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读书记1512】杨军《丘处机与成吉思汗》

在金末中国北方动荡的局势中,全真教发展迅速,成为北方民众信仰的支柱,同时也成为能够对北方局势施加影响的一股政治势力。作为全真教的掌门真人,丘处机接到过金朝和南宋皇帝的邀请,但他都婉言谢绝了,而是留在金、宋、蒙势力胶着混战的山东。可是,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接到成吉思汗的邀请后,丘处机却立即动身前往异域。

122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八,在自己73岁生日的前一天,丘处机带领十八名弟子,由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的昊天观出发,开始了远赴中亚的行程。

1222年5月17日,在启程两年零两个月之后,丘处机终于抵达成吉思汗的驻地。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见面,是短暂而冷淡的。成吉思汗问:“真人远道而来,又什么长生不老的药送给我吗?”

丘处机答:“我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

两人的第二次会面是在9月28日,从现在掌握的史料来看,这次会面依旧是平淡短暂的。

10月21日成吉思汗正式邀请丘处机讲道,丘处机万里西行,这时才算是走到了真正的终点,可谓“远行万里,只为一席话”!这次会面,丘处机非常清楚成吉思汗期望的是什么,所以他从养身修仙开始讲,接着劝成吉思汗行善止杀,最后是如何通过养生达到长生。

1223年4月12日,丘处机辞别成吉思汗,踏上归途。次年2月27日,丘处机回到燕京,住进长天观。1227年7月10日,道人王志明从秦州(今甘肃天水)成吉思汗处来到长天观,传达成吉思汗旨意,把北宫仙岛(琼华岛)改为万安宫,将长天观改为长春宫,诏告天下出家向善的人都归丘处机管理,并赐金虎牌,下令道家事一切仰“神仙”(成吉思汗称丘处机)处置,即诏请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8月20日,丘处机离世,时年80岁。五天后,成吉思汗在出征西夏的军营中去世,享年66岁。

一周半没有得到完整的时间读闲书,心里面空洞,面目也狰狞。今天读完《丘处机与成吉思汗》,虽然后半部几乎可视为《长春真人西游记》的译文,但所知得以印证外又添新知,从上小学时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读到全真七子和丘处机,三十几年后的今天从历史角度回到这个故事,顿觉神清气爽,有趣有料。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被浪费。

杨军《丘处机与成吉思汗》,商务印书馆“丝瓷之路博览”系列39中之一,2014年4月1版,2016年4月2印。总阅读量第1512本。有点动心要收齐这套书了。

【共读记·十六】没有人做错什么

提问、回答、讨论、角色扮演,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

今天的讨论继续围绕平果·斯金纳展开。

平果不喜欢鸟,而路易斯是一只天鹅,还是夏令营的辅导员。上周我们讨论过,不喜欢≠讨厌,但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实在是不容易,布里克尔先生给平果的要求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必须尊重它。”从而引出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怎样才算是尊重?

诸君读了书,都知道不论是否喜欢,都应该尊重别人。“那如果你不喜欢的人想和你一起玩,你要怎么回答?”

李思甜抢着回答说:“我不喜欢你,但并不讨厌你,如果你改正我不喜欢的地方,我就会和你玩。”诸君对此表示赞同。

“然而”,我说:“前半段非常棒,但后面对别人提出改变的要求是不妥当的。因为我们不应该要求别人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改变,别人也不应该为了讨好他人而去改变自己。友善告诉别人你的想法就好。因为没有人做错什么。你不可能喜欢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也不可能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喜欢你,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做自己,做好自己就好了。”

我接着说:“举个例子,你们不喜欢我,但必须尊重我,应该怎么做?”

“那我就不上你的课。”弗莱德先生说。

“如果不喜欢你又非要上这个课,那我就随便上就好了。”蝌蚪君说。

“各位,你们觉得这样是尊重吗?”我问。

“不是。”

“那怎样做才是尊重?”

“我的意思是,”蝌蚪君补充说:“如果不喜欢你又非要上这个课,那我就平平常常做该做的就好。”

“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但我想提醒各位的是,不喜欢谁不代表不喜欢他做的事,就像可能有人不喜欢我,但不代表你不喜欢阅读一样。我们都没有做错什么。”

今日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十五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十四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船老板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三段论,成功让不接待鸟的里茨饭店接待了路易斯。谁是亚里士多德?什么是三段论?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也闲谈·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今天开始主题三“天地玄黄:文字、太阳历、金字塔与儒家津津乐道的禅让传说”。

这个主题涉及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七年级地理、历史,九年级历史,以及圆面积的计算和高中选读的《史记·五帝本纪》节选。

星期三,与局座大人秋蚂蚱老师商量,我先从七大洲五大洋的发现、命名和分布的地理部分开始,再到历史部分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在古巴比伦环节,会讲到在两河流域诞生的两部法典: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苏美尔人乌尔第三王朝的《乌尔纳姆法典》;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阿摩利人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任君主汉谟拉比的《汉谟拉比法典》。我希望局座大人从这两部法典切入,从而通过孟德斯鸠和伏尔泰,讲讲法律到底是什么。这一次我们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有些冒险的尝试,一人一个小时。

上午的讲谈,按此计划进行。我的史地环节,诸位学者太过活跃,几度有点不受控,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场休息时得旁听家长相助,后局座大人控满全场,但对四五年级的诸君来说,关于法律的沿革史又有些系统化和学术性过强。开放与约束,自由与秩序,这个度的把握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午饭后复盘,在面上铺开还是点上深入上,我和局座大人存在分歧,他认为应对诸君进行系统化学习训练;我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对广泛性的认知和探索比在点上的深入更重要。

因三点半书局有活动需要主持,下午的讲谈调整了顺序,我后讲。接棒后,全力调动诸君的关注,从神三代宙斯诱拐腓尼基人公主欧罗巴、日出之地亚细亚、阳光灼热之地阿非利加,到前443年希罗多德《历史》中的“红色海洋”、1507年亚美利加“新大陆”概念的提出、麦哲伦船队与风平浪静的大洋、持续300年的对大洋环绕的陆地的发现到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对北冰洋、大西洋和南极洲的命名,至2000年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对现在地理教科书中还不存在的世界第五大洋南冰洋的认定,人类对现在这个世界的认知,从神话时代一直持续到24年前。“不同文明的神话时代处于不同的时间阶段。这个认知的过程从公元前3500年到2000年,持续了五千五百年。或许1年后、5年后或者再过一个20年,我们对这个世界又会有新的认知。”这个时间节点就切到了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的太阳历,圆周率与圆面积计算,天狼星、猎户座与现在正是一年中观星的好季节以及尼罗河与世界长河排名;从河流讲到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从而回到了《乌尔纳姆法典》和《汉谟拉比法典》。今天下午我的环节,是开课以来诸君不论跟随还是互动都最好的一次。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是前期大量铺垫的作用,也就是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晚上回顾这一天的讲谈,与秋蚂蚱老师商量下来,下周起还是将我和他讲谈的时间比例调整为3:1。下周要开始啃硬骨头《史记》了。

同样场地,同一群人,同样的讲谈,但每次都会有不同。在我看来这就像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今天讲谈推荐的书有:

希罗多德《历史》

劳伦斯·贝尔格林《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哥伦布的四次航行》、《黄金、香料与殖民地:转动人类历史的麦哲伦航海史》

【共读记·十五】不喜欢≠讨厌

每天吃过午饭,营员们到各自的帐篷去休息。有人读书,有人写信回家,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菜有多糟。有人就躺在行军床上讲话。有一天下午的休息时间里,平果那帐篷里的孩子们开始取笑他的名字。

“平果·斯金纳,”一个孩子说。“你是打哪儿弄来这么傻一个名字的,平果?”

“是我爸爸给我取的,”平果回答说。

“我知道他的名字是怎么回事了,”另一个孩子说。“酸苹果!酸苹果·斯金纳。”孩子们一听都叫嚷起来,开始唱:“酸苹果,酸苹果,酸苹果。”

“安静!”帐篷长大叫。“我要求这帐篷安静。不要去烦平果。”

“不要烦烂苹果!”另一个孩子悄悄说。有几个孩子得把他们的枕头拉到头上,好不让他们的偷笑声被听见。

平果很生气。休息时间结束,他一个人到码头上去。他不高兴别人取笑他,他要做点什么事来回敬他们。他对谁也没说,把一条小划子放到湖面上,对着一英里远的对岸划去。没有人注意到他。一个大浪打来,小划子翻了,平果落到了水里,他不会游泳。

今天的阅读课,主要讨论了是什么导致平果不顾一切去冒险。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抛出,潘神和米斯特马说出了“欺凌”这个词。非常棒!平果正是遭到了同帐篷营员的语言欺凌,在生气导致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冒险举动。看来大家的《反欺凌政策》学得不错。我接着追问:当自己遭到欺凌怎么办?

诸君本能的表示要反击,对骂、对打回去。我说那你们和平果一样将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中,极有可能遭受到更加强烈的欺凌,甚至是肢体冲突。

“那怎么办?”诸君问。

我说:“控制情绪,不要反击欺凌你的人,尽可能保持冷静并迅速离开后,去找到家长或老师,将发生的事叙述清楚。一定要将发生了什么告诉别人,如果说不清楚,你可以写下来。只有别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才知道怎么帮助你。”

“平果落水后,是谁救了他?”我问。

“路易斯。”

“可是他不喜欢鸟。不喜欢路易斯。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他就是不喜欢鸟。”

“路易斯救了他,使他改变了对鸟的态度吗?”

“没有,他还是不喜欢鸟。”

“他讨厌鸟、讨厌路易斯吗?”

“不!他不讨厌路易斯,他只是不喜欢。”

“太棒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不喜欢≠讨厌”,说:“不喜欢和讨厌是两码事。平果从来没有试图隐藏他不喜欢鸟,他勇敢而坦诚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没有对路易斯表现出讨厌,也没有用语言和行为去攻击路易斯。所以我们不喜欢一件事、一个人时,可以平和而坦诚的告诉对方,并同时说明这不是讨厌。”

铃声响起,“下次课我们将讨论如果你必须要和你不喜欢的人一起学习和相处,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我说。

下课后,歪果仁李思甜问我:“豆哥老师,是不是我不喜欢的人也有可能是善良的人,也会来救我?”

我说:“是的。我们不喜欢一个人,并不表示他不善良。

今天的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十四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十三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路易斯在波士顿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共读记·十四】牛鼻子上的绳

下课,我左腋下夹着书和作业本,吹着口哨走进办公室。李艳老师和苟校长说看来今天你这堂课很成功?我说是勒,很成功。

上周的课后颇为沮丧,决定这个学期都会停留在阅读文本和基于文本的问答,不再涉及讨论。但今天的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中,我再次尝试并成功慢慢引向了讨论,以至于当蝌蚪君说:“我觉得这节课不是阅读课,而是讨论课”。如此丝滑。

最终的讨论问题从路易斯和塞雷娜的爱情,滑向了大家口头常常说的“我不喜欢你这样!”而我扮演的就是那个被别人“不喜欢”的人。

“豆哥老师,我不喜欢你这样!”

“你喜不喜欢我,关我什么事呢?我到这里来又不是要来讨好谁,你到这里来也不是因为喜欢我啊。”

“可是你这样让我不开心。”

“你开不开心关我什么事呢?并且不这样我也不开心啊!”

这样的日常对话,只会让双方都不开心,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都不喜欢我”,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每个人其实都是“受害者”。

我提醒诸君,这种日常表达,其实只是情绪的表达,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表达的层次,难以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增加更多的不理解,最终只能寻求老师或校规的权威和条款使问题被压制,但其实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整个讨论,有序且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当诸君被我的反诘逼入思维的死角就快束手无策,我准备祭出如雨点和奔雷的棒喝之时,歪果仁李思甜说出,首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言行,其次这样的言行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困扰,最后请对方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遭受别人这样的对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随即米斯特马补充了“同理心”和“换位思考”。完美!

“各位”我说:“这才是在单纯情绪表达之上的,更高维度的思考,这也才是有逻辑的表达,才是公共说理。如果大家不能学会说理,只是单纯停留在情绪的输出上,是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阅读不只是读书,而是通过阅读和表达学会思考和说理。”说完,下课铃响。刚刚好。

曾经,也闲书局的局座大人秋蚂蚱在听了我一次课后说,我和他上课最大的区别就在我是教室里的一头牛,鼻子上的绳子握在学生手里;而他是牵绳子的人,教室里的学生都是牛。其实,我只是让诸君以为绳子在他们手里而已。

今天的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十三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十二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孤独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吗?为什么?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也闲谈·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是一期在也闲与诸位学者的讲谈。今次,从“别来无恙”的问候开场。“恙”是一种叫恙螨的虫子,被这种虫子叮咬后和被蜱虫叮咬症状相似,所以这句问候的本意是“你没病吧?”,后来成为别后重逢的问候语。

开场结束,提醒各位学者,请系好安全带,今天我们推进的速度会非常快。因为家长们和学者们普遍反馈,《人类简史》这本书不好读,有难度,所以经与秋蚂蚱老师商量后,我将加快进度“跑”完涉及这本书的主题,开始新主题。

“前情提要”环节,1590年,“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被信奉了1900年的亚里士多德猜想。引出科学精神的“好奇”、“怀疑”、“开放”、“创新”、“求知”和“实证”等内容。我接着问上次讲谈秋蚂蚱老师说“互联网上中文信息量只占到总信息量3%”,有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回答没有,原因是相信权威。我对这个数值有怀疑,所以查证下来,这是2007年的数据。而截止2024年6月,互联网上中文信息量占到总信息量的18.9%,仅次于英文信息量的20.4%,并且我相信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因为这是AI给出的答案,目前在大数据的计算和统计的准确性上,人已经无法超越AI。这即是“求知”和“实证”。

“1590年,这一年是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我拿起请书店为讲谈准备的《万历十五年》,“这是一条‘硬广’,在书店讲谈,当然就要讲书。这一年的三年前,即万历十五年,明朝的转折点,万历帝决定让天下无为而治,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不上朝行动;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名将戚继光离世,这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带来的影响,都在这本书里。”今天这样的硬广多次出现。“这一年,英西战争还在继续,西班牙组建了无敌舰队准备远征英格兰,西班牙的战败催生了世界上第二个‘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关于这支舰队,这次大战,可以读一读这本《无敌舰队》。”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说,“我们对所有理论都应该有所怀疑,然而只有怀疑本身不可被怀疑,这句话的另一个说法即‘我思故我在’,这个人与伽利略同时代,既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他的名字是——笛卡尔。”由此进入新知环节——笛卡尔与瑞典公主的爱情故事传说r=a(1-sinθ),我说:“所以你们看写作多重要,否则你都没有办法写一封情书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满堂大笑,旁听的家长微笑又无奈的扶额。

从瑞典的《贝奥武夫》引出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这欧洲三大英雄史诗;又从瑞典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这欧洲四大半岛;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回推100年,正是西班牙结束被穆斯林摩尔人700年的统治的1942年,伊莎贝拉一世资助马可·波罗的小迷弟,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带着女王写给东方大汗的国书去寻找东方帝国,但这时已是明弘治五年,“上帝之鞭”的后裔已退回蒙古高原——阿提拉、成吉思汗铁木真、乞颜部落、柔然、《木兰辞》、乐府双璧、怯的不花——“新月沃地人类1万年前在此驯化了小麦,而黄河流域的人们驯化了小米、长江流域驯化了水稻,新几内亚岛民驯化了甘蔗和香蕉,随着哥伦布带来的物种大交换,美洲的辣椒经欧洲传到亚洲后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沿长江逆流而上,而我们贵州人最早开始吃辣椒,所以我们的日常饮食不怕辣就怕不辣;而此时传到美洲的香蕉们终于不甘寂寞,不愿再只是做一种水果而已,或许是因为香蕉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达到70%,于是它们决定要成立自己的共和国——香蕉共和国!”

“啊?!不是真的吧?!”诸位学者对我这个看起来半真半假的玩笑半信半疑。

“据说,香蕉们还有自己的国歌。这首歌就是——”我链接蓝牙音响外放《神偷奶爸》小黄人的《香蕉之歌》作为BGM,“下面就有请秋蚂蚱糜老师来给大家讲香蕉共和国!”

我从“面”上展开,局座大人在“点”上狙击,这是我们事先商量好的。上周与局座大人的配合,我觉得是成功的,因此建议在每一次讲谈中都加入这个双讲授者交叉讲谈,各自发挥所长,试试看能否成为也闲特色。今天的配合,堪称完美。哦野,虽然诸位学者表示脑袋已经爆炸。

“你这个到底是什么课啊?有物理,有化学,还有历史、地理、语文、生物和数学。”有学者问。

“杂课。”有学者答。

“对,就是杂课。因为生活可是不会分什么学科来过活。”我说。

下午的讲谈,因为初高中生在学校的学习压力大,周末又要到也闲参加讲谈,有的学者连午饭也是在车上吃的,好辛苦。我不忍心再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和作业负担,只希望每个星期的讲谈能让他们稍微放松一下的同时,能够帮助各位温习或预习一下各科内容,同时增加一些新知,并尝试提供一种打通和连接各科知识的方法,也就算是达到讲谈的目的了吧?!若能如此,幸甚至哉!

今天的讲谈,又有逛书店的客人推门进来,安静旁听,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书店是半公共区域,在第一次讲谈,我与局座大人就达成共识,我们的每一次讲谈都是公开的,欢迎家长和推门客旁听。

今天讲谈抛出的地理、历史、人物、事件,学者提出但暂时不做解答而挂起的若干问题,都是种子。一把一把撒出去的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不知道。但一定会发芽。

今天所涉及到的和推荐阅读的书有: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马可•波罗游记》
曹雨《中国食辣史》
加勒特·马丁利《无敌舰队》
克斯汀·唐尼《伊莎贝拉:武士女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家塾记·十】欧阳修四篇

“唐宋八大家”第二的柳宗元,今天讲完了第六篇《种树郭橐驼传》,明天开始欧阳修第三。

欧阳修准备了四篇:七年级下《卖油翁》、九年级上《醉翁亭记》、高二《秋声赋》和高中选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上周花卷作业比较多,又加上自己疲惫,就偷了懒。为了保证每天这半小时,定下规则,晚上八点到八点半,雷打不动。我们都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作为老父亲,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点了。

【共读记·十三】阅读脑

今天的课下来,小小沮丧,原计划这个六周开始的阅读讨论课程终止,重新调回到提问和阅读,并且这个学期都不再调整。因为诸君的识字量不足,文字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在提供文本证据时,还不能读出一个完整的长句和段落以及其中传递的上下文联系和情感。我一周两次课,每次课40分钟,能给诸君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

为什么说话不用特别教就会了,而阅读要专门开设一门课?因为人类天生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掌握语言,形成与人沟通的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则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婴儿丢进人堆一段时间,他就能学会说话;但在不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即使将他放进图书馆几十年,他也学不会阅读。阅读能力有多重要?相关研究表明,90%甚至更多的学习能力,都是靠阅读开发的,而阅读的基础在学校的学科,尤其是低年级来说就是语文——语言和文字

在讲述大脑如何进化出阅读能力,并同时揭露智力进化奥秘的《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指出,人类的大脑并没有事先为阅读设置好区域,大脑中并没有生来就负责阅读的神经网络。阅读不是先天存在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刺激和训练,利用大脑的已有结构,在负责视觉、语言、记忆、基本认知等部件间建立联结,逐渐构成阅读通路。

人类只有不断处于沉浸式的阅读情境中,并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的、长期的阅读训练,不断地积累习得,才能形成并发展出高效工作的“阅读脑”。这是一个持久而缓慢的过程,并且中文阅读比英文阅读更为复杂,涉及更多的脑区域,“阅读脑”更难形成。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相比英文具有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需要更多的视空加工。在阅读中,除了共用的左脑额下回、颞中回和梭状回等脑区外,中文阅读还涉及左脑额中回、顶叶和右脑梭状回等脑区。

一个人从不识字到成为阅读者,这是一个渐进、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起步阶段,学习者更多依靠语音通路完成阅读。首先建立字形和语音之间的关联,再通过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联,实现从字形到语音,再到语义的通达。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再依靠语音作为字形和语义之间的桥梁,而是直接建立起字形—语义的直接映射。这个过程从步入阅读要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初期,随着“阅读脑”的成熟,一个人也才会成为经验丰富的阅读者。

现代人阅读量大大减少,好不好,对爱迪生、达芬奇那种右脑偏好的阅读障碍患者来说,无伤大雅,他们会启动生物学层面的补偿机制,诸如发现针对学习者个体的智慧形式的解决方案,甚至依旧可以为人类集体进化作贡献。如果没有阅读障碍症,纯粹是不喜欢读书,那很抱歉,左右两个半脑的额叶、顶叶与颞叶会被减少刺激,大脑皮质层会萎缩,将丧失评估、分析、权衡轻重与明辨信息的能力。不要用试图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模式来自我催眠,以为别的什么能力会异军突起,因为人类智慧进化的真正争议点不在于交流技巧的先进性,而在于口语、文字和网络使用的转换能力。显然,我们短视频刷得越溜,口语、文字阅读能力和智力就退化得越严重。

【读书记1511】坂井荣八郎《德国史10讲》

10月14日,花卷突然问我:“能帮我买一本法国历史的书吗?”当然!在我们家,买吃的和买书是同等重要绝不含糊的事。

选了柴田三千雄的《法国史10讲》准备付款时,发现这本书是“岩波新书·世界国别史十讲”系列之一种,这个系列目前共有五种,另四种是《德国史10讲》、《英国史10讲》、《意大利史10讲》、《西班牙史10讲》,于是一网打尽,收入囊中,生大欢喜。

书到后,花卷开啃《法国史10讲》,我挑了这本《德国史10讲》。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史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即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我对法国古代史兴趣不大,就直接跳到一战、二战和分裂后统一的后半部分,终于帮我大概厘清了柏林墙倒塌始末。

1919年,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没能出现在谈判桌上,只是在战胜方的最后通牒下才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合约》。这个合约中,最出名的是最后定下堪称“天文数字”的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这个合约引发了北洋政府治下中国的“五四运动”,让我不得不联想到《辛丑条约》——这个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十一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1320亿金马克与9.8亿两白银哪个更多?一番查资料和计算下来,1金马克约等于0.36克黄金,根据资料中1900年左右汇率换算成白银,德国的赔款总额大约在220亿两—377亿两白银之间,是大清国赔款总额的22—37倍。当然,这笔赔款随着二战的爆发也就不了了之了。

二战德国战败。1945年,盟军占领下的德国被分为了四个占领区,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军的驻军总司令掌握各自占领区的统治权,德国由此进入军官状态。然而未过多久,这种占领体制便陷入僵局。围绕战后的世界秩序,东西世界的对立也影响到了德国的占领政策,特别是战后赔偿问题打乱了四国共治的步伐。苏联由于战争受损惨重,将获取战争赔偿放在首位,而美英两国考虑到“一战”战后处理的失败教训,主张以复兴德国经济为先。不同的诉求导致1947年,美英两国将各自管理下的占领区合并为“双占区”,之后法国占领区也加入,这样,西侧的三个占领区与苏占区形成了对峙。随后,西占区推动的货币改革,成为了德国最终走向分裂的导火索。

1949年5月生效的《基本法》(基于联邦制及议会制的新宪法),标志着以莱茵河畔小城波恩为首都的西德,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苏占区新宪法生效,标志着以东柏林为首都的东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自此,两个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截至1961年,从民主德国(东德)迁到联邦德国居住的“逃脱者”多达250万人。于是在1961年8月,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阻断了这个普通人从民主德国逃往联邦德国的唯一通道。

德国的统一不仅仅是德国的问题,是事关外交乃至国际关系的问题。当一个大国要重新出现在欧洲大陆时,四个占领国为首的欧美各国政府的善意态度是其中的关键。如果不是老对手法国不计前嫌,放弃德国威胁论,转向支持德国统一;如果不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后任总统,这是另一个故事)认可民主德国改弦易辙,投入西方世界,那么两德的统一是无法实现的。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990年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坂井荣八郎《德国史10讲》,中国工人出版社“岩波新书·世界国别史十讲”系列之一种,2021年5月1版,2023年4月3印。总阅读量第1511本。

【读书记1510】虹影《饥饿的女儿》

对我来说,好的文笔有两种:一种能让我从头到尾跟着文字波澜起伏顺流而下,一种让我走不了几步又回头舍不得读完。虹影《饥饿的女儿》是前者。一下午看完20万字的小说。

“这个社会,既得利益者组成一个统治集团,一个新的特权阶级。我们老百姓只想在公共厕所加一个茅坑,当干部的,不管小官还是大官,他们有自己专用的抽水马桶、浴室、电话、佣人、奶妈。饥饿时期哪听说饿死过一个干部?这些人的第一条准则是巩固特权集团的共同利益,并且传给自己的子女;第二条是在这集团中往上爬。这第二条经常与第一条产生矛盾,由此闹出祸及老百姓的政治变乱。”

“有两个文革。第一个文革是干部们互整,不被人整倒,也会整别人。既然吃政治这碗饭,就得手拎着脑袋瓜,既然享受特权,就得冒被整的风险。有什么可抱怨的?本来这就是他们选择的。不管是当事者,或是当事者的后代们,现在如何愤恨写文字控诉文革,受造反派迫害,都太可笑了。另一个文革是老百姓的文革,他们借毛主席在党内与刘少奇等人抢权的机会,做了造反派来发泄报复。但是造反派在69年就挨整,整了十一年,现在干部们还要整胆敢造反的老百姓。”

“大舅妈是村子里头一个饿死的,大表哥从读书的煤校赶回去吊孝。到忠县前的丰都县,饥饿的惨状便不忍目睹,插着稻草卖儿卖女的,举家奔逃的,路边饿死的人连张破草席也没搭一块,有的人饿得连自己的娃儿死了都煮来吃。过路人对他说,小同志,别往下走了,你有钱有粮票都买不到吃的。

“他这个孝子回学校后一字未提母亲是饿死的,一字不提乡下饥饿的惨状,还写了入党申请书,赞颂党的领导下形势一片大好。他急切要求进步,想毕业后不回到农村。家里人饿死,再埋怨也救不活。只有顺着这政权的阶梯往上爬,才可有出头之日,千部说谎导致饥荒,饥荒年代依然要说谎,才能当干部。”

虹影《饥饿的女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1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