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合群”

学生交来的作业中,提到“青春期”到底是年龄还是心理状态,以及青春期的情绪为什么常常失控的问题。

有来有往,作业交来就一定会有回复,哪怕只是探讨。我在后留言:我们现在仍然是史前的大脑和身体,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让人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壮”,所以我们应对和解决不了很多当下的问题。在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我认为:儒家(当下的学校除知识外的部分)解决的是人的习性问题,即“伦理”,什么时候、场合做什么样的事;道家解决的是欲望问题;佛家解决的是情绪问题。万法归宗,都指向一个“我”,即深层次的自我意识,也即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佛性”。

学生在作业中说:“对‘群体’的感念越来越模糊了,总是想要在所谓的‘群体’中找到空隙,想在集体无意识中脱离出一份理性。”

我留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合群”。

我不是一个建功立业的人,一生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不过是浮生中一个匆匆的过客。这就像演戏一样,何必人人都上台表演,做个观众不也很好?正如《浮士德》中灯塔守望者一边唱一边说的两句话:‘To see I was born,to look is my call.’(我的一生就是来观看的。)如果能够做一个纯粹的观者,能够在思想上里找到安慰,我以为,就足够了。(何兆武《上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