洞宗,被称为日本曹洞宗初祖,著有《正法眼藏》,提倡“只管打坐”法门,后人称其禅风为“默照禅”。

……………………
《禅者的初心》
作者:铃木俊隆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译者:梁永安
出版年:2012-6
页数:218
定价:48.00元
ISBN:9787544342834

【读书笔记】《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

中国人讲故事,不是出自虚构,而是起于追忆,所以中国最好的故事不在传奇志怪里,而在史书列传和诗歌中,在记录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

在文字尚且不够丰盛的年代,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生命体,从它们身上,我们的思想和文学得以滋长。回过头来,这些思想和文学又润泽这些汉字,让它们得以逃避被我们遗弃的命运。每个得以活下来的汉字,都承担着太多的奥秘。诗歌其实就是关于文字的奥秘。它唤醒一些文字,同时也唤醒在无知中使用这些文字的我们。所有言说与文字的努力,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已经了解的,而是为了明白尚且还有多少自己不曾了解。因此面对已经存在的人与诗,重要的不是解释,是认识。

熊十力曾言及其少年时读诗,除略通训诂之外,于“诗三百”意境本身并无感受,想借孔子论诗的一些话来帮助印证,却连孔子的意思却也不能明白。直至年岁稍长,自己胸中有丘壑,这才于夫子于《诗经》,都若有契悟。于是感慨,“凡了解人家,无形中还是依据自家所有的以为推故”。这个道理,知易行难,似简实深,其实也就是《文心雕龙•知音》所谓“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修往业,从初志

曹子建《黄初六年令》云:修吾往业,从吾初志。

钱穆说:“中国文学之成家,不仅在于文学技巧风格,而更要者,在于此作家个人之生活陶冶和心情感映。作家不因其作品而伟大,作品因于此作家而崇高也”。这里面,所谓日常、应接、陶冶、感映,归在一处,就是一个“修”字。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初志”,就是对天性的听从,也就是船山所说的,“志也,所谓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性所自出也。”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离,是这首诗的主旨,《文心雕龙•隐秀》里有“古诗之‘离别’句”,江文通拟古有“古离别”一首,都是径直用“离别”二字代指这首诗。离,也是十九首古诗共同的兴起,朱笥河讲,“十九首无题诗也,从何说起?盖人情之不能已者,莫如别离。”和“三百篇”相比,《十九首》无关治乱,只是人伦。而大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千头万绪,明明暗暗,都要等到“与君生别离”后才能慢慢清朗起来。

(《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190页,共不到10万字,本以为轻松易读,语句浅显,拿来当枕边小书。但才翻不到30页,就不得不从枕边移到桌边,把《辞海》从书架上搬下来,像小学生初学认字般一边翻一边查,一本闲书翻下来,真正是一点都不“闲”,最终也还是懵懵懂懂云山雾罩。不是书中篇章语句几多艰深,而真真是“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世事大抵也是如此。)

【读书笔记】《人间是剧场》

1、事实上,“我”不存在,“人”不存在,“众生”不存在,没有什么是“寿者”。什么是“我”?“我”不过是贴在由诸蕴组合而成的几个实体上的标签。举例来说,一张桌子由桌脚、桌面和其他一些部分组成,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了“桌子”的概念。“人”是这样,“众生”也是这样。——《金刚经》开示(一)

2、当一名菩萨布施一枚硬币给一个乞丐,这个布施行为一定是基于如下的了悟:并没有真实存在的对象可作布施。即便如此,菩萨还是要布施这枚硬币,佛从没说过我们不该这么做。这就是为什么佛在《金刚经》里说菩萨要有度化所有众生的发心,同时菩萨一定要了悟,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可以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金刚经》开示(一)

3、根据三十二相中的一相,佛身的高度和宽度是一样的,这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真这么看,佛就是一个箱子,一个很胖的人。还有很多这样奇怪的相:佛的耳垂碰到肩膀;佛的手指间有网——即使我们诗意地说,佛的手指间有会发光的网,那也没用,他的手还是像鸭蹼一样;佛的指甲像铜;还有,如果佛愿意,他的舌头能罩住自己的整张脸……有的声闻乘和纯粹的大乘佛教徒可能不明白,为什么金刚乘的佛有六只手臂,六条腿。金刚乘的理由是:佛不受相的约束,所以佛不受只有两只手、两条腿的约束。这并不是说真实的佛陀有六只手臂和六条腿;而是说,如果佛可以被视作有两只手臂和两条腿,也就可以被看作有六只手臂六条腿。我们需要超越相。当我们能够见到相的无相本质,我们就能见到如来。——《金刚经》开示(一)

4、佛教徒相信,转世会持续不断,直至摧毁相续的因缘到来,这个因缘就是“证悟”,证悟意指从轮回相续中觉醒。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观念,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死亡实在毫无意义,毫无用处,也不值得讨论,因为它是结束。——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一)

5、阿底峡尊者曾说,当你不再执著此生,你就是个修行者。当你不再尊崇世俗的常识、世俗的条理纪律,当你不再介意混乱,你就开始成为一名好的修行者。——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二)

6、成为一个小乘行者,并不代表要将头发剃掉,或到庙里出家。要知道,小乘的基本教法只有一句:舍弃伤害别人的因及伤害别人的行为。对大乘行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不伤害别人同时又帮助别人。——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
《人间是剧场》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0-10
页数:276
定价: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13300803

【读书笔记】高冷逼格的现实与诗

有的书翻完了就翻完了。说既然都翻完了,那读后什么的敲点呗,那敲点什么呢?说的是最近翻完角田光代的《在全世界迷路》、唐鲁孙的《酸甜苦辣咸》、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和李厚霖的《转山八年》,基本上是自我催眠和自我陶醉的叨逼叨逼。尤其是《转山八年》,综合评分竟然8.8,超过80%的评价是五星,我说“这本书打五星的都是托,顶多一星。”后面跟的说“觉得不好还来评价,是件损人品的事情吧。”如果觉得不好却不说或反而说好,是不是更损?

借豆瓣书评也点评下自己手欠买了又看了的以上四本:都是在标榜自己的小众品味、高冷逼格,生怕和别人一样,无论在炫耀什么,都要摆出一副全世界都不懂ta的好只有我慧眼识英雄发现了ta的妙处你等俗人还不过来跪舔的表情。作者的言下之意是:我已经和你们这些俗人不一样了。我的灵魂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了升华,从此张开了一双慧眼高傲地穿行在乌烟瘴气的俗世生活中,与一众凡夫俗子拉开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距离。

《佛珠的鉴赏与收藏》,一本关于佛珠的百度百科纸质版汇编。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差不多是一本唐诗读后感,但很有意思。翻完这本书,差点手指一痉挛冲动买一套《全唐诗》,最后忍住是因为理性的我说:“买了来,放书架上到死都不会看也看不完的。如果是为了装点书架,自己的那点事自己知道,还是别装了,和花卷妹一起读点‘春眠不觉晓’和‘唯见长江天际流’还更实在。”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后记里“就算现实再冷硬,我们的心底也要尚存一点诗意,至少不去嘲笑那些面对现实仍不停读诗和做梦的人。”所以,我那样评价以上的几本书是不对的。哪怕确实那样想了,也不应该说出来。

————–
《唐诗风物志》
作者:毛晓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唐人的世俗生活
出版年:2014-4
定价:38.00
装帧:平装
ISBN:978754953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