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伴读记

伴读记廿二 | 千种人生

《冰与火之歌》系列作品的作者乔治·R·R·马丁说:“一个阅读者在死前已经活过了一千种人生,而从不读书的人只活了一种。”庆幸,即便我此刻死去,也活过了至少一千种人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便是为自己建了一个避难所。”(毛姆)我自己正是在这个避难所中通过自救苟活到现在,并且似乎还可以再活一段时间。

多次询问也闲书局都没货的《书店里的七种人》,肖恩·白塞尔在《书店日记》、《书店四季》之后,炒冷饭的一本6.3万字的口袋本小册子,竟然定价49.8元。就算是在新冠封店中写就,这个定价如果不是当当满100减50又领了优惠券以不足20元购入,我真觉得与打劫无异。这也是一个网络书店低折扣带来的行业恶性循环,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好书越来越少,阅读被各种没有营养又价格虚高的垃圾读物占领,真正的好书要么因没有人读而得不到出版,要么因其不与垃圾读物为伍且匹配的价格更加高昂而读者更少。

淘来的二手旧书《书与你》,毛姆的读书随笔,也可以看做是一张毛姆的阅读书单和图书推荐评语集。如果不知道要读什么“外国文学作品”,可以试试这本小书。不过我对书中推荐和提及的绝大多数作品并不感兴趣,并且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的,借用毛姆在这本小书里的一句话:“你正在阅读的一本书,对你来说究竟有多大意义,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另外,我完全赞同毛姆对诗歌的态度——虽然我不喜欢毛姆——诗歌,若不能读原文,那还是不读的好。我不是诗人,欣赏诗歌的角度也不同。对我而言,韵律和节奏是诗歌欣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纯熟的翻译都无法重现原诗的韵味。预言和经历息息相关,我们的预言通过母乳、童年的回忆以及初恋而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唯一能欣赏的,便是母语写成的诗歌。

花卷和她闺蜜今晚的自学课,复习了开课以来学过的所有内容后,重温了李峤的《风》和骆宾王的《咏鹅》,要点不在诗本身,而在从骆宾王开始的“初唐四杰”。有了一点基础量,从今天开始“飞花令”了,连续飞一个月的数字。

伴读记廿一 | 长歌怀采薇

“爸爸,什么是‘强奸’?”吃早餐时,花卷突然问我。

“嗯……”我咽下嘴里的宽粉,说:“‘强奸’就是未征得对方同意而强行与对方发生关系的强制性行为。”

“哦,我明白了。”

之前花卷问我她“大姨妈”来了怎么办,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绘本,太座和她一起读,给她解释“月经”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太座还给她展示了家里常备的几款“姨妈巾”。

常常看着一岁九个月的二娃,在心里问他“你是谁?”也常常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或“教育不是什么”,似乎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不全对,于是对一切言之凿凿的“教育论”深度怀疑。后来在赵越胜的散文集《燃灯者》中读到——若有人告你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你先要怀疑这宣扬者的道德,因为他在说着一些他并未深思过的东西——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对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教育二元论”的怀疑。路漫漫其修远兮,关于这个话题,从圣贤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似乎就一直似是而非。

今晚的课开始晚了,所以就只讲了“第一首唐诗”——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讲了生字,逐句讲解,特别强调了“采薇”的典故:《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读完《了凡四训》。一本正经行善可做官生儿子的说教和价值观,在现在看来,一样是不合时宜。今夜枕边书,肖恩·白塞尔《书店里的七种人》。如果我能活着工作到退休,我还是想开一家二手书店

伴读记二十 | 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

早上起床,花卷拿着五年级语文书,指着出自《世说新语》的一则课文对我说:“爸爸,这一篇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上。”

“好说。那我们今天晚上就讲这一篇。”

“你不准备一下?说上就上?”太座对我表现出来的随意有点不满。

“小学的,而且是出自《世说新语》,拿起来不就讲了?要准备什么?”《世说新语》一则则就是一个个小故事,给娃娃讲故事而已嘛。

晚上,用了不到10分钟,讲完“杨氏子”这一则: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课本往后一页,花卷翻到《乡村四月》,“爸爸,要不顺便讲讲这首诗?”

“你想学?”

“想。”

“好。那就讲这首。虽然这首不在今天的计划里。”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看起来好简单,其实不简单。“绿遍山原白满川”,通常“山原”作山陵和原野解;“白满川”的“川”作平地解,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对花卷说:“因为已经有绿满原野了,如果‘川’是平地,就重复,并且平地也并非稻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川’应是其河流的本义。‘白满川’说的是雨后出山的河流里,满是水流激起白色的浪花。为什么是雨后?因为下句‘子规声里雨如烟’;因为‘雨如烟’,所以‘白满川’。

“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句至关重要。元末明初棉花才大面积种植,因此宋朝时还没有棉织品,穷人和普通百姓穿的仍然以麻为主,上层人士和富人仍然穿的是丝织品,丝织品的原料就靠养蚕,蚕吃桑叶,所以蚕桑是“衣”的来源,否则就“衣不蔽体”了。插田,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南宋时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这是“食”的来源。民以食为天,因为关乎衣食生计,所以乡村四月才闲人少。”

“爸爸,你讲的课还是比老师讲得更有意思。”花卷说。

“那我们开始今天的正题吧。今天开始爸爸我选编的‘唐诗九十八首’了。这第一首就是复习虞世南的《蝉》。”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花卷认了字,读了两遍,大概说了她对这首诗的理解后,我开始讲解。

“‘緌’是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这里是将蝉头部的触须比做緌;古人不知道蝉进食是以位于胸部的口器刺吸植物的汁液,以为它是喝露水生活的,所以说‘饮清露’。关于蝉,法布尔的《昆虫记》里有详细的关于蝉的一生的详细内容。‘流响出疏桐’句,妙在一个‘流’字,让蝉鸣如水一般从梧桐树间流出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个还可以有更深入的解读,不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暂时没有必要,你只要知道这个‘藉’字在这里不读[jí],而读[jiè],是凭借的意思就行了。”

今晚的进度不错。花卷两首诗都背了下来,除了教材的“标准”解读,还知道了教材之外的爸爸版“另类”解读。给孩子提供不了物质上的富足,至少努力尽可能在精神领域稍加丰裕,期待这一点一滴古诗词的浸润,能帮助她成长并慢慢构建自己的智识世界,否则就真是从物质到精神的一贫如洗了。

我们——花卷的爸爸妈妈都是来自普通人家,花卷是这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组成的普通家庭里的又一个普通孩子,所以“根椐平均值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伴读记十九 | 不辩

女儿今晚的自学语文课,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陶渊明(约365—427),字符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特别给女儿强调,“南山”肯定不是终南山,我认为应该是庐山。因为这时的陶渊明隐居在浔阳柴桑,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庐山就在这里。当然,也有可能“南山”不是特指,而只是泛指某一座山或每一座山。重要的是悠然所见。

还有就是诗里有三个字,不论音和义都不能按照教材的解读来,否则诗境就大不同。这三个字是“车”、“还”和“忘”。“车”不读[chē]而读[jū],《说文》:舆轮总名;“还”不读[huán]而读 [xuán];“忘”不读[wàng]也不做“忘记”解,而应通“亡”读[wáng],作“失去”解。“欲辨已忘言”不能按语文教材“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的译文来理解。“此中有真意”,想要解释此中真意,却发现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因为一言一说,就不是其本来面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拈花微笑者瞬目扬眉,示诸大众,可惜无人识得,所以亡言。

女儿除了“南山”、“庐山”和三个字的读音,其他就都不明白我在讲什么。我说没关系,多听听、想想,慢慢就明白了。

明天,这个自学课的历史进程就到唐朝了。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持续九十八天的“唐诗九十八首”。

伴读记十八 | 演员与观众

女儿今晚的自学语文课,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刘桢的《赠从弟·其二》。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除了生字,特别给女儿强调了“从弟”的“从”不读cóng,应读zòng,即堂弟。

继续读赵越胜的《燃灯者》。从中得一段话,或正可解答我昨天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探讨德行是什么,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要求成为善人,否则探讨的努力就全无意义”。在希腊哲人那里,政治权利来自公民个人内心的正义要求。依照班达的经典论述,真正的智者不会从统治者的角度讨论政治。他们所支持和维护的真理与正义的标准,常常是在现世被视为无效、无益、无利可图的。在班达所举以为例的人物中,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伏尔泰、勒南都堪称智者。萨义德的定义更简洁明快,智者就是那些不被政府和权势集团收编的人,他们言说那些常常被遗忘和抛弃的命题。

书中另有大量内容,只适合夜深人静,灯下独读,不可与人言。毕竟是公开出版物,不会有什么秘密可言,只不过是一些真实话。这与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喧闹反差极大。这种喧闹,就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在他首版于1959年的社会学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所指出的——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戏院,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偌大舞台上小小的一个表演者,我们戴上不同的面具,尝试不同的身份,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培养某种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身份。

但我既不想做演员,也不想做观众。

伴读记十七 | 精神接生术

女儿今天的自学语文课,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曹植的《梁甫行》。

梁甫行
魏晋·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一开始,女儿完全不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等我逐字逐句讲完,她说“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句和之前学过的《十五从军征》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句很相似;然后又翻出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说诗和小说写的环境和人物也有相似之处。老父亲此时深感欣慰。

今天周日,是照例总复习日。从《关雎》开始,我们把已经学过的诗一首首顺着复习背诵了一遍。按照这个进度,一年内就可以完成从一到九年级的所有古诗词。应对考试那么点现代文比古诗词和文言文容易太多。近几周女儿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又略有进步,继续保持下去,语文这一门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了。

本周女儿的阅读新书,是东野圭吾早期作品、代表作之一的江户川乱步奖获奖推理小说《放学后》。我今天也从赵越胜的《燃灯者》中颇有收获:

1、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就是要人不是先思考哲学,而是先哲学地思考。前者是以哲学为对象,后者是以哲学为生活。以哲学为生活就要对社会中的问题取一种哲学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最宝贵的知识是“知无知”,自己的各类定见都可能是错误的。若有人告你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你先要怀疑这宣扬者的道德,因为他在说着一些他并未深思过的东西。何谓真理?何谓标准?但这并不是相对主义,因为它不涉及对某一具体结论的定评,只关心你是如何获取这些结论的。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墨、法、兵,各逞其能,是最有创造力的一段。而后,秦焚书,汉定一尊,中国思想兴衰就随当权者意志,独立思想很少见了。“礼失求诸野”都难。就算林下泉间有遗贤,要么默默终老,要么抓去杀头。有思想的头脑都砍了,民族还能有什么创造力。“礼失求诸野”?恐怕朝野都一样,只剩乡愿腐儒而已。

3、做奴隶不可怕,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沦为奴隶的情况时常会有,但记住不要自愿做奴隶。读书思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沦为奴隶而不知

4、权力、地位并不带来善。权力只在弘扬和实现善时,才是有道德的。可惜世人常以地位、权势、金钱来衡量价值,判断善恶,结果把肆无忌惮的罪恶当做伟大来崇拜,实为大谬。那些大受崇拜之人正不知做了多少大恶,人们却依旧闭着眼睛朝拜。这实在是扬恶抑善的人世大悲剧。这就是《孟子》里“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女儿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同我分享并提出她的问题。我们会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这样的讨论常常没有“标准答案”,通常以互相交流和继续持有自己的想法结束。我不懂哲学,但或许这也是某种“精神接生术”罢?让女儿慢慢萌生独立思想并成为默默终老的普通人?!这意义何在?

伴读记十六 | 不新鲜

晚上家庭聚餐,为不耽误自学,语文课调到午饭后的12:30。

今天讲的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曹操的《龟虽寿》。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照例写生字、读诗句,女儿和她闺蜜接龙背诵,不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一点新鲜的也没有。最后从诗中“螣蛇”延伸到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居中勾陈和螣蛇上古六神兽,从上古六神兽又延伸到七年级地理的地图上的方向。

伴读记十五 | 不亦快哉

女儿的语文课,今晚开始“三曹”。对五年级的女儿来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可能有点长,所以没有再讲《论语》——

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魏武帝曹操(155年 —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逐字逐句给女儿和她正在上三年级的闺蜜讲完,一起读了两遍就都差不多背得了。女儿的闺蜜一周没来同学,我猜之前学的应该都忘得差不多了。结果没想到学过的《诗经》和乐府几首竟然一气呵成。借金圣叹“不亦快哉”三十三则之七: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昨夜枕边书,读完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之四:凶刃》。至此,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四部曲全部读完;“藤泽周平全集”12册也全部读完,藤泽周平也是我读完全集的第一位日本作家。

今天读完徐晓的回忆录《半生为人》。手上这本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4月1版1印,两个月前购于也闲书局的作者签名本。这本书首版于2005年,当年即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散文家奖。

“人的心啊,简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种思绪,每一种情感,每一种本能的冲动,每一种社会的理念,都像是一头怪兽,互相纠缠,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左奔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你的心是牢笼,心里的东西是困兽,没人能够拯救你。你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你自己的结果。”

今夜枕边书,赵越胜的《燃灯者》。这本书与徐晓的《半生为人》,都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4月1版1印,都曾获华语传媒大奖散文家奖,也都是在两个月前购于也闲书局。只是预售时说好两本都是签名钤印本,到手时这本既没有签名,也没有钤印。

伴读记十四 | 浅浅

女儿今晚的语文课,文言文继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七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对女儿说,通常,这一则被认为是孔子谈及弟子颜回时,对这位“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称赞。但我认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就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苦”与“乐”的标准和定义。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是一种大众所认定的标准还是个人的感受?如果是大众标准,那颜回的生活实在是清苦,所以才“人不堪其忧”。但颜回并不被世俗所局囿,他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个人感受,所以世人以为的苦,对他来说是乐在其中;他的苦对世人来说也可能是乐。所以,我认为孔子对颜回的称赞“贤哉”,并不是夸赞颜回的贤德,而是赞许他对世人世事有自己的判断并不受裹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只是个人生活的选择,无关美德;如果这样的行为是美德,那颜回这样的举动就有作秀的成分,就担不起老师对他“贤哉”的称赞。

诗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汉清且浅”,所以关于这首诗,也只是浅浅给女儿讲解了一下: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里也有“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开始就是织女成婚后,“贪欢不归”导致“嫁后遂废织纴”,作为贪欢误了职司的处罚,“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后来慢慢在民间发酵,被历代好事者添油加醋“丰富加工”之后,现在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成为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和爱情故事,而牛郎也从一位天上星君变成了凡间偷看女子洗澡并偷走别人衣服相要挟成亲的猥琐男。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和“爱情”两字有什么关系。

“咦——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故事原来是这样的,”女儿说:“现在,对牛郎织女,我也有了不同的看法了。”

完成了这个著名民间故事的铺垫后,我开始逐字逐句讲解:

《迢迢牵牛星》无论在叠字还是结构,与《青青河畔草》都很相似,都是相似相望但不相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周礼·考工记》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心思在情郎,终日不成章。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说水清浅,一说形容织女貌美,与《青青河畔草》中“盈盈楼上女”仿佛。另,我认为“盈盈”不但写织女和水中的倒影,苦愁而“脉脉不得语”,或许还有千言万语,相思无边,隔河语凝噎而顾影自怜。“脉脉”,《广韵》“嗼”字下笺引此句作“嗼嗼不得语”。

为何“河汉清且浅”,受相思煎熬也不过河相见?在我看来,整首诗只写女子心事,于女子相思的对象不提一字,或许这只是一场单相思也未必。女子心心念念,却总没有时机也不能捅破那层窗户纸。薄薄一层窗户纸,就像清且浅的河水,却就是过不去。

明天开始进行建安文学代表的“三曹”。女儿问,既然是“古诗十九首”,为什么只讲三首?

“因为另外十六首中,还有一首在高中,其余十五首不在教材里。我们先把教材内容过一遍,再来一首一首讲。”

伴读记十三 | 相思本是无凭语

女儿今晚的语文课,文言文继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六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女儿想到自己,说在做手账这件事上,她就是“乐之者”。就是这么个意思了。

诗是 “古诗十九首”的《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出现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课本中的这首诗,我觉得偏容易了点。给女儿的讲解内容大概是——

课本的注解大意为春日佳景,一人独赏,思念情动,欲寄远人。但从文中,没有读到特指诗人是女子还是男子的信息,所以男女都有可能。如果只是因为古代女子不轻易在外抛头露面,外出多男子,就视诗中折花人为女子,这就“想当然”了。视为男子似也无不可。

这首诗与《涉江采芙蓉》为一种笔墨。因人而感到物,由物而说到人,忽说物可贵,忽又说物不可贵,物贵不贵不重要,重在心中牵挂。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中”《五臣文选注》和《玉台新咏》均作“前”。“华”读[huā],本义指草木的花,南北朝时期才有了“花”字。庭前还是庭中,树在哪里不重要,重在一个“奇”字。虽然全诗也没说树奇在何处,但心中挂念的非一般人,自然树也就不是一般的树,花也不是普通的花了。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攀条”,手拉着花枝,“荣”,花繁茂状。“遗”在这里读[wèi],赠与的意思。挑挑拣拣选了一枝花繁叶茂的摘下来,想送给心里所思念的她/他。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在树下,手握花枝,郁郁花香充盈衣衫和两袖,但想送给的那个人,不在身边,距离路途遥远,别说一枝花,就连我也无法去到她/他的身边。上句和这句,与《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区区一枝花,又不是贵重的东西,有什么好作为礼物送给她/他的呢?唉!“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不过是感怀分别已经有好些时日了。

昨夜看完了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四部曲的第三部《浪客日月抄之三:刺客》。今夜枕边书,还是继续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之四:凶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