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2年10月

谁能界定一个人

有时候,要找一本书,明明知道自己有,还翻过,但楼上楼下左架右架就是找不到。无奈只好作罢。过不多久,不用它时,一丿,竟见它就在那里。重要的东西,往往如此。

大前天,一位八年级的新同学主动找到我,表达了她对我任教的语文课的喜欢,但因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所以对现有课程的阅读写作要求感觉难度很大。等她说完,我说,人人生而不同,所以我任教的语文课也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统一标准”。你只需要尽力而为,把应做、能做的事做到自己当下能做到的最好程度;日拱一卒,日进一寸,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说文》:“佳,善也。她的六周评语,我从她名字里取了一个“佳”字。

今早在出国留学预备班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所有人的消息——

“下周起我们将解锁新模块,那就是——作业。

作业有两种三项。两种是每日作业和每周作业;三项是每日两项每周一项。具体如下:

古诗词字帖,每日写字十分钟,不求笔笔工整,但求字字凝神;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每日一记,随笔、小品,二三句也行,字三五百亦可,达意为佳。

每周一篇课题文章。写作要求于每周最后一次课上告知各位。

所以,下周一起,我就应该要收到各位本学期的第一次每日作业了。

另,下周一的作业内,请务必写明本学期你选定阅读和分享的书,并且希望各位下周内开始阅读。

收到的请‘吭’一声。”

下午一月一次的“姨妈会”(像“大姨妈”一样每个月召开一次的全体员工会议)后,我没有参加学堂为最后一位外教举办的告别晚宴,回家一家四人团聚两餐一汤。不参加晚宴除了因为我们一个上中文课,一个上英文课,相互语言不通,没怎么说过话,更谈不上跨文化的交流和交情外,还觉得此举略显谄媚——学堂并不是为每一位离开的同事都举办告别晚宴。

晚上,所有同学都回复了。一位新生回复“吭(不情愿”。然后说不知道选什么书读,问我有没有推荐的。于是我开了个书单——

此处省略188字,当然有那谁、那谁和那谁谁的书了。

这些书都不好买,所以顺手把也闲书局推给了他。然后对他“吭(不情愿”的回复做了以下回复,也是对全班学生的一个作业补充说明——

这个回复有态度,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值得一赞。

这三项作业的目的在于:

1、我相信不久以后,拿笔写字将成为一种“行为艺术”,同时AI能够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模仿到真假难辨,甚至真得比真的还要真,并成为一位集人类之大成的书法家。即便如此,两者依然有截然不同之处。关于这一点,我在看了电影《芬奇》后,顺手敲了一篇日志《作为“人”意味着什么》(见链接,并将该片推荐给各位周末观赏)。

2、我们每一个人的“每日一记”其实就是在书写历史,书写一部大时代下的个人史。我们知道,公共传播将最大的篇幅和时间以及最大的荣耀给了最少的人,甚至吹牛撒谎的人依旧层出不穷风起云涌并大行其道被炮制成神话。我们“每日一记”的日常记录,是试图将历史还原于个体,并把个体展开于日常生活,从而把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忆和宏大逻辑深植于日常生活和生命经验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隐没在历史的背面和角落的人们,在重重阴影中他(我)们的日常活动远较个别的、传奇的历史事件更具本质意义,正是他(我)们从过去塑造了现在。那些发生于前台,被历史剧的灯光照亮的引人注目的人和事,不过是漂浮在时间河流水面上的泡沫。

3、课题文章它强调的是写作者尝试着把个人真实、独立的看法和认知以合适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它拒绝接受任何宗教或政治教义的束缚,它让写作者自己的声音成为自己的声音。“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这种写作培养的是仔细阅读、思考、分析和理性说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的写作不把写作只当作一种私人的文字,而是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所说的‘书面形式的公共话语’。这也就是说,写下来的文字是给别人阅读的,作者有责任清晰而有理地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P.182)

这三项作业,只是期望达成以上目的之方法,且并非唯一。所以各位如有更适合自己并能达成以上课程目的不同作业方式,尽可提出来,我们开展“明亮的对话”,如能通过此对话把个人真实、独立的看法和认知以合适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你大可定制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作业。

最后,我想说明和强调的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定位不是“传授者”角色的“师”,而只是各位的陪伴者和引导者。陪伴者很好理解,但作为引导者需要具备什么?我认为那仅是因为我犯过的错误比你们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是一位“成功者”,而是一位“失败者”,或者说,我是一位成功的失败者——谁能界定一个人?这就是我们下周要讨论的。

天公不语对枯棋

这大半年看书有点慢,或者说还是买书的心急了。

李硕的《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三本是昨天到的。得抽时间看完。

昨晚把八年级的语文六周测评笔试题编了出来。高中出国留学班的中文课,是网课上了一周才单独开课;开课第二周和第六周又前后各加入一人,不好测评,再说这不过是一门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只是刷存在感的课,这次不测评应该也没什么。

上午备的课,现在晚上回想起来,什么都不记得了。这两年上课的年级跨度比较大,个人的输出长期大于输入,大有点入不敷出。这个学期常常是先在一个年级(或班级)讲了东非大裂谷、红海、尼罗河和古埃及,改完作业休息一下,在另一个年级(或班级)讲轴心时代的希腊三贤和老庄孔孟、悉达多太子和布匿战争、汉尼拔;第二天在又一个年级(或班级)讲庭前柏树子、德山棒与临济喝;末了,在小学还要来几节围绕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课。以往学期的常态也大抵如此。所以这个课,看起来总是在备课,其实是无从准备,就全靠日常的乱翻书、急就章。例如:

如果从小读来的《水浒传》是装满杯子的“硬核”石块,那这几年读宋朝周边的王学泰《“水浒”识小录》、孟超《水泊梁山英雄谱》、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徐吉军《宋代衣食住行》、宇信潇《逝去的帝国:契丹》、鲍鹏山《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郭建龙《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和一点《宋史》就是撒进已装“满”的杯子里的几撮细沙。晚饭后翻完王峰的《水浒摸鱼》,是徐徐倒进似乎已经“满”了的杯子的一盏清水。这杯《水浒传》看似满了,却又还空得很。

今天,就是一本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

没有什么特别的

石继航《宋朝的腔调:一本书写尽宋朝的社会和生活》,从书名就看出来内容应该不靠谱,一本书怎么可能就能写尽宋朝的社会和生活?果然,强忍着翻到三分之一,放弃了这本蹲坑畅销书。

继续重读纸张已发黄变脆的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1版1印钟学梓选注《禅语三百则》。买这本书来读时我18岁,快三十年了,读过三五次就一直插架吃灰。后来读《五灯会元》,到今年是第七年,还没读完。

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清史稿》,四十八册五折特价840元。馋。如果下手,一年也读不完;不下手,一年都念念不舍。八苦之求不得是真苦。

前天,负责学堂网站建设的龙晨老师让每人提供正式和生活两个版本的自我介绍。原本我想提供的“生活版”简介为——

没有什么特别的头衔,也没被归为某一类别,除了不劳而获的姓名、性别和年龄,还真是一片空白。我所知的,是我无限的无知。

但估计这个特别认真的简介看上去会特别不走心,所以又重捏了一个版本——

曾经:力道绵长的老愤青、贴地飞行的伪文青、被缚于城门五尺处的攻城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战后又败败而再战的创业总是失败者、不畅销商业杂志的主编。现为摆脱后工业时代职业束缚,常常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的中年生活幸存者。

另,所谓的“正式版”在我看来过于“恶俗”,但得配合工作,所以只好建议能不用最好。过去的都已过去,现在一切还不确定,而未来还在徐徐而来,毕竟我只是一失去了阵地的小小图书管理员,只因山中既没有老虎,也没有猴子,竟让我这枚猴子身上的小小跳蚤充了山大王——

作为博客时代的独立博客,曾与韩寒同获德国之声“2008年最佳中文博客”提名;作为独立旅行者,曾接受数十家国内和台湾报纸、杂志、电视专访。作为职业公益人,曾在贵州某瑶族村寨成功开展“公平贸易”项目,使瑶族妇女携手工艺品多次赴国外专场展出;在某侗族村寨修建侗戏戏台并成功恢复侗戏的演出,以及在大学作公益与慈善的TEDx演讲。曾与邹市明同获《黔中早报》2011年度贵州人物提名。作为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在各类媒体发表三十余万字、百余幅摄影作品并多次获奖。作为产品设计师,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曾多次获奖;闲时合作创作的两个剧本,已公演。

空杯子再见形容词

上午六年级的课,热身内容是《幼学琼林》一节。讲到“天地与人,谓之三才”句,我说四川人喝茶,特别是在成都的老茶馆里,用的多是一种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成都人把这种茶具叫做“三才碗”,喻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一个茶碗就像一个人,你们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是比较不错的状态?”我问。

学生一一发言,有的说装满了82年拉菲的,因为“可以通过内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有的说装了各种东西的,“这样可以充实和丰富自己”。

“可是,再大的茶碗,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不管你把它装满了82年的拉菲还是22年的化学海天,它都再容不下一滴甘露;如果油盐酱醋什么都装一点,那碗里的东西都将失去‘自我’变成不可名状之物。”

“……空的!”短暂沉默后,三位学生先后说:“一个空的茶碗才是最有用的茶碗。”

“为什么?”我追问。

“因为空的茶碗可以随时装进任何东西”,“茶碗在空的状态下才是最充实的状态”,“空的茶碗才有无限的可能”。

“太棒了!这种‘空’就是一个人很好的学习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虚心’,不只是要虚怀若谷,还要空谷藏峰,胸有丘壑,眼存山河,无所容又无所不容,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一节课有这一碗的收获,当浮一大白。

下午五年级的课。这个学期五年级的阅读教材,选取的是洛伊丝·劳里《记忆传授人》、《数星星》和琳达·休·帕克《碎瓷片》这三部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原计划六周读一本,三本读完正好一个学期。这个计划里没有疫情,很多事是不受计划计划的。一开学还没来得及把书发给学生就被“静默”了。本周解封开始线下课程,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阅读写作课才正式开始。

阅读写作课,还是老规矩,每位同学每天在自己的喜马拉雅电台里读阅读教材五分钟,课上提出问题并分享,以及完成写作的任务。

这个学期的常规写作训练主题是“再见形容词”。形容词主要是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如果按照套路作文的那些个套路,一篇作文都是引用的名人名言和形容词的堆砌,那是空乏、空洞的,文不成其为文。于是我每一次课会“封存”一到三个形容词,训练大家在日常写作中尽量少用形容词,多一些描写,丢掉不知所谓的无感感慨,好好的说话。

今天“封存”的三个形容词是“愤怒”、“开心”、“悲伤”,即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不得使用这三个词,写一句或一段让人读后能感受到作者的愤怒、开心和悲伤的话。同学们突然发现不知道怎样表达这三种情绪了。用了一节课举例、引导,终于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挑战成功。真好。

当下的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

下周一恢复线下课程,一切似乎慢慢开始往正常的方向在靠拢,但其实有的东西已经变了,也不可能再回复“正常”。

给出国留学预备班的学生发了一封信,大致说了说复课后中文经典赏析课从内容到形式的调整——

各位好!

下周就开始到校上课了。我根据这个学期余下的时间和当下现实,把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调整。具体如下:

关于作业,固定书面作业只有每日字帖一项,还没有字帖的可以买了,比写字帖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每日阅读和思考

关于课程内容,在讲完已准备的禅宗经典《六祖坛经》后,我们开始读书会。每次课就是我们每人来分享自己正在读的书,并讨论。所以各位现在可以最后决定并购买这个学期自由选择从头读到尾的至少一本书了。这本书,建议与你所选就读的专业或与你的兴趣相关。

关于评估,分为过程评估(考勤、作业完成情况)、态度评估(课堂讨论、分享参与度)和沟通与书面表达评估(期末完成一篇回应一个真问题且至少两年内不会过时,经得起较长时间实践检验的论文。在开始论文写作之前,各位需要与我有多次关于论文的方向和写作的讨论)。

关于这门课的后续,我们一周两次课,一次一小时,能在这个时间里做的非常有限,因此这个课不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事无巨细,我们尽可能只做最简单、最核心的事。虽然是中文经典课程,但我们会更加围绕一个核心来进行,即与其试图预测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如关注未来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就是我们要去了解和学习的。

这很难。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我们需要一起来学习。但不论怎么做,课程的宗旨不变,即能够自由、自主地创造和分享,能够为团队甚至人类带来价值和意义。

最后,我想用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里的一段话来阐述这门课程存在的意义——

当下的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而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但出于职责和敬意阅读经典作品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而这些书,就存在于我们理想的经典藏书室中,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半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可能对我们有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时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尿酸的奇迹

肺炎在门诊治疗五天,今早决定住院。

预交了1000元费用后,一到护士站办理完入院手续,就被抽了一管动脉血、五管静脉血和两针皮试。第一次被抽动脉血,麻、痛、胀,感觉非常不好。

晚上在医生办公室看了血液检查结果中的尿酸一项,竟然从500+降到了380,对我来说不啻一个奇迹。去年1月出院后,用尽各种方法,其间还发作过两次痛风都没能把尿酸从5字头降到4字头。上个月还去复查了,医生说如果再不能降到四百以下安全值就只能终身吃药控制了,否则肾脏会受到损伤。现在终于降到了安全值,当浮一大白。仔细回想下来,可能是因为封控这一个月,每天吃的蔬菜量比以往更多外,还因为憋闷得厉害就每天暴走两万步罢?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极其简单的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顾远、周贤合著的《教育3.0》还没看完,但读得很有收获。只是病房里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共产党打得国民党抱头鼠窜的,而且耳朵都不太好,于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小电视硬是被看出了杜比全景声的影院效果。于是,《教育3.0》书页似乎也沾上了硝烟味。

13+2/12

9月27日夜,花卷体温39度入院治疗到昨夜出院,12天,她的大叶性肺炎基本痊愈,而我在陪护期间感染了肺炎,今天已是治疗的第五天。

这十几天,我和花卷全靠读书度过。每天她坐在病床上一只手输着液,一只手翻着书,看书累了就做手账,和我闲聊。我这12天在病房里读完了13本书和两个半本。

13本书里,海豚出版社“海豚书馆”红色“文艺拾遗”系列的熊式一《八十回忆》、周炼霞《遗珠》、宋春舫《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橙色“文学原创”系列的叶兆言《玫瑰的岁月》、林白《长江为何如此远》、格非《蒙娜丽莎的微笑》、小白《特工徐向璧》;绿色“学术钩沉”系列的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共八本。新星出版社MUJI BOOKS“人与物”系列文库本小津安二郎随笔集《小津安二郎》,商务印书馆“小书虫系列”A.S.W.罗森巴哈《猎书人的假日》和立山“走读历史”系列的《九刺客》;孔学堂书局“贵州杂谈”第一辑中周胜《旮旮角角贵州史》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胡金铨《老舍和他的作品》。两个半本,一是线装繁体竖排一函两册苏轼《东坡志林》上册,一是顾远、周贤合著的《教育3.0》。

晚饭前收到也闲书局发来我前日购买的《日知录校注》,繁体竖排煌煌1896页、113万字、上中下三册巨著。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被后人称为清初三先生。《日知录》为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校注者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陈垣校注《日知录》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历时二十余年方才完成。

掌抚摩挲,亦喜亦忧。喜得读好书,忧天资驽钝,时不我待。

让思想变得更有力量

“我常常不赞同同学的一些看法,他们就觉得我有点难相处,背着我,甚至当着我的面说我不好的话。爸爸,我好烦啊。”

在等待的空闲里,花卷挽着我的手,我们散步闲聊聊到了在看待一个事物时,自己与他人的看法都不同时怎么办。

“哈!这种事在爸爸身上也常有发生。但爸爸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这样的事烦恼,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止是外貌,还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不同。一个观点能否得到他人的赞同与观点本身正确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与你得到的支持有关系,即有多少人和你站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人多不一定就有道理,正确与否从来都跟人数的多少没有关系。我不赞同你的观点,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是敌人,不同是世界的基础,大同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力量从理解中来。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只讲立场不讲事实,这和他们接受到的教育有关。因为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都是这样告诉他们的。所以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在学习和成长,在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更有力量。”

“爸爸,你说的这些我大部分都听不懂。”

“没关系。只要保持学习、思考,保有自己的不同,即自己的独特性,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们不着急。就像那句印第安箴言说的——学习无处不在,在风中,在河流间,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爱之中。

“好吧,虽然我听不懂,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闲聊。”

免费的代价

“爸爸,这些都好贵。我们这么穷,肯定买不起吧?!”花卷指着手机里一些知名日本手帐文具品牌的产品说。

“剔除了智商税的成分后,通常情况下,好东西都不便宜。”

“那爸爸你见过最贵的东西是什么?”

“所谓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

“为什么?这说不通啊。”

“举个例子——封控时那些送上门的,让很多人感恩戴德的,里面装着两根萝卜两棵白菜和几个土豆洋葱的蔬菜包都是免费的,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嗯……自由!那些蔬菜其实是用我们的自由换来的。爸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