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读书记1506】张宏杰《历史的局外人》

散文集《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用三个部分讲述张宏杰从文学青年到历史中年之路。第一部分“大家们”,是启蒙作者写作的文学家与历史学家,如鲁迅、黄仁宇等,这些大家们的写作风格与思考方式至今影响着作者。第二部分“我的文学青年生涯”,记录作者如何从一名文学爱好者成为一位“职业作家”。第三部分“我与历史写作”,阐述了作者如何走向专业史学研究之路,并且记录这一路指导与引领他的老师们,包括戴逸、葛剑雄、秦晖等。

写戴逸老师,记他曾说:历史学者应该是通才。现在的高校文科专业分得太细。1949年前的北大没有那么多文科专业,就是历史、哲学、文学三样。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不能只看到只研究自己鼻子底下的一点事,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学科,要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都感兴趣,这样才能对历史有一种宏观的全局性的眼光。因为历史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

写葛剑雄老师讲课,就算是非常枯燥的内容,他也能讲得非常吸引人:“他讲课没有稿子,没有课件,时而站在讲台上,时而踱到讲台下,不看一眼教案,讲课如行云流水一般。他总是以具体事例来阐述理论,所讲事例,都鲜活生动。”

写秦晖老师讲课,“他在课堂上非常放松,虽然课件做得很认真,但是基本上不用看,也并不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将。随手抻出一个话题,就可以娓娓不断,引人入胜。也经常会逸出课程主线‘信口开河’,想到哪讲到哪,但这些‘离题发挥’的部分,往往都更为精彩。”秦晖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做学问一定要有趣,我从来也不相信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个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的读书才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样的老师,遇到靠造化。就算见不到本尊,能拜读大作也是幸事。就像佛经所说“经书所在之处,即如佛所在”。读了书,就像上了老师一学期的课。但就算是名校,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认真备课、讲课。“在复旦读博期间,我遇到很多讲课敷衍的老师。一开始我按着课程表,兴冲冲跑去听那些著名教授的课,但是大多数时候扫兴而归。”

大学里有多少讲课敷衍的老师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现在中小学的老师相当部分很少读书,读也只是翻一翻相关部门指定推荐的应试书籍,甚至是不读书,更不要说跨学科和兴趣广泛。有自身原因,也有教育导向的原因。钱理群在《大家都不读书,是教育最大的问题》一文里说:“最可怕的事,是不读书的人在教书,不写作的人在教写作。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应试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我每周一次在也闲书局与诸君的讲谈,想做的就是这个“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每次讲谈虽做不到“行云流水”,但亦力求“尽深情实意”,盼诸君能“领受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张宏杰散文集《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东方出版社2018年9月1版1印。张宏杰的书,架上已有并读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是第四种。总阅读量第1506本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8:朴实的生活

早餐,喝着太座大人熬的黑米杂粮粥,吃着花卷、嘀嗒和太座大人一起做的面包,花卷和我们讨论顾城的一生并朗诵他的诗《生命幻想曲》给我们听。四岁的小嘀嗒听了姐姐读的诗,说写得真好啊!我搂着花卷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在文学里,在诗歌里,不论住在哪里,不论你在哪里上学、考试考了多少分,那都不重要!

收拾桌面,洗了碗,一家人手牵手去赶集。猕猴桃10元5斤,石榴10元3斤,豆角5元,牛肉30元。

想起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诗《朴实的生活》——

每日的面包出现在桌布上

让汗水和梦想各得其所

给身体和瞬间所要的东西

笑,像大海、像风

下午散步时,和太座闲聊,说我们这种没有家世,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权力,没有财力,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的家庭,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已是全力以赴,哪里还有余力去和别人拼什么?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7:作业永远第二

昨天是国庆长假和降温同时到来的几天里,难得的大太阳天,不可放过。

吃了早餐,洗了衣服晾晒在阳光里,呼儿唤女要出门去玩,结果花卷不愿意去。问原因,说要在家写作业。

在我们家,永远是作业第二。现在排在第一位的是一家人出去玩。”

在车上,太座问紫外线过敏的花卷要不要带上防晒服,“不用”。

“可是你的皮炎会加重。”任何一个家里有儿女的父母都会知道对话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事——要不要回家去拿防晒服的拉锯导致一家人还没离开车库就充满了不愉快。我连忙打断:“妈妈,她自己知道照顾自己的。”虽然花卷的手上和脖子上因紫外线过敏而导致的皮炎长年不愈,但有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也只能闭嘴,不论是否愿意。

在湖边散步、骑车、赛跑、打闹、在草地上翻滚,女儿欢笑小儿哭闹,好开心,好咆烦。一家人总体来说还算愉快的玩到午饭时间,开车去三公里外的小镇上吃饭。

进到一家饭馆,没有想吃的,但似乎也可以将就。

“要走吗?”太座问。

“走吧,换一家看看。”我说。

到了另一家,大人小孩吃得都还算满意。

回家的路上,对花卷说:“我们家虽然还没有富裕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程度,但仍旧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讲究,而不是一味将就。”

【读书记1505】阿来《阿来六短篇》

《阿来六短篇》,六个以发生在机村的荒唐年代的荒唐事。

如《报纸》这篇,讲扎西东珠为了试试自己新弄到的鸟枪“团不团砂”——试试枪的准头,试试成团的铁砂射出去,在有效射程内会覆盖多大的面积,在村外,一叠从公社拿回村还没有打开过的报纸被当成靶子,放在了五十米开外的地方。扎西东珠对着报纸轰然就是一枪。

打中了。有人在翻动报纸,然后,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人同时发出一声惊叫。接着人群就轰然一声跑开了。夹在里面的一张报纸上,有幅领袖照片。铁砂子从这面穿进去,把领袖的下巴、额头和腮帮子都打坏了。

扎西东珠是第二天被带走的。警察骑着挎着一个车斗的三轮摩托来,宣布的两项罪名,一项叫反革命恶攻,一项是非法持有枪支。被带走后,回来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其它五篇,大抵如此。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静水深流。

阿来《阿来六短篇》,淘来九成新二手书,海豚出版社“短篇经典文库”系列皮面精装“六短篇”第九种,2016年1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05本。皮面精装“六短篇”现在就缺《甘露六短篇》就凑齐全套了。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6:三个关键词

“我从昨天就在想,如果我们对自己和家庭列出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那在面临重大决策之时就不会举棋不定。我今天早上又再次认真想过了,列出了三个关键词。想让你也思考一下,列出三个关键词后,我们对照看看。”我对太座大人说。

半个小时后,太座列出她的三个关键词——

自我管理:保养身体,克制情绪让家庭和睦,不让家庭破碎;

精打细算:在开支上找到合适的度,开源节流,存钱养老养娃;

耐心教养:孩子的教养、升学,为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打基础。

“我的三个关键词是:健康、知识、成就。”我说。“你的关键词‘自我管理’,就是我的关键词‘健康’;你的‘耐心教养’应该就是我的关键词‘知识’和‘成就’的部分;我觉得‘存钱养老养娃’是‘健康’和‘成就’的结合。”然后让花卷思考同样的问题并列出三个关键词。她的关键词是:“关照”、“欢笑”、“亲情”,更多是情感上的。

散步时和太座再次聊到三个关键词,归纳下来就是“健康”、“常识”和“成就”。

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还是一家人心理健康和家庭和睦。

知识本想改为智慧,因为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但觉得智慧太高了,不太够得到,还是常识比较接地气。一个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常识和有智慧,但一个有常识的人肯定能驾驭单纯的知识,因为常识超越了知识。生活的常识,在我看来也就是收支有度,老有所依,幼有所育。

晚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大学里消失的专业越来越多。今年三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本科招生已经撤销了1670个专业,数量创历史之最。未来不可知,测不准,我们能够为未来做的准备就是活在当下,尽量快乐每一天,并让每一天都有所得、有所成长、有所成就。成就就是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哪怕是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炒一道家人喜欢吃的菜、读到一本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书,不被裹挟,也不轻易妥协。

【读书记1504】冯翔《奔袭》

1896年留着大胡子的奥匈帝国犹太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写了一本小书《犹太国》,印数寥寥三千册。然而这本书象征着犹太复国主义的诞生。

二战后,许多从纳粹大屠杀下幸存的下来的犹太人前往祖先的巴勒斯坦,并陆续组建了几大军事组织。以当时议会反对党领袖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伊尔贡”(意为“民族军队”),因领导人大多身受纳粹之害,多行事偏激;开国总理本-古里安领导的“哈加纳”(意为“防卫”)一派最为强大,行事风格也相对稳健。

伊尔贡和哈加纳又合作也有矛盾,甚至一度差点兵戎相见,但他们在关键时刻又能团结一致,贝京坚持“犹太人永远不能内战”,解散伊尔贡,以个人身份加入哈加纳,这才有了今天的以色列国防军。

长约五十米、高约十八米的哭墙,是近两千年前犹太王国宫殿被罗马人拆毁后剩下的最后一段遗迹。犹太人世世代代的最大愿望,莫过于回到这堵墙下痛哭一场。如今梦想成真,犹太人收回了哭墙,却发现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安全可言。

冯翔的《奔袭》,围绕1976年7月3日“恩德培行动”展开。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副标题(如果需要借此对内容做一个概要说明的话)也可以叫“恩德培行动始末”,或“内塔尼亚胡家族的崛起”,或“以色列现代国家历史上最美好的一天”。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以色列突击部队飞越三千五百公里,从乌干达首都恩德培机场成功解救出一百多名人质的英勇;也不是行动间接导致乌干达第三任总统“吃人恶魔”阿明的垮台,而是在面对分歧时,以“永远的反对党领袖”贝京为代表的色列人的态度:

这不是政府和反对党之间的党派之争,这是一个最高级别的全国性问题。我们——反对党将支持政府为拯救犹太人的生命而做出的任何决定。不管我们之间有什么分歧,不管我们对各不相同的信仰持多么坚定的态度,不管我们之间的争论有多么刺耳喧嚣——依照议会民主制度,所有持不同政见者只能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意见。在专制的风暴中,我们需要这样的民主来克服障碍,通过考验;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将越来越强大。

欲言又止,言尽于此,多说无益。

冯翔《奔袭》新星出版社2023年11月1版,2024年1月2印,签名本,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504本。

【读书记1503】李奕定《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

唐自安史之乱后,直至五代,坐拥强兵的封疆大吏,均成半独立的状态,每一个“大军阀集团”就是一个王国,手下有幕僚,有战将、士兵及其民众,有各项税收可作为军需粮饷。于是弱小的互相勾结,力图自保;强大的则并吞四邻,兵连祸结,频连征战,暗无天日。中央对他们视若无睹或充耳不闻,实际上是无能为力,听其自生自灭。

要是中央朝廷发生剧变,这些藩镇们初则采取骑墙主义,继即相机行动,如果连自己的地位也发生问题,那就没什么好商量的了,宣告独立,称王称帝起来。胜,则进兵京师,正式做起真皇帝;败,则开门投降,依然保有既得的地盘。这是藩镇们的循环老公式,像上元节看走马灯一样,总是那一套,了无新意。

五代的历史虽然短暂,仅有五十三年(907—960),但五代的士兵原就是“暴兵”,他们与古罗马时代皇帝从军中诞生,复由元老院追认,统统成为惯例,如出一辙。建立在“暴兵”枪杆上的政权,如不能满足其欲望,随时有覆亡的危险。因此这是一个封建制度完全解纽,所有的糜烂腐化均告“出清存货”的触目惊心的大时代,不少人在外表上乍看起来衣冠楚楚,满有点儿人样,其实大半是畜生,尤其是那些在上位、握大权,可以决人生死、予人荣辱的大角色。相反,那些胼手胝足的耕耘者、蚩蚩的生产者,倒保持其原有的“工匠模样与精神”,半点儿也不走样,并充分地发挥出人性深处的优良品格。

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公忠与奸佞、黑与白、是与非、人与兽、贪墨与廉洁、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时代,也即欧阳修说的“天地闭、贤人隐”的时代,凡能保存其精灵秀气而不堕人性、品德的,大抵是升华;凡为物质利欲熏心、麻痹、腐蚀的莫不沉沦。

五代十国史普及读物,李奕定《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天地出版社2020年11月1版,2023年12月第28印。总阅读量第1503本

【家塾记·九】《三戒》起

上周五开始的柳宗元,半小时讲完《蝜蝂传》。周六休息。今天周日。每个周日先要把讲过的内容通读一遍,再开讲新内容。

花卷用了十五分钟通读了韩愈四篇。十五分钟时间,讲了《三戒》的《临江之麋》。明天就是柳宗元对贵州来说著名的《黔之驴》。唐时黔中道,并不覆盖现在的贵州全省,而是现在贵州的北部和重庆南部。“黔驴技穷”说的也不是贵州的驴子,“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共读记·七】在点穴大战里秒怂的泼天富贵

米斯特龙和米斯特张在教室外,用折耳根点穴手和洋芋点穴手与我的香菜点穴手大战后落败,逃到书架后面恢复元气。

我顺利进到教室里,东瞧瞧,西看看,一派无所事事悠然自得的样子。

“豆哥老师,上课了吗?”李思甜问。

“没有。铃声还没响就没上课。”

“今天星期天,没有铃声!”大家和何老师一起提醒我。

“哦~不~我的耳朵就在刚刚突然有点失聪听不见声音了。你们是说上课铃声还没有响是吧?!”

“是的。”

“那我们继续等上课铃声响起吧。”

这个时候何老师手动按了桌上计时器,上课铃声终于响起。不得不说,何老师真的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啊哈哈哈哈……

今天弋涵和我多说了两句话,开心。

“我的书找不到了。”她说。

“是找不到了还是没带来?”

“不知道。”

“好吧,我先借你一本。回家你确认一下。”

肯定是因为这个周末缩水了50%的缘故,提问环节诸君的问题都准备得不充分。安淇回答不了问题,在书上找不到“文本证据”,所以作业增加这一项,去找到问题的答案。米斯特马翻了书说找不到准备的问题了,说也不在本子上。很显然,米斯特龙和米斯特张对之前点穴对决败于我手极不甘心,于是竟然借机向我发起挑战,一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潘神也随即加入战团,也要问我提出问题。威哟!我说好嘛闷,你们先问我问题,我再问你们问题。如果我回答不了你们的问题,那就是我的附加作业,回去写了下次课来交给你们;如果你们回答不了我的问题,那这就是你们的附加作业,如何?敢不敢?!

“这个……我们觉得还是算了吧。”秒怂。弗莱德先生今天没来,否则或许还有得一战。

角色扮演,雄天鹅、雌天鹅和旁白,三个角色轮番随机换人读书。目的在于训练诸君的专注力,因为如果不紧紧跟随,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换人轮到自己。

诸君表现极佳。我原以为小北不会接受和参与这“从天而降的泼天富贵”,没想不但紧紧跟进,还大声读出,声音比以前都大,我故意站到教室与他对角线最远的角落也能听得见,听得清,完美。默默除了雌天鹅,还主动申请读旁白,就喜欢这种吃了一碗觉得没吃饱还要再来一碗的娃;雅图对文本很熟悉,不但读得清晰,而且顺畅,一副闲庭信步一切尽在我掌握的自信,安逸。

下课出教室,安淇追出来,“毛豆老师”她说:“Myraa告诉我问题的答案了,我现在告诉你可以吗?”

“好啊,你读给我听听。”

我俩蹲在走廊里,她翻开书,找到那一段读给我听。“好!你的这项作业完成了。”几安逸的。

今天收到了雅图、米斯特马和小北的三个作业本。米斯特马要提出的问题就写在本子上。

今天的作业,依旧“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六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五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国庆假期结束后的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当发现自己有一个孩子是“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时,天鹅爸爸和天鹅妈妈分别是什么表现?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国庆假期结束后的课上交给黎明老师。

【也闲谈·六】人是万物的尺度

1992年,华纳唱片发行林子祥专辑《影视金曲16首》,其中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插曲《长路漫漫伴你闯》,在1993年获得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

30年后,在也闲谈,想起这首歌——

我宁愿同你四围荡/天黑陪你到天光/同花讲古 同鱼冲凉/得闲加料炖鸡汤/望下武林个个疯狂/四大天王当四人帮/无情无义兼无立场/出刀出棍重出埋枪/话之江湖点鬼样/长城游罢游长江/一生陪你做逍遥帮

只是我和也闲书局的局座大人秋蚂蚱不会(敢)拉帮结伙,只是想做个“汉堡王”。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我说了十几年。今天又再说了三遍。重要的话说三遍。

今天开始切入了写作。上午,在切下去之前,每一位学者,每人三分钟,分享查找到的,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宗教、民族对“人类的起源”各自不同的故事。从不同故事诞生的不同地理位置来看这些故事的异同。在哪里闲谈,我都离不开大地图,因为在我看来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就是基于地理的发现而展开的,而伴随人类文明的战争,其本质就是对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资源的争夺。

分享结束,“老伙伴”,五年级的老徐问小黎我是不是可以恢复我们之前的“文字游戏”。这是只有我和老徐、企鹅才知道的“传统”——不用一个字词及其近义词、反义词,写三句话,让别人能读出这个字词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感受,就像文字版的比动作猜词语。由此引出问题:“写作”是写给谁读?

各位学者将阅读对象分为了两类,一是自己,一是别人。自己又细分为自己的眼睛、心、肺等;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毛豆(这个特殊的一类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动物、神等。没有想到的是,超过一半的学者明确表示不喜欢写作文,原因有很难凑到要求的字数、写的是规定的题目等原因。

“在我们这里,并不把作文归为写作,更不会把它视为天花板,因为它最多只是脚底板。”我说。“并且,也没有字数要求。如果你能用5个字表达清楚,很好;如果你觉得需要1500字才能表达清楚,很棒。字数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表达清楚。什么叫‘表达清楚’?就是除了写给自己的,例如日记这样只需要自己明白的私密写作,其他所有的写作都应该是公共写作,要有读者意识,要为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因为你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为这个小小星球上的‘别人’,也就是世间万物所写。‘表达清楚’就是能将你的感受、想法传递出去,而接受者能够理解并能作出回应。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

“毛豆说的!”有学者说。

“这个……此时此刻确实是我说的,但我不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我也是从别人那里听来、学来的。这个人是一位哲学家,他的名字是……不告诉你们,感兴趣的话自己去查吧!”写作的门就此打开。

中场休息,果盘上桌,“请大家好好品尝这些水果,在我们下一个环节开始,各位要用三句话来描述自己吃到的是什么水果,它给你的是什么感受,这个描述要用到五感中不低于两种的感觉。”写作就这么开始了。

分享环节,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表演,五彩斑斓,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和厚度让每一个分享都是一个经典片段。“各位,这就是最好的写作!写作不是作文,是感受的表达、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所以在这个长假结束后的下一次也闲聚会,各位将展示他们的课题写作。

“我和秋蚂蚱老师会交叉拜读各位的作品。我们没有批改,只有欣赏。欣赏各位的创作,并会在文后留言,我们将通过文字来交流。”

下午的闲谈,是我和局座秋蚂蚱大人“两个年龄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的老头”的“汉堡王”组合与高年级学者对谈。我们从格陵兰岛到冰岛,从黑船事件、日俄战争到甲午战争,从大青龙旗、五色旗、福泽谕吉、李鸿章到古希腊怼王苏格拉底,从尼安德特人、元谋人、演化到AI、可控核裂变、氢的同位素、可控核聚变……但与上午相比,我们感到有一些吃力。这种吃力不是因为我们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导致的脱水虚脱,而是因为高年级学者们总像是在完成规定动作,不够勇敢,不敢冒险和主动探索去提出问题,激情不足。我理解,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在一个只有标准答案,要密切关注老师对每一个问题的权威判断——甚至是审判——的环境里,他们已几近失去了自我。我和局座想做的就是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点燃自己,因为“就连人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目前都没有定论,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我们又怎么可能让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