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丝绸之路

【尺宅图书馆】三:选项C错在哪里

地理老师现在不骂我了,但是历史和语文老师把我骂得好惨。”昨天下午,小莽子一边对我说一边从书包里抽出几张卷子,“这个星期我的历史和语文月考都不理想,这几个题做错了。”

我接过试卷,历史还好,主要问题集中在商鞅变法;语文选择题错了一道,阅读理解丢了十几分,四十分作文得了三十一分。

“你知道为什么商鞅一变法,秦的国力就大大增强了?”

“不知道,老师没讲,书上只是写了‘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这一句。”他拿起我书桌上七年级上中国历史课本,翻到35页,指着课本说。

“秦人比其他六国人更聪明吗?”

“不。”

“更强壮吗?”

“也不。”

“秦国的兵器与六国的大不相同吗?”

“应该都差不多的,因为他们是同一个时代,而且应该秦的生产力还要比其他国家更落后点。”

“那商鞅的变法涉及了哪些领域‘使秦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呢?”

“涉及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

“这几方面的变法都改变了什么?为什么一变国力就增强、军队就强大了?商鞅为什么功劳这么大但死得那么惨?商鞅能不能不死?”

“呃……不知道。”

“好吧。那我们就从商鞅为什么不论变法成功与否都不得不死说起吧。”

用了半个小时,算是解决他的历史课问题。

语文选择题,要求选出一句没有语病的句子。小莽子选的B,老师的标准答案是C:我只有以大学为目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报答父老乡亲的大恩大德。

我长长叹了一口气。

“叔叔,我语文是不是差得有点老火?”小莽子有点紧张,眯起200度又不戴眼镜的小眼睛看着我说。

“不是,我觉得这一题,你选A、B、D哪一个都不算错,只有C这个标准答案才是错得最离谱的。”我知道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说他老师的不是,但我一定要告诉小莽子,这次真的是他老师错了。

听我这样说,小莽子的眼镜眯得更厉害了,可能是想看清楚我的表情是不是认真的。

“我来告诉你这个选项C错在哪里。首先,读书是你的权利,如果为了报恩德而读书,这个是‘道德绑架’;第二,上大学绝对不是读书的目标,它只是读书的过程而已,就像幼儿园毕业上小学、小学毕业上中学一样自然;第三,如果要报答别人,首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上不上大学,只是一个选择,不是一个评判,更不是结果,你怎么评判一个足球运动员和一个铅球运动员谁更优秀?”

小莽子只是看着我,没有任何的回应。

“好吧,我们继续来看看你的阅读理解和写作。”

“‘《论语》十二章’学完了,老师让写学习心得,我不知道怎么写。”

“十二章都懂吗?”

“懂。老师都讲过。”

“那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意思?”

“学习了之后,经常温习巩固,不也是很快乐吗?”

“老师是这样讲的?”

“是的。”

“可是,你不觉得这有问题吗?学会了不断温习巩固,这有什么好快乐的?你天天都看同一本书,快乐吗?”

“呃……看起来简单,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习’在这里不作‘温习’解,应该是‘实践’,引申为‘常常在实践中应用’,即‘学以致用’的意思。”

“可是课本上是写的‘温习’。”

我翻到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第五十页,“时习”的注释真的是“按时温习”。

“《孟子》里面讲‘尽信书,不如无书’,教材不一定就完全正确,老师也不是无所不知的。所以,你的心得知道怎么写了吧?其实关于阅读和写作,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能给你的建议就是:多读,多写。阅读不要受教材限制,越广越好;写作不要被套路框死,要好好说话,说人话;最后,要思考,要问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每天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但学校没什么书,都是教材上这些,我都读过了。我能不能借你的书去学校看?”

“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呢?你想看哪方面的?”

“下个星期历史课要上到‘张骞通西域’了,我想先多了解一点。”

“好说。”

“啊?你们在说西汉啊?卫青、霍去病打匈奴吗?”花卷咬着一根泡筒走进来问。

“对啊,哥哥下周历史课要学到我们吃的胡萝卜、石榴和葡萄最先是从哪里传来的。”我一边回答花卷一边爬上书架,抽出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西嶋定生的《秦汉帝国 : 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还有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从书之一刘德增的《秦汉衣食住行》和许晖的《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五本书放在桌上,“自己选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我说。

小莽子选了刘德增的《秦汉衣食住行》,“叔叔,我下个星期来还你,我现在要去上面亭子写作业了。”

送小莽子回来,太座大人说:“你不应该那样讲他老师,小娃娃很单纯,这可能会让他对老师有看法,影响他的学习,而你又不是他的老师。”

太座大人总是对的

【历史是什么鬼】丝绸之路、CHINA、中国茶和美国独立战争

幸福学堂下学期校内游学,中学部确定是江西(庐山、景德镇、婺源和三清山)了。5月21日,中学部本学期的福建三城(福州、泉州、厦门)游学开始之时,也是我江西踩点出发之日。

之所以是江西,源于我整个游学框架的设计中,原计划上学期的游学目的地——敦煌,对应了西域之路(清光绪三年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所以在此之前,并无“丝绸之路”一说)。

1275年,经过四年的旅行,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途经敦煌,终于来到元帝国并成为忽必烈之臣。

1292年,在中国居住了17年的马可·波罗一家三人,奉忽必烈之命送阔阔真公主由泉州(本学期游学目的地之一)出航,往伊儿汗国成婚。忽必烈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已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 而由于景德镇瓷器出口成为主要货物,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作“海上陶瓷之路”。

1298年,回到威尼斯的马可·波罗在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诞生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欧洲的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和财富的倾慕与贪婪,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之一 — 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地理大发现)开启。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瓷器和中国茶成为世界商品。1689年,东印度公司从厦门首次将中国的茶叶运回英国,此后英国名媛淑女们腰间都藏有一把镀金嵌玉的小钥匙,用来开启特制的茶叶箱;而能够用中国茶和精美的中国瓷器招待宾客,成为当时的英国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China也成为“中国”和“瓷器”的英文译名。

1773年,在美国革命之父之一的塞缪尔·亚当斯(约翰·亚当斯的堂兄)和约翰·汉考克领导下,60名“自由之子”成员,将东印度公司三船主要为中国福建武夷红茶的茶叶倾入波士顿湾,以此反抗“日不落帝国”英国国会授权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销售茶叶的《茶税法》,也由此拉开了北美独立战争序幕。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签字生效的,美国最重要立国文书之一的《独立宣言》,7月4日也成为美国的“独立日”。

“人人生而平等……” 天赋人权说是《独立宣言》中最有力量的句子,但它的起草者们同时也加入到了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当中。乔治·华盛顿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

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开始,亚当斯、杰斐逊、林肯,一直持续到第二十三任总统哈利森,美国伟大的总统们,在一个世纪里发起了100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到18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灭绝印第安人的“作战任务”,超过1000万印第安人被屠杀。

每一个游学目的地在我的设计中,它都是世界的中心;每一个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着联系;每一次游学,都是一次涉及历史、地理、科学、博物学、文学、戏剧、音乐等等跨学科课程。

为准备每一次游学,我都要翻看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书籍、资料,看一些电影,听一些相关的音乐,实在是一个既享受,又痛苦的过程。享受是因为我能够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痛苦是资料很多,时间不多,要吸收消化还要产出,战战兢兢唯恐有错误知识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