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西藏

【读书记1409】图齐《到拉萨及其更远方》

“在西藏,对宗教的感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它激荡着整个生命,控制着时间,在每个思想和每件作品中留下印记。”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信仰是无形的、含蓄而现实的东西,它融于生命之中,却无法用手触摸。”

“科学的澄澈和它明晰的原理使我们神魂颠倒,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嘲笑缺乏科学依据的信仰,而自己却在被单一的思维所欺骗忘记了自己也正在迷信着什么——科学。我们傲慢的态度掩盖了一个事实——科学才是最嚣张的迷信。我们现代惯于外露的行为,已经把我们自己同内心世界发生的一切割裂开来,那是连接人类无知的现实和久远的过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不安的恐惧和希望,还有不祥的预兆和断言。我们只有偶尔在梦中,才能现出那个世界的一丝朦胧曙光。对未知的恐惧驱赶着我们的思想重又跌回那令人不舒服的神秘世界里,但是我们的思想被推得越深它就一次次愤怒地欺骗性地弹回表面。它突然间汹涌而来,翻搅着,使我们宁静的感知变得模糊不清。”

“由于人的目的是多重性的,且存在冲突,因此人的行为有多种形式。人们被一个又一个的愿望驱使着,从来没有满足于自己的目的。不满足就像阴影一样伴随着人的行为。一次次新的愿望产生,一次次失望随之而来。冥想则是从外而内的反向路径,但这个过程是如此的艰难,很少有人能达到最深处的圣地。”

“任何一刻所产生的念头都会体现过去的经历和无限未来的一切可能性,是过去和未来的建造者,永不停息。”

“离开拉萨与离开其它任何一个城市不同。离开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轻易地再回去,而拉萨却像是在世界之外,如此的遥不可及。离开拉萨犹如梦中的幻影消失,却不知它是否还会重现。”

作为佛教徒的图齐,在他的《到拉萨及其更远方:1948年西藏探险日记》一书中,除了对科学与藏传佛教、内部世界与外部的物质追求有非常独到的看法,这还是一本很好的人文地理笔记。

例如对锡金的介绍,对西藏人物服饰的记录就非常精彩,堪为人文地理写作的范本。

[意] 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 1894-1984)是意大利著名东方学家,在藏学界、东方学界具有崇高的国际声望,他于1926年至1954年间先后在喜马拉雅西部地区、西藏等地进行了八次卓有成效的科研考察。《到拉萨及其更远方:1948年西藏探险日记》,是图齐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进藏日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09本。我想把图齐的书的中文版都找来读。

冈仁波齐转山

昨夜枕边看完张扬的《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淘来的三折旧书。图片不错,文字一般,就是《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两部电影的“副产品”——拍摄过程随手记。字太小,十几篇导演日记的字更小,我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两部电影都看过,喜欢,但看完这个电影的“副产品”一度有个疑问——这也算是“书”?我在豆瓣打了两星,最多4分,但总评分竟然达到了7.8。文艺的标准是什么?

电影《皮绳上的魂》,改编自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看到扎西达娃这个名字,觉得有点熟悉,好像也看过他的书?架上一找,果然找出一本扎西达娃小说集《西藏,隐秘岁月》,花城出版社2013年7月1版1印,但想不起什么时候在哪里买的,内容也忘了个七七八八,又读了一遍。

张扬和杜家毅对《冈仁波齐》这部片子的理解和表达有几乎不可调和的分歧,于是杜家毅离开,去拍了我也很喜欢的西藏公路片《转山》。电影《转山》根据谢旺霖的同名小说改编,正好,书架上也有这本书,也是忘了什么时候淘来的旧书,一下午翻过,电影比书好。《转山》总是让我想起看过很多遍的一部台湾公路片——2006年陈怀恩的《单车环岛日志》(又名《练习曲》)。

【读书笔记】《西藏生死书》

1、佛教中的一派,称心性为“平常的智慧”。但在日常中,我们庸人自扰地把很多事情搞得很复杂,以至于有时候当上师传示心性法门时,我们都嫌它简单到不足采信。我们的凡夫心告诉我们,这不可能是心性,心性应该不止于此。它应该更“荣耀”,灿烂的光芒在我们四周的虚空闪烁着,金发飘逸的天使翩然而下迎接我们,然后是巫师低沉的声音:“现在你已经听到了心性法门。”事实上,这种剧情实在是子虚乌有。

2、佛教相信普遍性的因缘法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会改变,都有其因缘,因此不相信有一个神圣的造物主,也不相信生命可以自我创造;相反,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以,心或意识也是由于先前事物的结果而产生。

当我们谈到因缘时,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主因和助缘。主因是产生某种事物的材料,助缘是促成因缘作用的因素。就心和身来说,虽然可以彼此影响,却无法变成对方的内涵——心和物虽然彼此依赖,却无法当做对方的主因。这是佛教接受轮回的理论基础。

大多数人认为“轮回”这个词隐含某种“东西”在轮回,它从一生旅行到另一生。但在佛教里,我们不相信有一个独立和不变的实体,譬如说灵魂或自我在肉体死后还存在。我们相信,让生命和生命之间相联系的,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终极最细微层面的意识。

3、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果报。我们无法指出是哪一个因造成哪一个果,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许多业成熟之后集合在一起的复杂结合体。我们行为的结果完全是由行为背后的动机而定,绝非取决于行为的轻重。所以佛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

4、目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反映了过去的业。如果能认知这一点,那么我们在遭遇痛苦、困难或好运时,就不会把它们看成是失败、巨祸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处罚和奖励,也不会自怨自艾或沾沾自喜,而是把正在经历的一切,看成是过去业报的完成。藏族人说:“痛苦是扫除一切恶业的扫把”,甚至还要感谢一个业正要结束。我们知道,“好运”是善业的果报,如果不好好利用,它很快就会过去;“坏运”是恶业的果报,事实上它正在给予我们净化的绝佳机会。

5、急事缓做,不要急着想短时间内迅速解决你所有的怀疑和问题,因为精神的成长需要时间,精神的旅程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净化的过程,当你知道这一点,就会变得谦虚。越希望取得越大的成就,就越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长久的时间。

6、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强加在他人身上。

7、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也不要期望你的帮助会在临终者身上产生神奇的效果或“拯救”他,否则你必然会失望。人们是以自己的方式过活,怎么活就怎么死。

8、没有哪一种布施意义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