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4年12月

【读书记1521】美第奇《经世录》

写得好。不好看。后疫情时代的政经笔记。

美第奇《经世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21本。这个作者笔名,倒是让我想起书架上“甲骨文丛书”之一《美第奇家族的兴衰》,还没有读。马萨乔、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作为文艺复兴背后的天使投资人,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会是什么样?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我当初买这本书就是因为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家族?家族成员们为什么在四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资助当时的各界人物?这些人里除了艺术家,甚至还有科学家如伽利略,以及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书架上他那本薄薄的《君主论》让我每年都想再读一遍,因为里面的文字好像不是写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而就是当下——今天,虽然已没有人像他这样说,但照着他所说的在做的却大有人在。

【共读记·廿七】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午饭后,去看了那棵我一个人环抱不了的,仍然金黄的大银杏树。一阵风来,一只只金色蝴蝶就翩飞起来。山下的桥上,有一个人在孤零零看着河水流淌。

因为今天课表上最后这一节阅读课,让我的这一天变得更加的快乐。

这节课,没有准备什么“大道理”,就是按计划带着大家读读书。

提问环节,活跃的弗莱德提出两个问题,于是放在了一头和一尾,他好开心。

雅图出乎意料的抢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还笑着主动争取角色扮演环节反串路易,这个学期的第二十七次课了,第一次看见雅图在课上这么开心。

晨君回答不了问题,就指定让豆总来回答;墨墨不知道谁是“小饼干”,于是她被指定扮演“小饼干”,而安淇成为了路易的“妈妈”;大家仍然特别“关照”小北,连着问了他三个问题,虽然没有回答上来,但其他人答错了他也跟着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好开心。

角色扮演环节一开始,“谁来读旁白?”我话音未落,弋涵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看着我,笑着说,我来!“你确定要挑战旁白吗?旁白的内容很多哦。”我有点担心,看着她,问。她点头说:“要!”今天的旁白,内容似乎比往次的都多,到下课铃声响起前,弋涵一字一顿足足读了四页的内容。这节课上她的阅读量比过去二十六节课上读的内容加起来都还要多。她好开心。

这门课,读这些书,如果说真的能对生活有什么用的话,我觉得那就是让大家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善良,守住不存心伤害这条底线,那么很多问题就会变得好把握和取舍了。在这几十分钟里,我希望做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或者是角落,安安静静呆在里面。不紧张,不害怕,不放纵,做自己。因为人跟环境的关系,最可爱的部分就是那份归属感。如果一个人能感觉自己是这个大环境的一分子,而大环境也有一个小角落是专门属于自己的,他就能体会到自己和天地细微的变化,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生物的呼吸。而这个属于自己的角落也会倾听你的心声,无论高兴、惆怅或埋怨,都能得到它的随喜、理解与包容。

我认为,不论读书还是游戏,对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这样他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样自得其乐。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会说“没什么大不了”。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失败,容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这样一个快乐的人就懂得如何与己、与人、与世界愉快相处。好好生活,每天都是生命的惊喜。

今天的作业,还是老三样:

一、阅读莎朗·克里奇《拯救温斯洛》第二十四——三十一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拯救温斯洛》前三十一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谁从围栏里带走了温斯洛?那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请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共读记·廿六】对自己负责

将上周收到的《吹小号的天鹅》阅读简报还给诸君。今天又收到晚交的两份,仍有两份未到。

告诉诸君,这门课的期末评估,不是通过一纸试卷一次考试来进行的,而是分为日常、口试和笔试三个部分,从上课第一天就在进行中。

“日常”评估的是平时上课有没有带书、交作业,课堂的跟随和互动参与度;“口试”评估的是每次课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角色扮演的参与度;“笔试”是阅读简报这样的重要内容的完成度。

“今天新收到的阅读简报,我会读,会写下我的看法,但不会有评估结果。”

“为什么?我们也交了,只是晚交了而已。”

“交了,很好。这是你的态度和行动。但你不能用昨天的机票登上今天的航班。”

“没有成绩那怎么办?”

“这就是需要从中学到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我这里,没有惩罚,只有自然后果。昨天的机票登不上今天的航班,这就是自然后果。所以也不必要太纠结这件事,虽然它是个错误,但每个人都是从错误中学习。犯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断在同一个坑里摔倒,犯同一个错误。只要这次你学到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习并提升了自己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个错误就不算是错误。所以,今天的关键词就是‘责任’。首先,对自己负责。”

提问环节,大家都很关照弋涵,连着两个问题都选她作为答题者。第一个弗莱德的问题“路易为什么要给生病的温斯洛打针?”她没答出来,在晨君的帮助下,提问者弗莱德最终给出了完整答案。“这就是责任!”我说:“当路易决定照顾温斯洛的那一刻起,他就要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负责,所以就算是害怕,他也还是向兽医学会了怎样给温斯洛注射。”

晨君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弋涵慢慢寻找答案,我们就多给她一些时间准备,我向雅图提出新问题,这个问题很难,雅图在思考时,弋涵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答案,并读了出来。又进一步。

角色扮演,雅图第一个举手,抢得了需要阅读大量内容的旁白。安淇、墨墨、浩君都分到了角色,但还缺克劳丁一角没有人来读。“小北,今天要不要挑战一下?”

他点点头。他的阅读,声音、情感真是和克劳丁这个角色一样,柔软又优雅。

下课铃响起,正好雅图的旁白也读到了我向她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文本证据)。留了作业,多次在课堂上说不恰当笑话的蝌蚪君被留下来,再次和我单独唠嗑。我们坐在沙发上,“你知道为什么要和我单独谈话吗?”我问。

“知道。”

“那说来听听。”

“因为我总是讲笑话,捣乱。”

“那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可以吗?”

“可以。”

我们击掌,“好吧。谈话结束。”他意识到问题,并愿意去尝试改变,这就行了。因为,人人都是在错误中学习,不犯错的人学不到任何东西。

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莎朗·克里奇《拯救温斯洛》第十六——二十三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拯救温斯洛》前二十三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路易没有一次成功养活小动物的经验,但他决定拯救温斯洛,并坚信能成功,这是不是盲目的乐观?在本子上写下你的看法,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也闲谈·十五】于无声处听惊雷

今天的热身写作,将学者分为两组,每人一张写作题的纸条,不需要讨论,三分钟思考,五分钟写作。时间一到,不论写作是否完成都要停笔,然后分享。写作要求是观点的公共表达,也即是这个问题和讨论不是给某一个体的,而应是关乎这个小小星球上的每个人类个体的。

一组的题是:今晚你要与一位来访的国家领导人共进晚餐。就餐时,你们将讨论一个问题,并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是( )你的看法是( )。

另一组的题是:你是一位来自某香蕉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今晚,你要与这个国家的一位陌生人共进晚餐。晚餐时,你们将就一个当下热门的话题展开讨论。这个话题是( )你的观点是( )。

高小班的学者与初中班的学者提出的问题,有着极大的年龄和思考程度的差异。

高小班学者的问题,大多关于生活或看似充满想象力但其实不着边际。他们应该还不明白题中这样的身份和对话意味着什么。下次题的难度要调整。

初中班学者的话题有关于种族歧视的,有关于俄乌战争的,有关于战争的正义性的。这些话题单独出来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也没有打算也没有能力在一次讲谈中探讨清楚其中的任何一个。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每位学者都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并能够建构自己的思想,明白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而不是在封闭的学校里学习的那些已经被AI掌握并不断更新的,但仍然陈旧的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知识。“如果思想是生命,是呼吸,是力量,那么思想的缺乏就等于死亡。”([英]威廉·布莱克《苍蝇》)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应该是要有思考、有思想、有力量的独特个体。

《千字文》讲了四句: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再次通过这个文本告诉各位学者,不要低看了这里面的内容。仅这四句,就包含了七八年级地理和历史的课本知识,而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儿童启蒙读物”。所以,当下的教育,到底是在进步、原地踏步还是退步

金生丽水:长江这条世界第三长河的上游金沙江、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的川江、湖北宜昌至江西鄱阳湖的中游,鄱阳湖至南京的下游,以及南京至出海口的扬子江。外国人了解长江,始于扬子江,所以长江的英文是Yangtze River。

玉出昆冈:在白板上画出阿尔泰山、天上、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中国西部四大山脉,再在其中定位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讲白板上的示意图移到墙上的巨幅中国地图上,地理位置一目了然。现代人提到玉,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田玉,而新疆的和田就在昆仑山北麓。在古代,只要是美丽的石头,都被称作玉,所以有很多斜玉旁的字。

剑号巨阙:越五剑,欧冶子所铸。五剑各有不同。胜邪,残剑,因邪气太盛而没有最终铸造完成;湛庐,钝剑;纯钧,佩剑;巨阙,号为“天下至尊”之剑,可能是一把双手剑,在春秋时算是一把巨剑;鱼肠留在最后讲,这是短剑,刺客之剑,得名于一位刺客将之藏于鱼肚子里,借机靠近防卫森严的目标并一举完成刺杀任务。有学者从刺客想到荆轲的图穷匕见,并问这位鱼肠刺客的名字,还有学者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位刺客就名叫鱼肠,我说当讲到《刺客列传》时,这几位刺客的故事,我们都会一一道来。“又埋种子啊!”学者说。“不然呢?”

珠称夜光:从中国第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里,随侯珠的故事说起,延伸到语文课本七年级《狼》出自《聊斋志异》,而“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斋号;《河中石兽》一篇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而我曾亲见竟有语文老师严肃认真验证其科学性,真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啊!

上午的高小班,《史记·夏本纪》推进到“陂九泽,度九山”。重点仍然放在了《夏本纪》里禹为了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与历史书上禹治水十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对比分析。

下午初中班,《夏本纪》“帝锡禹玄圭”,讲了“璧”、“圭”、“璋”的形状和用途的不同,重点放在“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再次,“佐禹日浅”不过是个借口。因为从前文本可知,在禹开始治水时“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此时益就是禹的副手。治水十三年功成于天下。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这算下来,益辅佐禹四十六年,怎么说也不至于“日浅”。结束了主题四,进入主题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摩西、海伦和妲己”。主题五由局座秋蚂蚱来从摩西开篇,今天一个小时下来,似乎他只讲了准备内容的三分之一,而后续还需要他继续的是《伊利亚特》的特洛伊战争。我有点担心他如何讲这个让整个希腊城邦的国王们都为之迷倒的宙斯的美丽女儿,在与特洛伊王子私奔后引发的浪漫背后,还夹杂着诸神的嫉妒的战争。

其间有书店的顾客推门进来,问:“这是书店的课程?”

我说是的,这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人文通识课程。

他问:“每个周六都有?”

“是的,每个周六都有。上午是小学班,下午是初中班。”

看了讲义后,他好奇:“你们为什么要开这样的课?每次都是这样对书店的顾客开放的?”

“开这个课,是源于我们希望提供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这也是我们认为的社会责任。每一次都是公开课,欢迎推门而入,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没有表演,真实呈现。”

“什么时候开面对成人的课程?”

“这个你得一会儿结束后问正在讲课的这位书局主理人了。”我笑说:“那应该是他将在2025年启动的课程。”

一天的讲谈结束,有学者读完了两周前推荐给他的龙应台的《野火集》,觉得打开了看问题的新角度,向家长请了专款,让我再推荐几本。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农场》;扎米亚京《我们》、奥尔德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刘瑜《观念的水位》。“这一溜下来,你的预算应该就差不多了”我说。结账时,书店给他优惠,开了会员,折扣下来还有预算,于是又捎上了周濂《正义的可能》和特价的柴静《看见》。“哈哈哈,这个寒假就充实了!”他大笑,忘了这是在书店,应该要安静,应该要“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读书记1520】威廉·罗伯茨《伦敦猎书客》

1、书籍乃人生之福音。就这一点,华盛顿·欧文曾将它精巧细致地表述出来:“当世俗的一切皆化作我们身边的浮渣,唯有这些(馆藏丰富的图书馆所带来的舒适感)才能留驻其永恒的价值。当好友之间终不免变得冷漠,当曾经亲密的交谈也如花般凋萎,;留下索然无味的客套,以及老生常谈的话题,只有这些才能使往昔之欢愉不改其容颜,以那份永远不会欺骗希望、亦不会抛弃悲伤的友谊,让快乐相伴于身。”

2、最宝贵的财富无过于自豪感、幸福感和属于自己的人生。

3、上了年纪,面对时光的摧残,书籍的陪伴毫无疑问是最有功效的解药之一。所有延长生命的医学配方都合计起来,也不如阅读来得管用。

4、在人类行为的各个阶段中,恐怕没有哪件事能像藏书这样,让个人的弱点和偏好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起来。

威廉·罗伯茨(William Roberts,1862—1940)的《伦敦猎书客》(The Book-Hunter In London:Historical and Other Studies of Collectors and Collecting),或名《藏书人及藏书行为的历史学及其他研究》,初版于1895年。这本商务印书馆于睿寅中译本,选取了其中的导言和《旧书焕新生》、《窃书者,借书者与竞价者》、《伦敦猎书圣地》四章。这些文章,皆是威廉·罗伯茨对于伦敦书界芸芸众生的描摹。由于对伦敦书界和那个时代出版书籍的完全陌生,我很难从中读到更多的趣味。书话于我,还是范用沈昌文等人的更感亲切。

威廉·罗伯茨《伦敦猎书客》,商务印书馆“小书虫”系列之一种,2020年10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20本

【共读记·廿五】成全

上课前,弋涵在走廊靠着书架看书。“我写作业了。”她对我说。我问带书了吗,她说带了。给她竖起两个大拇指,“真棒!”上课铃一响,她就把《吹小号的天鹅》阅读简报递给我,虽然已经皱巴巴的,好几栏都填的是“无”,但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在这门课上是的。从难以参与课程到能坐下来安静阅读,再到参与阅读互动,现在完成作业,弋涵用了二十五次课。拿到她的作业,我暗自欢喜。慢慢来,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节奏

《吹小号的天鹅》阅读简报,诸君大多都给到了我,这是开课以来收到作业最多的一次。欢喜。

今天开始新书莎朗·克里奇的《拯救温斯洛》。除了晨君,诸君都忘了准备问题。晨君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有难度,有深度,有广度,我借此展开。永远不怕失败的潘神踊跃抢答,依然屡屡答错,但上一次的失败并不影响他的热情,我看到他思维的火花在飞溅。我要想想办法怎么让他把这些火花聚拢起来成为火焰,而不是这样的四散开来。

墨墨总是能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思路;李思甜、虫君和安淇还没从上一个故事里走出来,他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进入这个新故事;如果一堂课下来蝌蚪君没有笑三次以上,那这次课就不算有趣,今天,四次,最开心的一次是浩君被我要求保持他倒拿着书读出那个角色的内容,相信浩君会对这次特别的阅读体验印象深刻;弗莱德的活跃依旧不假思索;雅图总是早早就已准备好,但却不动声色,就等着点到她的名字后,云淡风轻,娓娓道来。

小北依旧拒绝提问、回答和角色扮演,但在潘神答错时,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在,只是我们互相还没有找到打开“沟通”这道门的钥匙而已。没事,在就好,在就还有时间、还有可能。

弋涵再次参与了角色扮演,并分清自己角色和旁白的转换。每到弋涵、安淇发言和读书的环节,就是这堂课最安静的环节。这让我想起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书里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别人认真听你说话,不要提高音量,而应该降低音量,这才是唤起注意的真正有效的做法。

下课铃声响起,我说:“潘神请留下,我们来单独聊聊。”

“啊——豆总!不要啊!”他假装抓狂。

我们面对面坐下,“我不讲规矩,也不讲道理,我们来做个游戏。你做到了就可以走。”拿出手机,计时器调到五分钟。“这五分钟里,我们坐好,手脚都不要动,也不说话,做到了你就可以走。如果你失败,那就再增加五分钟。”

“啊——不!”

“准备好,开始!”

这五分钟对潘神来说,磨皮擦痒又不能动,很煎熬,但他做到了。只要能静下来,他那些飞溅的火花就有可能聚拢成为火焰。

学期眼看日渐尾声,看着诸君的成长,扪心自问这二十五次课没有一次苟且行之。借袁枚《随园食单》作喻,上课如同下厨,“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而“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求学也好,生活也罢,最佳状态就是“成人之美”了。这里的“美”是“人之美”,而非自己认为的“美”。我忝列教职,并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别人的,自认所作的仅是自助、助人的成全。然能力有高低,人各有资禀,人非生而知之者,力行的不过“先知而后行”五字而已。

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莎朗·克里奇《拯救温斯洛》第九——十五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拯救温斯洛》前十五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试分析一下路易和诺拉,两人分别是什么性格,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也闲谈·十四】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大雪,今天1—5℃,入冬以来的最低温度。

上午高小班和下午的初中班,告诉诸位学者,两周后的28号,每人要给我一份2024年度阅读报告。报告内容共四项:这一年共读了多少本书;读了多少万字;自己的年度最佳图书奖颁给哪本书以及原因。有学者觉得多少本和多少万字这两个数据有些重复,取一个就好。我解释为什么要这两个数字,有的书字数不多,本数是一个参考值;有的人读的数量不多,但可能一本书就上千页或超过百万字。一个反映的是阅读的广度,一个是阅读的深度。最后在白板上都写了:思想成长史=阅读史。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上午高小班,小毛豆我按照班里五年级老徐上周作业里提出的意见,增加了一个趣味写作环节。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请诸位学者不用“冷”字,也不用它的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使用五感中不低于两感,在五分钟内完成一段文字,字数不限。这段文字读出来要让别人感觉到冷。也就是没有冷字,却句句都是冷。

“啊!这太难了!”

“不然呢?容易的岂不是没意思?”

五分钟后,诸位学者要求再增加五分钟。时间一到不论是否完成就要停笔。结果,精彩纷呈。今天已经打了“预防针”,下次也闲谈的趣味写作,除了这些要求,还要增加一个新规则——“杀死”形容词。

后半段开讲主题四“国家的诞生”。从“口”(wéi)到“或”再到“國”开始《史记·夏本纪》节选,讲到“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给小学生重在借故事讲文本,解读不了多少,只是尽量有趣一点点,埋个种子,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留待日后。

下午和初中班诸位学者继续《夏本纪》,从“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推进到“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这一段先对比分析了历史教材里和《史记》对禹治水的文本。

历史书上,禹治水十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们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怎么说的来的?那套说法我实在是学不来。”我说。

“以凸显舍小家为大家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有学者说。

“对对对,就是这种话,真是有点那啥。”

但《史记》中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两厢比较,只是一个“敢”字之差,表达的意思天壤之别。禹为什么不敢回家?因为父亲“鲧功不成受诛”。上周讲到鲧并没有错,只是无功便受诛。如果禹同样也无功,可能会被同样的理由诛杀,并且极有可能会连累到家人。“劳身焦思”,但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了人事,余下的只好“致孝于鬼神”,交给鬼神来定夺了。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求生存。“陆行乘车”,从“车”的九鱼切平鱼见音居,引出古音四声,为后续讲古诗词埋个种子。

下周前半段一小时应该可以讲至“是为夏后帝启”结束主题四,后半段开始主题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摩西、海伦和妲己”。

一天的讲谈结束,蹭了一会儿也闲的文学讲座,不是我喜欢的内容,离开时购书一本,安妮·法迪曼《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在美苗族女孩黎亚治病过程的真实记录,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跨越层层的文化高墙,去理解另一种文化和心灵?

【共读记·廿四】人生如负重行远

今天是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的最后一节课。以提出问题和讨论来回顾。

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自主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新问题的提出不是在已知世界徘徊的,预设的知识埋伏圈,而是对未知的、无果的猜想,是引发探究和兴趣重要途径的“问题化学习”。这些问题不会总是有答案,因为“问题化学习”也可以仅是追求兴趣和愉悦的过程,也即是学习的情绪价值。

潘神是今天的“问题之王”,先是提出两个“是什么”的信息类问题而被取消,但从不轻易放弃的他休息片刻后又连续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好问题。

诸君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当被提出问题者指定的问题回答者答不上来时,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弋涵没能回答上问题,但却成为了援助者,帮助潘神回答了问题,并读出了文本证据。最后一个问题,李思甜说:“我知道书里面有这个证据,现在找不到,但我可以说出大概的内容。”

“非常好!各位,在文本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训练的是对文本的熟悉和在表达时要有理有据的习惯。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超越文本,从文本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最后到上次作业里的问题:老天鹅知道,再次飞到比林斯会有生命危险,但它还是去了,最后被猎枪子弹击中落到人行道上昏死过去。你认为它的这个行为是愚蠢还是勇敢?为什么?

墨墨、弗莱德、晨君觉得这是勇敢的表现,并解释了为什么。“通常这样的题,就是想让我们回答‘勇敢’。”弗莱德一副“一切早已被我看穿”的表情。

“我觉得老天鹅既勇敢又愚蠢。”蝌蚪君说。

“哦?!说说你的看法。”我说。

蝌蚪君回答后,狠狠夸了他:“诸位,千万不要下意识就掉进问题里,而要跳出问题。蝌蚪君就很棒,没有被问题所局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有不同的看法。”等李思甜陈述后,安淇举手说:“我不同意她的观点。”

“请面对李思甜说出你的观点,并提供依据支撑你的观点。”

安淇转身面对李思甜说出自己的看法时,我真是太欣慰了。经过二十四次课的不断训练,诸君终于开始学会“讨论”了,并且很清楚的表达:我反对的只是你的某个观点,以及我的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很多成年人挂在嘴上但很少做到的“对事不对人”。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理性表达。又想起了德川家训第一条:人生如负重行远,不可急于求成。好多事,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作业老三样外,增加了一项《吹小号的天鹅》的阅读简报。下周开始新书莎朗·克里奇《拯救温斯洛》。

一、阅读莎朗·克里奇《拯救温斯洛》第一至八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拯救温斯洛》前八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路易为什么要拯救温斯洛?请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家塾记·十一】半小时讲完《秋声赋》

在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卖油翁》、九年级上《醉翁亭记》后,今天半小时讲完欧阳修《秋声赋》,我最喜“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句,清澈高远。外面正好是“淅沥以萧飒”。

进度越来越快,因为花卷除了几个字不认识,大致都能读懂并说出七八层意思,我略作补充而已。花卷问《秋声赋》是几年级的内容,我记得是九年级,结束后在网上搜了语文课本,是高二的篇目。

下一篇是《五代史伶官传序》,应该也能半小时讲完。下周就要开始“唐宋八大家”的苏洵和曾巩。

苏洵只选了一篇,《六国论》,有点难度,大概两次可以讲完。

曾巩选了两篇,《墨池记》和《南轩记》,大概三次可以讲完。

【共读记·廿三】放弃挣扎

课前与蝌蚪君确认了一下我们上周的约定,他还依稀记得我们约定了什么,不错。

潘神向雅图提出了一个“是什么”类型的送分题,这不符合课程的要求,在雅图回答出答案——萨姆·比弗的长诗后,他需要读出这首诗。潘神拒绝,于是他自动成为了下一个问题的回答者。下一个提问者是晨君。

晨君提出了一个好问题:鸟怎么会知道怎样找到方向。我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干得漂亮!”

潘神答不上来。“这是个好问题,潘神答不上来也找不到文本证据,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我们当下的课本。所以,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我所知道的答案,这些答案在你们八年级的生物课上会接触到。”还好,曾经在楼上的中学部,我不但上语文、历史、地理、游学,还上过生物课。

今天的角色扮演,是开课以来人物最多、情节交错最为复杂的一次。诸君一一主动认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墨墨是旁白和小男孩、虫君是天鹅爸爸、安淇是天鹅妈妈、李思甜是乐器店伙计、弗莱德是乐器店老板、晨君是尖叫的太太、浩君是警察、潘神是渔猎法执行官、雅图是法官、蝌蚪君是证人艾尔弗雷德,末了发现,路易斯无人认领。

“弋涵要不要试试来读路易斯?”我问。

“好。从哪里开始?”她迟疑了一下后看着我说,声音细小如蚊子。

我指出路易斯的两段文字,弋涵开始读。

“听不到!完全听不到!”诸君喊。

“各位!弋涵的声音确实很小,但她已经很努力了。这个时候你们需要安静下来,安静到能听清她的声音。我们要尊重别人,也应该包容不同。我们需要一起合作才能完成这个环节。”

诸君很快安静下来,都在努力试图听清弋涵的声音。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弋涵读出了她这个学期这门课上最长的一段文字,这也是开课以来最为安静、诸君最为专注去听一个人读书的环节。就这样一个角色接一个角色,一段对话跟着一段对话,虽然磕磕巴巴,但诸君各自都进入了自己的角色里。在此期间我瞄了几次墙上的钟,因为照这个速度,今天的课程进度将无法完成。纠结了几下,放弃了挣扎,完不成就完不成吧,重要的是诸君的节奏而不是课程的进度。下课铃声响起,雅图和蝌蚪君的角色都还没上场,两人都略感遗憾。不过今天蝌蚪君很努力,做到了我们的约定。

尊重、自信、合作、责任、包容、服务、创新、谦逊、正直、勇敢,所有的品格如果不能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得以体现,就没有人能清楚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代表了什么;最终,再好的愿望和目标也会成为像大街上悬挂的横幅口号——人人都知道、都会读,但没有人知道意味着什么以及怎么做

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二十一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二十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了路易斯身上所具备的自由、努力、勇敢、自信、责任、合作等品质。请挑选三个你认为路易斯所具备的品质,并用书中的事例来证明,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