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读毕《风起陇西》

“两日读毕。2022年11月28日。”

我在马伯庸的《风起陇西》扉页写。

如果不是小说,如果不是三国背景,我两天是读不了38万字的。好像好久没读过这么闲的书了。

在豆瓣标记了这本书的状态为“读过”,点了3星,短评四个字——平平淡淡。四星8分的综合评分我觉得虚高了。

今晚继续马伯庸的《三国配角演义》,又一本以三国为历史背景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闲书。22万字,如果文笔顺畅,应该今晚能看完,只是可能要晚睡。书架上还有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三国密码》、《两京十五日》和《长安十二时辰》,看看能不能一路闲下去。

只有在我们死后人们才能意识到,我们一生中的愚行,全都是懦弱的结果。若存一丝杀伐之心,在表面上,我们会显得体面得多。——张宗子

他们的行为与我无关

每当我想给别人推荐书时,都提醒自己这是愚蠢的举动,即便是因为工作需要或其它各种不得已的原因。

上周五的午饭时,与在我看来外恭内倨的F老师不知怎么的就聊到了哲学、康德、福柯和韦伯。在此之前的近三年里,我们几乎都没有什么交谈,所以这次聊天也更多是听他说,偶尔我接一两句话。我不懂哲学。饭后回到办公室,他说刚才聊到的那几个人物,他有电子书可以分享给我。

“我不看电子书,阅读习惯还是要看纸质书才觉得是在看书。”我说。

“那纸质书会越来越少,到时候你还是要看电子书的嘛。”他说。

“因为家里的书这辈子也看不完,所以我不担心没纸质书看。”

德富芦花散文集《春天七日》,豆瓣评分7.7。努力了两次,都觉得书里的文字寡淡而平庸,甚至味同嚼蜡。弃之。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和《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教给十几岁的孩子人生技能》,总觉得这两本书有哪里不对,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出来。现在翻完,脑子里闪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突然就发现哪里不对了——管教:在严格限制下所实施的一种赏罚严明的教育。我知道被关在监狱里的人也把狱警叫做“管教”。因为我父亲就是退休的狱警。

不过读完《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教给十几岁的孩子人生技能》也不是没有收获。上周部分学生因为要参加一个校外的活动,就旷了语文课。我开始很生气,并觉得这是对课程和老师非常的不尊重。几天过去了,我不生气了,但总在纠结一件事,那就是他们会因此面临什么样的自然后果。现在读完这本书,我连自然后果也不在意了。因为自然后果是一个制度性的后果,不是以我的感受作为引发机制的。让我完全放松下来的原因是我想明白了:他们的行为和他们自己有关,而与我无关。他们是独立的个体,错误和成功都属于他们,他们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也能从成功中学习。这也与是否尊重某位老师某个课程无关,他们只是想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叛逆。所以下周我不会提起旷课这件事,除非他们主动想和我聊,但不需要任何人的道歉,我们会先总结旷课的收获,再一起探讨如果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再说了,我十几岁时旷的课也不少,但那也没有毁了我。

感恩节的不解

今天感恩节,朋友圈里感恩的一年比一年少,这到底是越来越懂得感恩呢还是越来越不懂得感恩?

一年中,学堂有八个中外节日庆典,感恩节就是其一。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早上在工作群没忍住发了一条关于感恩节的冷知识——

1620年, 35名分离主义派清教徒和工匠 、渔民、农民及14名契约奴共102人,乘五月花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市出发前往普利茅斯殖民地,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抵达普罗温斯顿港湾;登陆前,船上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制定了《五月花号公约》。

《五月花号公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是美国建国的奠基,在美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因对《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被称为美国精神的先驱。它标志着“政府需经被统治者的同意方可实行统治”这一原则得到认同并得以实施。

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饥寒交迫的50名五月花号的幸存者,靠附近原住民——印第安人村落的残留食物活了下来,因为大部分村民都已死于包括天花在内的白人带来的传染病;次年春天,印第安酋长又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幸存者慷慨相助,这是因为天花使部落人口骤减,粮食储备多余,又遭受临近部落威胁,急需外援。所以感恩节,这个美国人独创的合家欢聚的节日,也可以看作是天花的“遗产”。

“人人生而平等……” 天赋人权说是《独立宣言》中最有力量的句子,但它的起草者们同时也加入到了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当中。乔治·华盛顿曾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

从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开始,亚当斯、杰斐逊、林肯……一直持续到第二十三任总统哈利森,美国的总统们,在“西进运动”的一个世纪里发起了100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到18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灭绝印第安人的“作战任务”——美国印第安人的人口从500万骤减至25万。这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种族灭绝”。

所以,美国人的感恩节,对印第安人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一天也过感恩节,感什么或谁的恩?

今天收到的比较特别的卡片,是一位本学期新来的学部负责人S的。卡片上贴了几片不知道什么植物的小叶子,然后用回形针夹在一片包装全为日语的夜间热敷蒸汽眼罩上。卡片里,在“第一次在学校遇到在思考生命终极问题的老师,我非常兴奋!”这句之后言辞就转而极谦逊,但这份礼物却是请人转交的。这操作让人不解。

【尺牍】Curry五问

Curry的信,这两年通常在教师节后一周收到,因他“以防尴尬而故意延迟”。所以上周四晚上收到他的信,颇感意外,惊喜。

拜啟: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前日與同學閒聊,說至以往學習生活,便提起黎明老師,並告知其黎明老師的博客,同學讀過後,甚為敬服,並提出了些許問題,望我代問老師。羅列如下,望不吝賜教。

一、如何看待中國的教育

二、老師認為中國同西方的差距在何處

三、如果擁有一次任意立法的機會,會立何種法案

四、如果有一次重生的機會,會選擇何種性別和國籍

五、當今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上述問題,不僅僅為同學之疑問,也實為我之疑問,如果可以,還望黎明老師能夠予以答復並給予見解。

敬請教安。

二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如果这封信不是发到电子邮箱,而是用小楷毛笔写下,我定会把信装裱起来,挂在书房。

问题问得好,所以舍不得草草答,酝酿了三天才回信。

Curry,展信佳!

惠書敬悉,遲複為歉。

綿延多日,非因偷懶,實為所提問題不但極佳,且切中當下之弊,捨不得匆匆回復。但這些問題若要回答清楚,又非我力所能及,勉力為之,恐怕也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思量再三,只能簡要而答,謬誤頗多,權助諸君飯後談資。

一、“如何看待中國的教育”這個問題,我時常也在思考: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這一點點思考,正好我有寫日誌的不良嗜好,零散分佈每日之絮絮叨叨外,《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和《作為“人”意味著什麼》可算是碎片較多處,網址後附。

二、“中國同西方的差距在何處”,這個問題非常寬泛,在我的認知範圍內,我認為以500—1000年為量尺單位,宏大敘事與微觀歷史結合來看,中國與“西方”只有不同,不存在“差距”,縱有“差距”,也是一時一世之說。兩千多年前天才成群結隊而來的軸心時代,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唐宋的繁盛到大航海時代的揭幕者哥倫布帶著西班牙國王寫給東方可汗的國書向西出發、開啟現代工業經濟技術爆炸的工業革命,中國與“西方”是在交替推動著人類的發展。在這個歷史的量尺上,你會發現確實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所以我常說,歷史不是驚人的相似,而是不斷重複上演。

三、如果擁有一次任意立法的機會,我會立一個旨在保證人人皆有……(此处省略151字)我“性本愛丘山”,不過是“誤落塵網中”。

四、我是佛教徒,所以我相信有來生,而不是“重生”。來世我希望自己成為一位修行人,並且此生此世一直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盼能早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屆時,性別隨緣;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是好門,自然也無需國籍。

五、我認為當今中國最大的問題是需要更多一些的“**”。(此处省略81字)。

草率書此,言不盡意。

黎明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与纪德对谈

这几年淘到的二手书中,不乏品相全新的。十几二十年的“老”书就像上个月出版的。这样的书,我翻读时会刻意留下一些读过的痕迹,如勾画有所得或共鸣几处、批注几处并用彩色标签纸标记。因为没有人读的书是孤独的。我们互相等了这么多年才相遇,互相成全。

安德烈·纪德的《纪德读书日记》,刘铮译,商务印书馆“小书虫系列”之一种,2020年9月1版1印,我以定价的三折淘得。几乎是全新(我没有发现任何被翻阅过的痕迹)。用了两个晚上读完。发现写读书日记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1891年8月7日,纪德在日记里写:“此刻,我读完了《战争与和平》。从旅途的第一天开始读,在最后一天读完。我相信自己从未如此全身心地在书里生活过。”我忍不住在旁边批注:我的《战争与和平》何时开始?它一直在书架上等待,等待被拿下,翻开。

1894年10月,纪德在读莱辛的传记。他在日记里写:“我必须把他这些了不起的话抄下来:构成人的价值的,不是他拥有或他以为拥有的真理,而是他为赢得那一真理而做出的真诚努力。因为人不是凭拥有真理,而是凭追求真理,才增长了能力,完善了自己。”我在旁边写:我也想读这本书,但我知道我肯定读不完。

1909年12月3日,纪德在日记里写:“体面的人和恶棍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体面的人变成恶棍这一事实,即可怕又真实。在通往‘罪恶’的道路上,只有跨出第一步是艰难的……要是我停止了愤怒,那就是我开始老了。”我在旁写:我见过道貌岸然的往往衣冠禽兽,满嘴男盗女娼的往往纯良。我的愤怒之火,已熄灭了大半。

1914年7月11日,“天热得要命。别的什么也干不了,只能读《呼啸山庄》,今晚我差不多就读完了。”这个读书的借口,委实可爱。

1914年8月22日,“在散步时读叶芝为布莱克诗集写的序。”多像我们在散步时,边走边刷着手机。
边读边批注,就像是一场穿越一百多年与纪德的对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早上熊猫老师在微信里说:“豆老师,昨天我们整体走了一遍,就是声光电这些全部配合了。演下来其实我是觉得ok的。不过还是有小伙伴觉得这个戏,没有上升到价值。嗨……我们其实一开始就没想做什么价值,就普普通通的两个人的故事。为什么非要搞这么多价值……就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喜剧。你说没有价值,我也说了,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你说价值是飘天上的,我也不认同,这尼玛这么接地气的一个故事,价值还飘天上?”

“下周六点映,你要来看哈不?” 熊猫老师继续问。

“我有点被恶心到了,不想去。另外,价值和意义是人赋予的。如果大家需要,你等我半小时,作为编剧之一,我来给这个戏赋予一个价值和意义。”我有点生气了,于是,就有了这个关于《金枝玉叶》这部戏的价值与意义解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生活就应该是一部喜剧

文:远行客(《金枝玉叶》编剧之一)

史蒂夫·卡普兰认为喜剧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不具备许多获胜技能和工具的情况下,与无法克服的困难作斗争,且从不放弃希望。

从戏剧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来看,《金枝玉叶》是一部喜剧。

在这部戏里,陈金花、蔡小玉和郑黔华,三位普通到就是你我身边,甚至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寻到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这部戏不仅能予人快乐、让人开怀,同时也是一种严肃的思考;可以于精神世界有所拓展、于世道人心有所补益、于价值构筑有所建树,能助人治愈悲伤,使人不畏惧生活的黑暗面,使人不屈服于焦虑和失败,从而“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如果一定要说这部我个人认为无限接近于完美的喜剧有什么缺憾,我认为那就是太过普通,太过真实,太过平常,以至于在落幕后,你不得不感慨:这,就是生活啊!

正因如此,在我看来,《金枝玉叶》这部戏更是一部个人成长史。在这部戏里,我们试图将历史还原于个体,并把个体展开于日常生活,从而把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忆和宏大逻辑深植于日常生活和生命经验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隐没在历史的背面和角落的人们,在重重阴影中,他(我)们的日常活动远较个别的、传奇的历史事件更具本质意义,正是他(我)们从过去塑造了现在。所以这个戏其实就是在书写历史,书写一部大时代下的个人成长史。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寻找安全感,寻找伴侣,寻找幸福,可以说,对幸福的追求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和全部。所以,我认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已完美诠释了这部戏——不论是形式还是内涵,不论是价值还是意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解读小文发过去后,熊猫老师问:“豆老师,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你可以这样包容且支持。原来的你,也是这样吗?”

我说:“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一个人有多接纳世界的不同,就能看到多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我不想做色盲。我要做一个好“色”之徒。”

从前慢

半个月前,我被八年级可爱漂亮的JWJ从“大家的语文老师”提拔为了她的笔友。开心。

今天,在语文“每日一记”基础作业中,她问我——

豆总,想请问你对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是这样的:“深山踏红叶,耳畔闻鹿鸣。”这是“原神”里枫原万叶的一句台词。万叶是一个漂泊者,他的友人是在枫叶红时逝世的。这段台词全部是这样的:“深山踏红叶,耳畔闻鹿鸣。我很喜欢枫叶,可惜枫叶红时,总多离别。”求豆总帮我分析一下这句话是啥意思。

我在文后答复——

“鹿鸣”我认为指的是《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鹿鸣》是“燕飨”诗,即宴会上所歌的唱词,通常表现宴会中宾主其乐融融,亲密而快乐的样子。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后即是散,所以“多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午饭后,我又在微信中补充——

作业中我的回复,仔细想来,其实只回应了枫原万叶和台词中的“枫”字。

我不知道枫原万叶在“原神”中是一个怎样的角色设定,但从你所说的他是一个漂泊者和这个名字猜,他或许是一个没落武士家族后裔,且非孔武粗人,应是剑术诗书皆有造诣。这个猜想来自他姓名中的“万叶”。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11首。在《诗经》编成的一千多年后的日本奈良时期(公元710~794),大伴家持编成了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的日本最早诗歌总集《万叶集》。《万叶集》之于日本,相当于《诗经》之于中国。所以我猜枫原万叶姓名中的“万叶”即取自《万叶集》。

晚上,她在微信回复——

半个月前,我和我目前为止见到的学识最渊博的语文老师成为了笔友,我们在随笔里谈论了很多,在他的课上也知道了很多不是课本上的知识。他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一言一行散发出一种吸引我的感觉,随笔里给我带来了事事有回应的亲切感。和他相处的时间不久,但却在我求知的路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很喜欢枫原万叶这个角色。其一是因为他话语里透出的成熟稳重,有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一言一行里透出了对琐事的看透,但又体会不到生活给了他凄惨回忆的悲伤消极情绪。

其二是他的一句台词,让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总有地上的生灵敢于直面雷霆的威光。”让我想到了曾经的老师对我的不满,处处针对我,我却费尽心思想去成为他眼里的好学生。后来,哪怕受到惩罚,成为眼中钉,我也鼓起勇气告诉了他我对“好学生”的想法。对我来说,这即是敢于面对“雷霆的威光”,否则他或许还会得寸进尺。

与八年级的JWJ的笔谈,让我想起木心的《从前慢》和三年前,我作为“往西公益”的“囊萤照书”项目人员与荔波高级中学 L君的那番书信往来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土潮喜剧《金枝玉叶》

3月完成,原计划4月中旬演员进组,7月公演的,我和熊猫老师合作的第二个剧本,受疫情影响,这个月才再次启动。如果不再静默,下个月公演打个贺岁档——一个土潮喜剧,但我们给了它一个非常TVB的戏名——《金枝玉叶》。

当时写完剧本,我顺手给戏里的两首插曲也写了词。昨天晚上快11点了,熊猫老师和香蕉老师录成了小样发给我。一首《烧烤颂》,一首《心尖颠》。

每天早上的上学路,我们都要在车里学半小时日语,但是今天没有。一路都在循环播放香蕉老师用他的毕节话唱的这两首插曲,洗脑又上头,花卷跟着哼都会唱了。我问花卷要不要在戏里跑个龙套,去体验、见识一下。她扭捏了一下,太座鼓励一下,我再鸡一下,就答应了,感觉还有点小期待。

“以后爸爸还可以写剧本、填词谋生。”花卷说。

“这是又打开了一扇窗。不错。你写的第一个剧本公演时,你说以后再也不会写剧本了,这不还是写了第二个?我相信还会有第三、第四个的。”太座附和。

“这个……熊猫老师最近在和我聊新戏。即将公演的《金枝玉叶》是这个三部曲的第一部,昨天我还把自己的回忆录发给她,就是新戏里现成的脚本素材。不过我确实是不想写剧本了。”

在微信里把花卷想跑龙套的事给熊猫老师一说,正好她要做个音乐汇报演出,让花卷准备两首歌。她俩就这么开始了。

“这会是你和贵阳,甚至贵州浸入式小剧场话剧一个里程碑的作品。”3月我写完剧本时对熊猫老师说。其实这个戏我写了两个版本,但有演员不会讲贵州话,所以能够上演的只是标准版。不能上演的那个版本,我称之为“神韵版”。在我看来,标准版只表现出了神韵版的60%,但我仍然相信我们合作的剧本在熊猫老师演技实力的加持下会有更好表现。

妆容与学业:生活就是要美美哒

昨天上午,中学的课结束后在教师资源中心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改完作业,和一位老师交流关于作业提交的格式、行文、用词等要求,说有时一份作业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批改完成。那位老师给我的建议是,把精力放在备课,而不是学生的作业上。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有点惊了,天也聊不下去了。在我理解他的意思,精力放在备课而不是学生的作业上,即更多关注的是课程的进度而不是学生的接受和反馈。往极端了说,就是课我是按照计划上完了,你们理解多少,实际能运用多少,再说。希望我的理解有误。

今天上午,也是课后在教师资源中心批改作业时,H老师说到上周会议上,有老师提出中学生不应该化妆或只能淡妆,问我怎么看。我说正好花卷昨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和我讨论过这个话题。我和她妈妈的态度是支持她去向高年级女生学习化妆,只是化妆品的钱她得自己出;同时,因为我们担心化妆品可能会导致新的过敏,所以建议先一点一点尝试。“因为我们不能阻止女儿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我说。

“如果有老师坚持中学生不能化妆怎么办?”H老师追问。

“我会告诉花卷,如果她坚持要化妆,让自己每天都美美哒,但如果老师也坚持学生不能化妆,那我支持她可以申请不上这位老师的课。”

午饭时,我又给H老师发了一条微信:“我中学每周一、三、五的第一、二节课,只要是化了妆的女生,都不会迟到;并且她们上课精神饱满,听课认真,互动积极,作业完成度相对更高,学业也进步更快,成就更高。反而是不修边幅者,作业和课堂表现也同其妆扮一样‘随意’。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妆容精致是自我管理良好且积极生活的表现。如果有机会,我或许会开展一个关于妆容与学业关系的社会学项目。”

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陶孟和,在20世纪30年代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小民的希望》。在这篇文章中他向当权者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尊重生命,二是尊重财产,三是尊重人格。要求不高,但当时却很难实现,因此他希望“在最近的将来”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陶先生是在1960年大饥荒时代去世的,可见直到去世他也没有找到这么一个地方。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我希望幸福学堂会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一个奇迹

上周,有天坐在学堂台阶上,边口服午餐晒太阳边和学生闲聊。聊到文科和理科的不同,我说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理科是累积性知识,是要记住。因为定律、公式就是台阶,你必须得记住并弄懂它们才能一步一步上行、远行。文科是非累积性知识,所以从哪里开始都可以,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重要的是要观照,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然后忘记,忘记为什么要记得,这样它就能滋养我们一生。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短时间内,提升理科的成绩总是比文科要容易些。

今天的“世界文学经典共读计划”第二期:漫谈莫泊桑,由一位七年级女生主持,共有师生八人参加,比上周多了两人。在一个只有三十余名学生的中学,一个读书项目能有超过20%的学生自愿参加,我觉得在当下简直可以视为一个奇迹——地铁上一百个人里面也看不到一个手上拿书的,家长们一年完整读过一本书的大概也屈指可数

“世界文学经典共读计划”是一个开放式的,师生随时加入参与讨论并担任主持和退出的共读计划。目的不在读得多深入,而在于引发阅读和思考。

今天的漫谈涉及莫泊桑代表作及写作风格介绍、部分作品内容精彩段落朗读和赏析。

下周一的“世界文学经典共读计划”第三期:漫谈安徒生,主持人仍然是一位七年级女生。

下周起,出国留学预备班中文课的授课方式将从课堂讲授调整为“读书会”形式,我只是主持人,负责制定规则、维持秩序和必要时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和思考。每位参与者(师生)须轮流分享自己本学期选读书的一周内所读内容,并与他人展开讨论。

目前师生确定所选书籍有: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米尔顿·迈耶《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1933-1945年间的德国人》。这些书家里都有,也都读过,只是有的是很早以前读的,例如上一次读《百年孤独》大概是在20年前。作为主持人,很有必要再读一遍这些书,至少是再翻一遍。所以装着这些书的也闲书局帆布袋子,就每天和我一起在家和学堂的两点之间漂流,得空就翻几页。

晚上,太座和二娃睡了,我去菜鸟驿站取了个包裹回来。书两本,詹姆斯·M. 鲁宾斯坦的《人文地理学通识》和陈正祥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花卷一看到,就说:“哈!这是你的课的核心内容。”随手一翻,翻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的内容页,她就去房间把《世界地图册》拿出来,和我在地图上开始找这三个地方。

关于花卷的未来,我实在是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因为我看到的只有不断淹没过来的“过去”,看不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