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闲谈·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是一期在也闲与诸位学者的讲谈。今次,从“别来无恙”的问候开场。“恙”是一种叫恙螨的虫子,被这种虫子叮咬后和被蜱虫叮咬症状相似,所以这句问候的本意是“你没病吧?”,后来成为别后重逢的问候语。

开场结束,提醒各位学者,请系好安全带,今天我们推进的速度会非常快。因为家长们和学者们普遍反馈,《人类简史》这本书不好读,有难度,所以经与秋蚂蚱老师商量后,我将加快进度“跑”完涉及这本书的主题,开始新主题。

“前情提要”环节,1590年,“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被信奉了1900年的亚里士多德猜想。引出科学精神的“好奇”、“怀疑”、“开放”、“创新”、“求知”和“实证”等内容。我接着问上次讲谈秋蚂蚱老师说“互联网上中文信息量只占到总信息量3%”,有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回答没有,原因是相信权威。我对这个数值有怀疑,所以查证下来,这是2007年的数据。而截止2024年6月,互联网上中文信息量占到总信息量的18.9%,仅次于英文信息量的20.4%,并且我相信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因为这是AI给出的答案,目前在大数据的计算和统计的准确性上,人已经无法超越AI。这即是“求知”和“实证”。

“1590年,这一年是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我拿起请书店为讲谈准备的《万历十五年》,“这是一条‘硬广’,在书店讲谈,当然就要讲书。这一年的三年前,即万历十五年,明朝的转折点,万历帝决定让天下无为而治,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不上朝行动;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名将戚继光离世,这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带来的影响,都在这本书里。”今天这样的硬广多次出现。“这一年,英西战争还在继续,西班牙组建了无敌舰队准备远征英格兰,西班牙的战败催生了世界上第二个‘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关于这支舰队,这次大战,可以读一读这本《无敌舰队》。”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说,“我们对所有理论都应该有所怀疑,然而只有怀疑本身不可被怀疑,这句话的另一个说法即‘我思故我在’,这个人与伽利略同时代,既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他的名字是——笛卡尔。”由此进入新知环节——笛卡尔与瑞典公主的爱情故事传说r=a(1-sinθ),我说:“所以你们看写作多重要,否则你都没有办法写一封情书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满堂大笑,旁听的家长微笑又无奈的扶额。

从瑞典的《贝奥武夫》引出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这欧洲三大英雄史诗;又从瑞典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这欧洲四大半岛;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回推100年,正是西班牙结束被穆斯林摩尔人700年的统治的1942年,伊莎贝拉一世资助马可·波罗的小迷弟,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带着女王写给东方大汗的国书去寻找东方帝国,但这时已是明弘治五年,“上帝之鞭”的后裔已退回蒙古高原——阿提拉、成吉思汗铁木真、乞颜部落、柔然、《木兰辞》、乐府双璧、怯的不花——“新月沃地人类1万年前在此驯化了小麦,而黄河流域的人们驯化了小米、长江流域驯化了水稻,新几内亚岛民驯化了甘蔗和香蕉,随着哥伦布带来的物种大交换,美洲的辣椒经欧洲传到亚洲后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沿长江逆流而上,而我们贵州人最早开始吃辣椒,所以我们的日常饮食不怕辣就怕不辣;而此时传到美洲的香蕉们终于不甘寂寞,不愿再只是做一种水果而已,或许是因为香蕉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达到70%,于是它们决定要成立自己的共和国——香蕉共和国!”

“啊?!不是真的吧?!”诸位学者对我这个看起来半真半假的玩笑半信半疑。

“据说,香蕉们还有自己的国歌。这首歌就是——”我链接蓝牙音响外放《神偷奶爸》小黄人的《香蕉之歌》作为BGM,“下面就有请秋蚂蚱糜老师来给大家讲香蕉共和国!”

我从“面”上展开,局座大人在“点”上狙击,这是我们事先商量好的。上周与局座大人的配合,我觉得是成功的,因此建议在每一次讲谈中都加入这个双讲授者交叉讲谈,各自发挥所长,试试看能否成为也闲特色。今天的配合,堪称完美。哦野,虽然诸位学者表示脑袋已经爆炸。

“你这个到底是什么课啊?有物理,有化学,还有历史、地理、语文、生物和数学。”有学者问。

“杂课。”有学者答。

“对,就是杂课。因为生活可是不会分什么学科来过活。”我说。

下午的讲谈,因为初高中生在学校的学习压力大,周末又要到也闲参加讲谈,有的学者连午饭也是在车上吃的,好辛苦。我不忍心再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和作业负担,只希望每个星期的讲谈能让他们稍微放松一下的同时,能够帮助各位温习或预习一下各科内容,同时增加一些新知,并尝试提供一种打通和连接各科知识的方法,也就算是达到讲谈的目的了吧?!若能如此,幸甚至哉!

今天的讲谈,又有逛书店的客人推门进来,安静旁听,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书店是半公共区域,在第一次讲谈,我与局座大人就达成共识,我们的每一次讲谈都是公开的,欢迎家长和推门客旁听。

今天讲谈抛出的地理、历史、人物、事件,学者提出但暂时不做解答而挂起的若干问题,都是种子。一把一把撒出去的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不知道。但一定会发芽。

今天所涉及到的和推荐阅读的书有: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马可•波罗游记》
曹雨《中国食辣史》
加勒特·马丁利《无敌舰队》
克斯汀·唐尼《伊莎贝拉:武士女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家塾记·十】欧阳修四篇

“唐宋八大家”第二的柳宗元,今天讲完了第六篇《种树郭橐驼传》,明天开始欧阳修第三。

欧阳修准备了四篇:七年级下《卖油翁》、九年级上《醉翁亭记》、高二《秋声赋》和高中选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上周花卷作业比较多,又加上自己疲惫,就偷了懒。为了保证每天这半小时,定下规则,晚上八点到八点半,雷打不动。我们都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作为老父亲,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点了。

【共读记·十三】阅读脑

今天的课下来,小小沮丧,原计划这个六周开始的阅读讨论课程终止,重新调回到提问和阅读,并且这个学期都不再调整。因为诸君的识字量不足,文字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在提供文本证据时,还不能读出一个完整的长句和段落以及其中传递的上下文联系和情感。我一周两次课,每次课40分钟,能给诸君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

为什么说话不用特别教就会了,而阅读要专门开设一门课?因为人类天生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掌握语言,形成与人沟通的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则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婴儿丢进人堆一段时间,他就能学会说话;但在不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即使将他放进图书馆几十年,他也学不会阅读。阅读能力有多重要?相关研究表明,90%甚至更多的学习能力,都是靠阅读开发的,而阅读的基础在学校的学科,尤其是低年级来说就是语文——语言和文字

在讲述大脑如何进化出阅读能力,并同时揭露智力进化奥秘的《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指出,人类的大脑并没有事先为阅读设置好区域,大脑中并没有生来就负责阅读的神经网络。阅读不是先天存在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刺激和训练,利用大脑的已有结构,在负责视觉、语言、记忆、基本认知等部件间建立联结,逐渐构成阅读通路。

人类只有不断处于沉浸式的阅读情境中,并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的、长期的阅读训练,不断地积累习得,才能形成并发展出高效工作的“阅读脑”。这是一个持久而缓慢的过程,并且中文阅读比英文阅读更为复杂,涉及更多的脑区域,“阅读脑”更难形成。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相比英文具有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需要更多的视空加工。在阅读中,除了共用的左脑额下回、颞中回和梭状回等脑区外,中文阅读还涉及左脑额中回、顶叶和右脑梭状回等脑区。

一个人从不识字到成为阅读者,这是一个渐进、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起步阶段,学习者更多依靠语音通路完成阅读。首先建立字形和语音之间的关联,再通过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联,实现从字形到语音,再到语义的通达。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再依靠语音作为字形和语义之间的桥梁,而是直接建立起字形—语义的直接映射。这个过程从步入阅读要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初期,随着“阅读脑”的成熟,一个人也才会成为经验丰富的阅读者。

现代人阅读量大大减少,好不好,对爱迪生、达芬奇那种右脑偏好的阅读障碍患者来说,无伤大雅,他们会启动生物学层面的补偿机制,诸如发现针对学习者个体的智慧形式的解决方案,甚至依旧可以为人类集体进化作贡献。如果没有阅读障碍症,纯粹是不喜欢读书,那很抱歉,左右两个半脑的额叶、顶叶与颞叶会被减少刺激,大脑皮质层会萎缩,将丧失评估、分析、权衡轻重与明辨信息的能力。不要用试图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模式来自我催眠,以为别的什么能力会异军突起,因为人类智慧进化的真正争议点不在于交流技巧的先进性,而在于口语、文字和网络使用的转换能力。显然,我们短视频刷得越溜,口语、文字阅读能力和智力就退化得越严重。

【读书记1511】坂井荣八郎《德国史10讲》

10月14日,花卷突然问我:“能帮我买一本法国历史的书吗?”当然!在我们家,买吃的和买书是同等重要绝不含糊的事。

选了柴田三千雄的《法国史10讲》准备付款时,发现这本书是“岩波新书·世界国别史十讲”系列之一种,这个系列目前共有五种,另四种是《德国史10讲》、《英国史10讲》、《意大利史10讲》、《西班牙史10讲》,于是一网打尽,收入囊中,生大欢喜。

书到后,花卷开啃《法国史10讲》,我挑了这本《德国史10讲》。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史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即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我对法国古代史兴趣不大,就直接跳到一战、二战和分裂后统一的后半部分,终于帮我大概厘清了柏林墙倒塌始末。

1919年,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没能出现在谈判桌上,只是在战胜方的最后通牒下才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合约》。这个合约中,最出名的是最后定下堪称“天文数字”的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这个合约引发了北洋政府治下中国的“五四运动”,让我不得不联想到《辛丑条约》——这个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十一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1320亿金马克与9.8亿两白银哪个更多?一番查资料和计算下来,1金马克约等于0.36克黄金,根据资料中1900年左右汇率换算成白银,德国的赔款总额大约在220亿两—377亿两白银之间,是大清国赔款总额的22—37倍。当然,这笔赔款随着二战的爆发也就不了了之了。

二战德国战败。1945年,盟军占领下的德国被分为了四个占领区,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军的驻军总司令掌握各自占领区的统治权,德国由此进入军官状态。然而未过多久,这种占领体制便陷入僵局。围绕战后的世界秩序,东西世界的对立也影响到了德国的占领政策,特别是战后赔偿问题打乱了四国共治的步伐。苏联由于战争受损惨重,将获取战争赔偿放在首位,而美英两国考虑到“一战”战后处理的失败教训,主张以复兴德国经济为先。不同的诉求导致1947年,美英两国将各自管理下的占领区合并为“双占区”,之后法国占领区也加入,这样,西侧的三个占领区与苏占区形成了对峙。随后,西占区推动的货币改革,成为了德国最终走向分裂的导火索。

1949年5月生效的《基本法》(基于联邦制及议会制的新宪法),标志着以莱茵河畔小城波恩为首都的西德,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苏占区新宪法生效,标志着以东柏林为首都的东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自此,两个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截至1961年,从民主德国(东德)迁到联邦德国居住的“逃脱者”多达250万人。于是在1961年8月,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阻断了这个普通人从民主德国逃往联邦德国的唯一通道。

德国的统一不仅仅是德国的问题,是事关外交乃至国际关系的问题。当一个大国要重新出现在欧洲大陆时,四个占领国为首的欧美各国政府的善意态度是其中的关键。如果不是老对手法国不计前嫌,放弃德国威胁论,转向支持德国统一;如果不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后任总统,这是另一个故事)认可民主德国改弦易辙,投入西方世界,那么两德的统一是无法实现的。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990年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坂井荣八郎《德国史10讲》,中国工人出版社“岩波新书·世界国别史十讲”系列之一种,2021年5月1版,2023年4月3印。总阅读量第1511本。

【读书记1510】虹影《饥饿的女儿》

对我来说,好的文笔有两种:一种能让我从头到尾跟着文字波澜起伏顺流而下,一种让我走不了几步又回头舍不得读完。虹影《饥饿的女儿》是前者。一下午看完20万字的小说。

“这个社会,既得利益者组成一个统治集团,一个新的特权阶级。我们老百姓只想在公共厕所加一个茅坑,当干部的,不管小官还是大官,他们有自己专用的抽水马桶、浴室、电话、佣人、奶妈。饥饿时期哪听说饿死过一个干部?这些人的第一条准则是巩固特权集团的共同利益,并且传给自己的子女;第二条是在这集团中往上爬。这第二条经常与第一条产生矛盾,由此闹出祸及老百姓的政治变乱。”

“有两个文革。第一个文革是干部们互整,不被人整倒,也会整别人。既然吃政治这碗饭,就得手拎着脑袋瓜,既然享受特权,就得冒被整的风险。有什么可抱怨的?本来这就是他们选择的。不管是当事者,或是当事者的后代们,现在如何愤恨写文字控诉文革,受造反派迫害,都太可笑了。另一个文革是老百姓的文革,他们借毛主席在党内与刘少奇等人抢权的机会,做了造反派来发泄报复。但是造反派在69年就挨整,整了十一年,现在干部们还要整胆敢造反的老百姓。”

“大舅妈是村子里头一个饿死的,大表哥从读书的煤校赶回去吊孝。到忠县前的丰都县,饥饿的惨状便不忍目睹,插着稻草卖儿卖女的,举家奔逃的,路边饿死的人连张破草席也没搭一块,有的人饿得连自己的娃儿死了都煮来吃。过路人对他说,小同志,别往下走了,你有钱有粮票都买不到吃的。

“他这个孝子回学校后一字未提母亲是饿死的,一字不提乡下饥饿的惨状,还写了入党申请书,赞颂党的领导下形势一片大好。他急切要求进步,想毕业后不回到农村。家里人饿死,再埋怨也救不活。只有顺着这政权的阶梯往上爬,才可有出头之日,千部说谎导致饥荒,饥荒年代依然要说谎,才能当干部。”

虹影《饥饿的女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10本

【共读记·十二】说理

路易斯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它爱上了塞雷娜,一只雌吹号天鹅,但它发不出声音,无法表达情感,因此塞雷娜对此并不知情。对一只吹号天鹅来说,发不出声音将极大可能孤独一生。为了儿子的幸福,天鹅爸爸进行了“一次奇怪的冒险,一次崇高的冒险,我要尽一切力量帮助我的儿子路易斯——哪怕卷进真正的麻烦。不管这对我的情感会是怎么样的打击,不管这和支配人类生活的法律如何抵触,我这就干!”冲进一家人类的乐器店,险些被猎枪打中,抢走了一支小号。为此天鹅爸爸牺牲了自己的名誉,陷入深深的自责:“我成了一个贼,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具有高尚品格和崇高理想的天鹅来说,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啊!是什么事使我犯这个罪呢?我过去是良好行为和端正品德的典范。我天生是守法的。为什么,噢,为什么我做这件事呢?”

这是《吹小号的天鹅》第九章的内容。上次课留下的作业是问诸君如何看待天鹅爸爸抢小号这个行为,今天就这个作业作为一个评估来展开了讨论。这样做,一来考查诸君是否有按照课程要求去阅读,二来通过讨论强化“一次一个声音”的课堂发言规则,第三训练诸君的批判性思维对“事实”和“观点”的区分,第四是想引入法律和校规的制定、目的和执行中需要注重动机、行为、后果以及文化、精神与情感的关怀、热爱与追求。由此这门课也开始进入了,在读、写基础之上的讨论阶段。

考查下来,一半的学者没有按照课程进度要求阅读;第二项,几位学者的规则意识仍需加强,但与上周及之前相比改观很大;第三项在讨论中反复强调不能只是提出观点,还要提供支撑观点的文本事实;第四项只涉及到少少,但每次一点点,相信总会带来很大的不一样。因为讨论不是为了简单证明谁对谁错,而是要让自己去思考、追问“为什么”,从而更加接近那一个人人都应遵循的“理”——最终,诸君都认为不能因为天鹅爸爸抢了小号就说它是一只坏天鹅,“虽然它做了坏事,但它因为是怀着对儿子的爱才去做的。”墨墨说。

至此,还有1分钟下课,发了作业单,正好铃声响起。

后续还要进行的讨论有:

是否可以因为天鹅爸爸是出于对儿子的爱这个动机,而免于追究它破窗入室抢劫这个违反法律行为?

在这次破窗事件中损失了财物的乐器店老板和受伤的店员,法律应给予他们怎样的公正?

如果乐器店老板在天鹅爸爸破窗而入叼上小号准备逃走时,用猎枪打伤甚至打死了它,他的开枪是否是正当防卫?

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十一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十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平果·斯金纳不喜欢他的辅导员路易斯,从来都不喜欢,布里克尔先生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也闲谈·七】“它”或是“祂”

今天的也闲谈,要结束“人类的起源与未来:女娲、普罗米修斯、诸神黄昏与达尔文,我是谁、从哪里来,将去向何方”这第一个主题。

在地铁上,突然想到与“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同时期的莎士比亚,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又到汤显祖和《牡丹亭》,而汤显祖的《牡丹亭》深受王实甫《西厢记》的影响,《西厢记》的原型即为元稹的恋爱故事,元稹、薛涛、白居易,“人面不知何处去”,“知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从包里摸出文具袋,抽出夹子,忙写下来。不想这地铁上的一思飘忽,竟在最后关头“拯救”了这一天的讲谈。

上午的讲谈,从各位学者提出问题开始,这些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分布的问题,有的已经通过考古发掘得到证据的支撑,而更多的是也许、大概、极有可能是这样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涉及到的,有证据支撑答案的问题极少。

这不是“愿者上钩”的问答,也不是在已知世界徘徊的,预设的知识埋伏圈,这是对未知的、无果的猜想,是只产生问题的“问题化学习”,因为“问题化学习”也可以仅是追求兴趣和愉悦的过程,也即是学习的情绪价值。

在进行到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终极环节,秋蚂蚱大咖加持,借《创世纪》先从希伯来文译成拉丁文,又进一步译为德语、法语、英语,引出西方文明和文化传播史,让有的学者感叹“开了眼了”。我顺势从局座大人手里接过话头:

140亿年前宇宙因“大爆炸”诞生
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
250万年前人类出现
7万年前智人走出东非
500年前现代科学诞生
78年前的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68年前的1956年,人工智能诞生于美国
41年前的1983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世界第一部移动电话
30年前的1994年,IBM推出世界第一款智能手机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颁给了AI

从宇宙诞生到AI,各阶段演化发生的间隔从超过100亿年到不足100年,时间越来越短,演化愈来愈烈,现在AI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它或祂是工具、敌人、朋友还是更高的演化从而将在很短的未来终将统治甚至取代人类?有的学者说上次讲谈自己的CPU就烧了三次,今天下来,又烧了。末了给诸位学者留下回家继续“烧”的作业:AI时代如何学习?

午饭后与局座大人复盘上午的讲谈,并参考他的意见,对下午的讲谈做了方法上的调整。

下午的讲谈,依旧是从诸位学者的分享和提出问题开始。有的学者完成了非常棒的,关于人类未来的猜想,从而局座大人再次加持《创世纪》的英语古文的文本到全球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只占到3%的,关于何为“世界”——“你语言的边界,就是你认识世界的边界。”

我表面上持语言工具化的学习终究被AI取代的观点,对局座大人引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的不赞同,虽然只得到三分之一学者的支持,但成功表达了我的真实观点,也即是对局座的补充和赞同——语言的学习,不应被视为工具,因为它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在一段神性与人性的讨论后,得出人一生如果有什么事是要一直做下去的话,那就是阅读和写作了,因为当文字诞生后,世界的演化就开始加速——再次列出从140亿年前到2024的诺奖获得者“AI”,从短短500年的人类科学发展史,引出早上在地铁上那一思飘忽,最后终于对“多元一体”这一不成立的说法的分析,留下一个问题(作业):什么是人?

一天的讲谈结束,与局座大人复盘,根据诸位学者的特点,下次讲谈又会有调整。因为这样的人数就是为了尽可能实现对个体的个性化。

今天我最大的收获,是与局座大人进行了第一次自认为成功的交叉讲谈,这样的组合或是配合,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以后或许将会成为“两个年龄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的光头老者”每一次讲谈的特色。

一日讲谈拉拉杂杂挂一漏万余是以记之。

【读书记1509】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1、“汉学在中国学术圈里是门显学,但在世界学术圈里并不是,于是一方面中国汉学圈内自己做自己的研究,自以为做出一些系统来;但另一方面我们做的系统与解释,很难与外界沟通。”在我看来这不只是学术圈的偏差,而是从中学就开始的。学中国历史时,不提世界变化;学世界史时,不谈中国的发展,于是同一个世界,两条互不相干的历史线索相火车铁轨一样永远平行推进,从不交叉比较,学习者除非自己能够在两者间建立联系,否则只能死记硬背,学得苦不堪言。

2、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归纳总结了若干古代文明的演变后指出,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索罗亚士德、犹太的以赛亚,以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诸贤,几乎同时现身。他称这个时代为人类历史上的枢轴时代(或译轴心时代)。在这几个地区,中国、印度、波斯至希腊间的中东,人类的文化进入了文明,由此分化衍生,遂有后世的各种个别文明。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第一次突破,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机,几个文明都有人提出系统性的思考,对人类何去何从以及是非善恶问题,赋予了普遍性的意义。

3、历史上几大文明体系的主要贡献是在人文方面,在确定社会秩序与行为规范方面。

4、“愈是古时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就愈大,愈到后来,人文的影响就愈大。”所以我历来教学的实践都在于先建立地理认知,再到历史脉络,最后是文学的作品,三者互为影响,缺一不可。

5、“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在另一次文化突破的边缘,必须对这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突破有所准备,有决心将未来由自己掌握。假如我们不这样做,将会看到的是冷酷、没有良知的国家机器,以及机械化的社会。在这里面活人会沦亡,因为那时活人已不会思考了。”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鹭江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6年2月2印,2024年10月13日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509本

【共读记·十一】一次一个声音

我上课的年级跨度,之前是从四年级到高中。这个学期上三年级的阅读课,把这个记录再次刷新,所以也遇到了之前没有遇到过的新状况。

上次课后,我问三年级主班老师Aries,是只有阅读课诸君如此活跃还是每节课都是如此。她说其它课都还好。于是这两天我都在想采用什么方法才让课堂能够安静下来,哪怕声音最小的小北和安淇读书大家也都听得清。

考虑下来决定,最近一段时间的课时,都用来引导诸君学会倾听。至于这个“一段时间”是多久,我也不知道,或许是这个十月,或许是这个学期。因为没有“听”,就没有“说”,人人都急于表达的结果就是,人人都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是当众的自言自语,而不是思想和观点的交流、互动。

上课开始,再次强调了“一次只有一个声音”的规则。从蝌蚪君的第一个问题开始,到墨墨、李思甜、小北的问题,最后回到蝌蚪君的问题,男孩纸们都基本做到了认真听,准确答。当浮一大白。只是,角色扮演的读书环节还没有进行,下课铃就响了。也好。一次课能够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因为我对“成功”的定义是:达成自己的目标即为成功。所以今天我是一位“成功人士”。

德川家训第一条:人生如负重行远,不可急于求成

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十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九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雄天鹅用了什么办法帮助它的孩子路易斯发出声音的?你如何看待雄天鹅的这个行为?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共读记·十】规则与自由

每次上课前,我都在想课堂规则与自由表达的关系和平衡。

“你好。”弋涵嘴里咬着笔歪着头看我。

我说:“你好,今天你带书了吗?”

“还是没有。”

“那你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到家把书先装进书包。要记得哦。”

“毛豆老师,我也忘了带书。”

“好的安淇,你已经好几次忘记带书了,今天放学到家,你也要先把书放进书包。”

我带的两本备用书,一本给安淇用,一本给弋涵用。

小北不说话了。

在开始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小北又不说话了。

我们上次课拉钩约好,这次课的第一个问题就由他提出。但是到提出问题环节,他不看我,也不说话。

“小北,你是忘了准备问题还是不想提问?”他不理我。

“小北,请看着我,不论是忘了还是不想,你需要告诉我。”要求了两次,他看着我,嘴一张一合但没有发出声音。

“好的,那你可以继续再准备一下。有请第二个问题的提出者潘神。”

“豆总,我没有准备问题,我忘了。”潘神倒是坦诚。

“好的,那你也再准备一下。”

活跃的歪果仁思甜姐将上周一的课后作业作为问题提了出来,大家面面相觑答不上来。突然浩君说我知道了,不但说出了原因,还提供了“文本证据”。

活跃的胤祁君还是一到发言或回答问题就会站起来。让他继续坐着说就可以,只要声音能让这间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听得到就不需要站起来。蝌蚪君左右逢源。墨墨的问题与我这节课要留的课后作业神似,于是拿出作业单,提前给到诸君,答不出来问题就需要回家去读书并完成作业。

之所以每次课都要求诸君来提问、回答,这是在探索和践行以学习者自主提“问题”为前导的“问题化学习”,去培养诸君“产生问题”的能力,去引发更多潜在的、相关的,甚至能引发人生“核裂变”的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知识化或把知识问题化,再回到老师学生传授知识的老路上。

角色扮演环节,三个角色换了两轮,诸君轮番上阵。第一轮男主角的内容是小北来读,他一开口,我就放心了,小北又回来了。如果专注于课堂要求,雅图也能够读得顺畅、清晰。第二轮男主角的内容是幸运男孩弗莱德来读,今天抓了一下阅读中的跳字、漏字问题,就在他一段话重读了七八次眼看脸色和语气渐渐变得凝重时,下课铃声“救”了他。今天就先放他一马。每个人,都是在起起落落中螺旋上升。这就是生活。

每次下课后,我都在想课堂规则与自由表达的关系和平衡。

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九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八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天呐!路易斯爱上了塞雷娜,可是它发不出声音,无法告诉塞雷娜它的想法,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