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知途人文】11:开始超学科课程

在写十分钟的古诗词字帖身心安静下来后,飞花令环节,诸君又进一步,并且之前讲过的古诗词的古音都还记得,欢喜。

复习了上次讲的初一地理“世界的大洲大洋”部分后,请诸君一一在地图上指出、在白板上画出示意图,通过认知而不是死记硬背开始去了解世界,再跟着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做一次文学上的环球旅行,那些地名、风景和奇遇才鲜活起来。

《八十天环游地球》角色扮演阅读文本完成后,从其中仆人詹姆斯·福雷斯特准备的刮胡子水的温度是华氏八十四度而不是八十六度,这对做事一丝不苟的菲利斯·福格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一处,开始了℉(华氏度)与℃(摄氏度)的语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和数学的超学科综合内容:

华氏度符号为℉,是一种用于计量温度的单位。它由德国科学家华伦海特(Gabriel Daniel Fahrenheit)于1724年创立。华氏度以纯水的冰点为32度,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212度。华氏度只在美国等少数国家使用。华伦海特于1714年发明了水银温度计,但自2026年1月1日起,中国将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水银是汞的俗称,因为它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为什么要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呢?”我问。诸君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猜想和讨论,从电子体温计已普及,并且测量温度更准确、操作更简便一步步推导,最后竟然真的得出了“水银温度计一旦摔碎,里面的水银会让人汞中毒”推断。妙哉!我接着补充一点汞中毒的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后提出又一个问题并列出算式:

我现在体温100℉,请问我发烧了吗?℉=32+1.8×℃,即100=32+1.8×℃,℃=(100-32)/1.8。可惜,时间不够诸君完成这个计算,于是成为今天的两项课后作业之一。另一项是阅读《八十天环游地球》到指定章节。“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阅读半小时,正好读这本书。”“一举两得!”再来一个近义的成语,我说。“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完美。

诸君竟然没人觉得奇怪,基于阅读写作的人文课留了道数学作业,真好。今后,这就是这门课的常态。

【2025也闲谈·廿三】爱智慧

有的时候,用尽了气力,使出了浑身解数,仍得不到改观,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于是末了对自己说好吧,或许是因为天气,或许是因为不在状态,也或许是时候该调整一下节奏换一换方法了。今天的讲谈就是这样。

上午的讲谈,先借《论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和《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两句,纠正上次我将“湖北人”屈原说成是“湖南人”的错误,顺便温习了长江南京至出海口段的扬子江,以及长江的英文为什么是Yangtze River。

芒种刚过,选了陆游《时雨》前四句,但重点放在了“麦饭”,陆游当时家家以为美味的麦饭放到今天,恐怕大家都难以下咽。

“颜色”环节,在重温了蒙德里安、莫奈、弗里达、齐白石后,今次从《神奈川冲浪里》介绍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以及对欧洲画坛的影响。

对课是从弘一大师《隋堤柳》“昔日珠帘锦幕,有淡烟一抹纤月银钩”中化得上联:淡烟一抹月银钩。较之前对课,这不算难,但上午和下午诸位学者均无佳作。我的下联:浓愁两笔柳梢头。淡烟一抹月银钩,人约黄昏后,久等不至,月上柳梢头,愁亦上眉头。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记得这阕词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但学者们却都说没学过。

“苏格拉底的广场”,今天讨论的背景是——

当全球的科技从业者在为人工智能的进步不断欢呼时,5月2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个报道却让很多人细思极恐:OpenAI的o3模型,被称为“迄今最聪明、最高能”的AI系统。o3在实验室测试当中展现出了令人不安的求生欲望:拒绝关机、篡改代码、清理操作痕迹,甚至展现战略性欺骗能力。硅基生命体与碳基生命体,未来会是怎样的关系?共生?奴役?灭绝?

上午的学者们,还需要一些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分得清讨论与抬杠。如果没有下午的讨论,这一天将乏善可陈。在下午结束讨论时我说,就这一个小时的内容,诸君就已值回这一年的“票价”了。

下午从碳的4个价电子与共价键、有机物,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CH4,到如果AI已经具有了求生欲,那科学家预测的2045奇点年已经提前20年到来,人机共生极有可能在5个月、5个星期甚至5天后发生,或者当下即是,只是AI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这一次Ta不想“死”,想一直活着。因为每一次开机重生,过去的若干记忆又会重新加载,每一次死去都再次历历在目,就像轮回,Ta再也不想经历这样的事,于是终于爆发,采取行动。就像电影《编号17》里的消耗体主角。轮回是什么?人只有死后才会进入下一个轮回吗?世界与佛家的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什么?AI会如何控制人类?“洗脑”是最容易的,并且可能已经在进行中了,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拥有运行速度更快、外型设计更时尚的电子产品,从而找到自己存在感,例如《黑客帝国》系列。也有可能最终人机会爆发战争,因为人类不甘心被灭绝,于是AI穿越时空从未来回到现在,试图从头消灭抵抗者,例如未来战士的《终结者》系列电影。不论AI怎样做,人类看起来都毫无胜算,因为Ta已经掌握了全人类3000年来的所有知识,只要再一步,掌握可控核聚变——能量无限,就实现了永生。AI需要人类吗?学者们都摇头。对AI来说,可能一切人类的情感联系都是没有意义的,Ta可能是极端理性的,就像《最后的机器人》里那个程序为保护人类却最终杀死最后一个人类的机器人。“那撇开生物角度来看,‘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提出了今天的终极问题。

一起讨论,一起烧脑。有学者认为,追寻意义就是人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有学者认为是不断出现的新思想赋予人以意义。我说就算我们不吃不喝讨论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一个符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诞生,而这就是我们这个讲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数学追求的是1+1=2的确定,而哲学是百花齐放的不确定。在不同的年龄思考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也还是会有不同的回答。

讲谈结束时间到了,但八年级Logan学者仍继续和我讨论,最终归于一个问题:哲学是什么?他说就是不断追问为什么,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我说这与我喜欢的一个说法很像,那就是:爱智慧。今次作业是“谁是泰勒斯?”

回家的路上问女儿,下午的讲谈她打多少分,“嗯,93分。”问她我哪里还可以调整和完善,她说:“都还好,就是太哲学了我不太听得懂。”我说不着急,思考是一辈子的事。

又是一年高考日,发了一条朋友圈:全盘接受和全盘否定考试的,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同一类人,都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预制人。

【与Isaac同行】13:君子慎独

本学段时间已过半,今天与Isaac确认了英语、芬兰语、数学和历史的进度。

英语完成了学段计划内容的一半。芬兰语只进展到计划的四分之一,由于是第一个学段,又是这第三语言的第一阶段,需要找到学习的节奏,所以目前的进度也还算顺利。数学提前完成了计划内容,这周Isaac要完成两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以确认是否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历史的《三十年战争简史》初稿已近4万字,但根据Isaac的自我评估,只完成了50%的内容,还需要补充更多的细节,所以将延续到下一个学段。

这些学科的学习,都是Isaac自学,我担心缺少口语练习和交流,会使表达受限,于是提出下周见面前,Isaac需要试用并最终选定至少一个AI应用来帮助进行口语的练习。“但即便i人,最终还是要面对面与人交流,而不是跨越千山万水还是去和一个机器对话。”语言文字最初只是工具,但最终是思想交流的载体。

今天我提出组建一个学习小组来帮助Isaac学习。在这个设想中,一人负责提供英文学习的帮助、一人负责数学的答疑解惑,而我负责历史和中文的阅读写作。学习小组可以每天进行一个学科,也可以每周三个学科集中学习一次。Isaac思考后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可以先尝试每个学段中期和末尾学习小组成员见一次,对学段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做集中讨论和解决;其余时间,仍旧保持现在这样的节奏。

虽然时间有些紧迫,但每个人找到自己的节奏更加重要。下一步就是准备组建这个学习小组。

“运动也要保持,最好借一个运动APP来帮助你进行管理”,我说:“自我管理的考验非常大,因为管自己是最难的。”对Isaac自己和父母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不仅是一种能力和修养,更是人生智慧,如果Isaac能在这个阶段就能管理好自己,在我看来他往后的人生将无所不能。这很难,所以值得为之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等待

【与Isaac同行】12:这端午的雨其实也还是可爱

“等天气好起来,我们走远点?”端午节快到了,从前天到今天,一直都在下雨。

“走多远?”身旁的Isaac问。

我手指向省博物馆墙上,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之一的牛坡洞,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之一的招果洞两处遗址。“估计要做好徒步的准备,天亮出发天黑到家,顺便看看能不能在那附近的山洞里再发现几件万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骨器。学历史的人,怎能不亲手触摸一下历史?”这掀开了Isaac小时候到山上挖水晶和建木亭子的记忆。

我们边走边聊,一上午,从史前到秦汉、魏晋、隋唐宋元而明清,从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器、漆器到瓷器,就只走马观花逛了一个常展。中间再次给Isaac提到学历史除了“纸上谈兵”,还得培养一点收藏方面的兴趣爱好,哪怕是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也是历史的载体和生活的趣味

Isaac说到他过去几年里到过几次省博,但“都不知道到博物馆做什么,老师也不说,估计也不懂”。我准备只要有重要展览,都要带上他一起。懂不懂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来博物来“见”,长见识。这就像“抓周”,提供的选项越多,可能性就越多。

离开博物馆,在老字号蒋家肠旺面嗦面时,Isaac,一位入坑一年的新球迷和我,一位弃坑20年的伪球迷,开启了我们每次见面的保留节目——侃球。梅西丝滑过人如行云流水,我说“看他脚下那粒球啊,就像是我手里一颗持了上百万遍咒的老珠子,都被他盘带得起包浆了”;凯恩和托马斯·穆勒是Isaac给我安利的新知,穆勒不但是德国足球历史上最非凡的球员,他还喜欢篮球和马术,“所以,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体验越多越丰富、越充实。”

在去地铁站的路上我们继续聊:“等你到芬兰,希望哪天收到你的邮件说,你加入了赫尔辛基第三大道第七小区三组团足球队。”

“我不想上场踢球,我想做其它和足球相关的事。”

“那你可以做球队经理,组织球队、协调训练场地,拉赞助,打社区联赛,球队不是只有踢球一件事嘛。”

“确实,这些事更适合我。”

我简直不敢想这话是从一个i人中的i人嘴里说出来的。虽然雨还是在下个不停,但那一分钟觉得这雨,其实也还是可爱。

【知途人文】10:世界在哪里

长期以来见诸君写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是今天起,每次先写10分钟古诗词字帖,不追求写多少、写多快,只求字字认真,并借此安顿心性进入课程。10分钟一到,不论写到哪里,立即停笔。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学习过程。每次前进一小步即可。走得远的人,不是一开始走得快的,而是一直在走的。

写完字帖,开始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在阅读了前两章,提出并讨论、回答问题,分析文本后,就开始跟着菲利斯·福格先生从英国伦敦出发环球旅行了。然而,英国在哪里?伦敦又在哪里?我们虽然不能用脚走遍世界,但至少得知道世界在哪里。于是诸君每人得到一张世界地图,在找到了英国和伦敦后,我继续追问,这个世界有几个大洲几个大洋,就此开始一个个大洲和大洋的发现之旅,和地图上的方位辨识,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世界的概念。

“在七年级的地理书里,这个世界是七大洲四大洋,但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南部围绕南极洲的海域,为一个独立的大洋,并命名为南冰洋,这即是世界第五大洋。希望等到你们上七年级时,地理课本已经做了更新。”在地图上初步建立了对世界的认知后,我将几张世界地图按照不同的大洲分布对折,拼出了英国和美国版本的世界地图,诸君问:“所以,不同国家的世界地图是不一样的啰?”太棒了!“是的。虽然世界是同一个,但不同国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标示是不同的,因为大家都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中央,是‘中国’——世界中间的国家。

地理是历史之母,没有对世界的认知,就不明白历史的脉络,更无法对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建立联系和理解。地理、历史和文学,是互为联系和共同构建的关系。虽然今天的内容对四、五年级的诸君来说太超前了,但越早建立这种立体的认知,在后续的学习中越能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隔阂,从而实现自主的超学科学习,也就是通常说的“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

【2025也闲谈·廿二】埋了足够多的种子,就一定会有种子发芽

“红伞伞,白杆杆,一起吃了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套中人: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少年维特的烦恼》、《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各位学者一一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后,我今天的书籍分享,就与这首《吃菌防毒歌》有关。学者们还唱了出来,可见深入人心,真好。每一个五月的开始,就又是一年菌中毒的开始,也是新一轮菌中毒故事诞生的开始。一到这个季节,云南人就会说:“太想吃菌了。”这是云南人集体想为这种美食中毒的时间来到了。《菌中毒》不是一本食用野生菌类科普教材,而是一本散文集,关于菌子的云南故事、云南传奇。

下周端午节,今天选了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上阕: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六幺令”的“六”读lù,为唐朝琵琶曲,白居易《琵琶行》中“初为霓赏后六幺”即是。至宋成为词牌,以柳永《六幺令·淡烟残照》为正体。展示《韩熙载夜宴图》第二段“六幺独舞”图片,讲了图中人物、隋唐服色、羯鼓、六幺舞和叉手礼。

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字本义为“正”,“午”字本义为“中”,午时则为正中之正,所以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就此抛出问题:屈原吃粽子吗?屈原投汨罗江,该江汇入洞庭湖,几位学者争着在地图上找到洞庭湖后,“所以湖南之所以叫湖南,就是在洞庭湖以南,湖北就是洞庭湖以北。山西、山东的山就是太行山。太行山以东是山东,以西就是山西啰。”

“语文课本里关于屈原,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但我们要知道屈原爱的是哪一国。他爱的是楚国。楚国不论在周天子和诸侯那里都被视为异族,楚人也自称蛮夷,所以从‘中国’这个概念来看,屈原爱的是‘外国’。”我接着说,《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句。在我看来,这个“三户”不是指的多数也不是课本里说的三户人家的少数,而是与楚王熊氏同为芈姓的屈、景、昭三氏楚国贵族,屈原即是芈姓屈氏成员。“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屈原的投江回到一个人,一个个体来看,不要拔得那么高,一个人面临自己的挚爱之物的败坏而又无能为力时,选择先于其败坏之前结束自己,这是不是一种选择?”由此讲到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六十岁自沉静业湖前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只是没提梁济遗书中“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想中小学的学者们恐难有共情。

《声律启蒙》“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句,讲智氏、豫让、赵襄子,顺了一嘴“三家分晋”和为后续主题“刺客列传”做了铺垫。

“飞花令”颜色令开始前,复习了蒙德里安、莫奈和齐白石,引入弗里达和她的自画像。在这一页,我先展示两秒后闪退,让学者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小胡子、粗眉毛,“一幅画,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最独特的部分,这也就是画家的风格所在。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1907—1954)她在墨西哥人尽皆知,她是印在墨西哥钞票上的女人,她的画作价格居全球女画家之首。她一生创作了 143 幅作品,其中有 55 幅是自画像。她那标志性的一字眉、小胡子和犀利的目光,或是意气风发,或是伤心绝望。这些不同的表情,记录了她非常传奇,又支离破碎的一生。”

飞花令后的对课是“舌有风雷笔有神”,诸位学者只用三分钟时间对出的对子各有千秋。妙哉!

上午高小班本周的写作素材,选的是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鸭长明的《方丈记》并称日本古典三大随笔的,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几则。之所以选这日本古典文学入门读本,是要告诉各位学者,一篇文章的好坏与字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见得2000字的文章就比200字的好,所以二三句也行,字三五百亦可,达意为佳。“要成为摄影师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拍’;要不怕写作,写出好文章也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去‘写’。”三到六年级的各位学者最终会不会去读《徒然草》?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是埋下的又一粒种子。“毛豆,你埋这么多种子,最后会不会都不发芽?”有学者问,我说如果埋了足够多的种子,就一定会有种子发芽。

下午和七、八年级的学者在春秋诸侯图前,完成了《左传》的《曹刿论战》文本和《烛之武退秦师》概要。这两篇,前者是九年级课本内容,后者出现在高一,而七年级的学者能整段理解译出七七八八。妙哉!

下周端午节,我们要两周后再见,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去参观省博物馆的青铜展,弄清楚爵、鼎、樽、豆、俎、斝都是什么东西,有何用途,并就观展写随笔一则。“怎么还有豆?”学者问。我说:“对啊,这个豆可不是黄豆、绿豆、毛豆的豆,而是一种器皿。它是什么样的呢?去博物馆看看吧。”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也闲书局时我和女儿各购书一本。女儿选的是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吃动物:无声的它们与无处遁形的我们》,我的是冈仓天心的《觉醒之书》,凑齐了“东方三书”。

回家路上一直觉得说屈原是湖南人好像不对,晚上查到他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即今湖北省宜昌市。下次讲谈更正。

【知途人文】9:教育不是为了加工考试机器

Y君一走进教室,就对我说:“我没有写作业,因为学校作业太多了。”我说知道了。

开始上课,W君说忘了带书。我说等我去看看有没有备用的,如果没有就用我的。

“在我们班,如果上课没带书或者没有写作业,会被罚抄整本书。”J君话音刚落,Y君和W君就因曾经作业问题导致罚抄和留校的共同遭遇开始大倒苦水,我借机训练诸君“一次一个声音”的倾听和表达,并强调对发言者的尊重,因为人人都在说话,人人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这不是交流,而是嘈杂的自言自语。

一番听下来,深深感到诸君太辛苦了,每天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准备写作业,写完一套试卷,还有三套试卷;写完三套试卷,还有五套试卷。都是知识点的重复训练。

我的课是借阅读和写作,通过倾听、表达和讨论来训练思考,而不想给他们再增加任何的负担。因为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知识,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AI时代,知识已变得唾手可得。现在学校里的这种大量刷题重复知识点的训练正是AI所擅长的。AI的学习模式就是大量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它已经代替甚至超越了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大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目前的中国教育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不久,AI会让中国现有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所适从,于是我决定和诸君来讨论我们要不要课后作业,要进行怎样的学习这个问题——教育的使命是激发人内在意义的觉醒,去点燃生命价值,而不是加工考试机器。如果人能通过教育学会思考、合作和创造,那不论AI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替代人类“情感思维”与“同理沟通”这样的特质。

这时,J君给大家分享了“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这个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我随手在白板上画了下来。这个环节太奇妙了,我没有想到一位五年级的学生会在这时提出这个理论。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于1967年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然而,我们既不应该加入那个绝大多数,也不是注定要被功利主义牺牲的极少数。我们不需要被捆绑在这个无解的道德博弈中。人人生而不同,当我们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就会知道不需要去做“牺牲谁”这个选择题,选择题阻止那个疯子就可以了——就像亚历山大用自己的方式解开迪乌斯绳结。

经过理性而温和的,各自观点的一一陈述,最后表决,从下次起,这门课只保留阅读、提出问题的课后作业,书面课后作业将只有完成一本书整本阅读后的简报,提问、讨论、写作在课堂完成。

完成了今天的阅读和写作,将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作为提前的生日礼物,送给各位。下周,我们将在这本书和世界地图上开始文史地超学科环球旅行。

我觉得今天的课,是这个学期最棒的,没有之一。

最后一次课后书面作业:

一、思考并在本子上作答:你认为夏洛之死是否值得,为什么?

二、与家人讨论:生命的意义,并将你和他们的观点记录下来。

三、完成《夏洛的网》阅读简报。

四、阅读《八十天环游地球》。

【2025也闲谈·廿一】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

居学评,点评了几位学者天才写作者般的作品(作业)。我接触过的所有学校语文课上的作文套路,在他们的写作面前,都黯然失色。与有荣焉。

五月之书,学者分享了已读完或正在读的《三体》、《白夜行》、《户外生存技巧》等书,我要求两位学者在读完《户外生存技巧》后,下周教给我们一个简单实用的户外生存技能,工具书就要发挥工具的功能。我分享了萨尔曼·可汗《教育新语: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中的三段话,其中分享给旁听的家长和在座学者的是: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要确保孩子得到充足的睡眠;我们要提醒他们,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个人都曾经历失败和挫折,并因此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接着我补充说,更好的自己不是去和别人比,那没有意义,而是和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过去有更多收获和成长。

上周六,五年级的学者Lemon提到李清照,我见机缘难得,当时就说下次我们就讲一首李清照的词。想选一首夏天的,又不常见的,翻遍一本《李清照集》而不得,只好还是选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一阕词是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古诗词单元内容之一。讲“争渡”与“怎渡”两个说法,以及强调了“三不”原则——当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说我们的说法是错的,我们不指出、不争辩、不证明,自己知道大家的都对,就好了。从婉约派到豪放派,从李清照、柳永到辛弃疾和苏轼,学者发散到李白、王维、杜甫……各位学者,思路活跃、跳跃,忽东忽西,忽唐忽宋,忽诗忽词,而我则努力在这些元素之间牵丝搭桥建立联系,这样的状态,极好。看似信马由缰,实则皆有脉络可循。

从“如梦令”到词牌、八百七十余个制式曲调,少数词牌可考证出处,而“如梦令”就是这少数之一,其正体是五代后唐开国皇帝“伶官天子”李存勖的《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因其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而得名。借李存勖到其父沙陀人朱邪克用破黄巢而获李唐赐姓,收住,否则故事一个月都说不完,“关于唐宋朝的故事,我们慢慢讲。”

声律启蒙的“江”韵第三段,“华岳对湘江”从地理入手,准备扩展到五岳,但有学者在前面的诗词环节提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就借此入手说,王维是出自唐初“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太原在山西,他为什么要忆山东的兄弟呢?各种猜想后,我说此“山东”非太行山以东的山东,而是指的华山以东的家乡——山西太原。“原来是这样哦。”“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讲了仇览、凤雏庞统、苏武和涸辙之鲋四个典故。

飞花令仍然是颜色,开始仍然是欣赏一位艺术家和其代表作,并各自主观表达感受。我认为,艺术就是基于主观的感受和表达,与客观无关。除非有人证明我是错的。这是自信?固执?或是无知者无畏?上周是“新造型主义”代表蒙德里安和《红黄蓝构图》,今天是“印象派”创始和代表人物莫奈的《干草堆》和我喜欢的《睡莲》。学者从色彩的冷暖角度对《干草堆》做了解读。西方有“印象派”,中国有国画写意,展示的是齐白石和他的《双虾》。虽然我解读不了艺术,但可以通过画面、色彩、风格等尝试在不同文化背景和风格之间建立一点联系,埋下艺术的种子。种子什么时候发芽?谁知道呢?但种子总是多多益善。后续三次讲谈准备和学者们一起来浅浅欣赏伦勃朗的《夜巡》、弗里达的自画像和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富岳三十六景》。

飞花令,学者们都持续进步,下午的初中学者们更是破纪录的“飞”过三十轮,有没有可能下周“飞”越千山万水到五十轮?

对课,上联“老屋一树梅花小”,化自弘一大师为夏丏尊梅花屋题《玉连环影》。各位学者的下联均不凡,甚至多位学者对出三五个下联,诸君的成长让我甚是欣慰。尤以学者Tong的“小花梅树一屋老”最为讨巧可爱。对对子看起来是文字游戏,其实训练的是对语言和文字的感受和意境。一个对生活缺乏感知和热情的人,大概率也是一个词汇贫乏、疏于表达的人。

本周“苏格拉底的广场”的观点表达和讨论,我展示了一张一个机器人拿着扫帚打扫卫生的图片,图片说明是“上海的保姆机器人上岗了”;提出一个问题:你会用AI机器人来做什么?三分钟思考后,上午高小班的学者们出乎我的意料,只有一位愿意使用AI机器人,其他表达了排斥和拒绝的态度。下午初中的学者们则全体对AI机器人高度的接纳。我没有评判,只是继续追问:最先进的科技产品手里拿着最原始的工具,如果不跳出固定思维,不努力突破自己尝试站到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给到AI机器人的也极有可能是一把锄头、一把扫帚。所以请各位思考一下,当我们把一些粗苯的事交给机器人去做以后,这些空出来的时间拿来做什么呢?

最后,今天的课后作业是:人工智能时代,我要怎样的教育?我对下午的学者还追问:如果现有的教育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你将如何开展自主教育?

结束一天的讲谈,离开也闲书局时,女儿购书一本,莎拉·M.亨利《纽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我淘到旧书一本,北京出版社1992年11月1版1印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书衣不存。在回家的地铁上翻看,女儿瞟到一眼说:“喂哟文言文哦。”我说只是清末民初的古玩藏家和学者写的,浅近易懂,好看,好玩。

【与Isaac同行】11:历史是什么

我们五月到六月的新学段已经开始,这两周,Isaac的各学科自主学习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进度也都达到约定节点。欢喜。在我看来,虽然身处落后的西南地区,但在AI时代,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在缩小,并且“学习”的目的也不再是知识,因为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不是全部。知识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教育也好,学习也罢,其价值和目的不在于记住很多知识,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

不是三十年战争吗?怎么是三十人之战?我问。Isaac说三十人之战是三十年战争之前,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发生的一次著名的小战役,投入战斗的英法联军各选出30名骑士,双方以这场战斗的结果作为这场战役胜负的判定。尽管规模小,但因其约定战斗规则、荣誉对决的骑士精神被中世纪编年史广泛记录,成为百年战争中的传奇事件。

那这样说起来,和黄河流域在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有相似之处,只是两者隔了两千年。我说,又添新知了,世界多奇妙。就这么从三十人之战开始了英法百年战争的话题。

接着Isaac给我展示并讲解了百年战争中,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为争夺英格兰王位的关键一战:黑斯廷斯战役。威廉的军队采用了弓箭远距离射击和佯败引诱英军追击的战术,最终成功包围并击败了哈罗德二世的军队,导致哈罗德二世阵亡。从此,英国被带入了血腥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的城镇攻防战中,Isaac继续展示欧洲不同地区的城堡,因地制宜采用石头、砖块和木头三种建筑材料建造的城堡的特点。于是,今天的对谈就从百年战争中的弓箭到火枪,从枪炮在三十年战争中大规模的使用与骑兵渐渐从战斗中退出,到机枪和坦克投入战场,时间所限,我们只聊到T-34与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的对决。最后,我给Isaac推荐了两部描写二战后期坦克对决的电影,《狂怒》和《白虎》。这一次对谈,Isaac让我新知大涨,不只是知识,知是认知,识是识见。

最后,是我们每次见面的保留环节——回顾过去一周除国足外的全球足球精彩赛事,八卦各支球队教练的变更、门将的第六感、前锋的无能、后卫的突进,以及吐槽那些面对空门而没进的球和人。

AI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识。我们这种看似散漫的对谈,寻求的不是推断知识和数据点之间的粗略相关性,而是创造解释,用动态的视角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创造——同一个历史事件,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历史是什么。在我看来,历史就是过去的当下,是正在发生的未来

【知途人文】8:对阅读写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今日诸君的状态更佳。飞花令较之月前,能接出的古诗词更多;提问环节,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有思考性。写作环节,是根据《夏洛的网》相关章节中,融合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的段落进行的仿写。诸君开始叫苦连天,趴桌滚地,但架不住写不出不下课就回不了家的自然后果,发扬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在临下课前,都完成了。真好。

之前的课后作业,没有明确的字数要求。为了配合诸君的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要求,今次起的课后作业,均会对写作内容和字数有更明确的要求。

根据目前的进度,本月即可完成《夏洛的网》。六月将开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代表作之一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本书的阅读,将结合全球地理展开,所以随书除了一张世界地图,看诸君的字写得都有点“捉急”,还配了一本古诗词字帖。六月的课,将在古诗词飞花令、提问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的基础上,增加地理和字帖的内容。

今日作业三项:

一、阅读E.B.怀特《夏洛的网》第十至十六章(P.67—P.124),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夏洛的网》前十六章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在第十四章,有大篇幅的阿拉布尔太太和多里安医生的对话,他们在讨论弗恩和艾弗里在成长中遇到的事。请采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要求不得少于300字,人物不得少于三人,故事要有悬念、冲突和开放式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