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经济

慢慢一起熬

去年左脚大脚趾那里的鞋面破了一个洞,太座帮我用针线将破洞周边拉拢缝了起来,看起来像是鞋的一只眼睛。这次还是那里破了,送去补鞋店,鞋匠从里面衬了一小块皮子缝起来,花了10元,又可以再穿一年。这双便鞋2014年在淘宝160元买的,现在买一双新鞋最少也要200元,缝缝补补再穿5年应该没问题。

油价收于每桶-37.63美元,据说是史上第一次,也是世界石油史上最惨烈的一幕。这算是活久见。我想说,更惨的还在后面。各行各业史上最惨烈的可能已经出现,可能正在来的路上。没人知道会又多惨。以旅游业为例,衰退的程度,“一夜回到解放前 不是比喻,是现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促销费百日行动方案》,8月前全省A级旅游景区门票全免,并拨7500万元作为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但补贴是杯水车薪,下一步油盐柴米的价格上涨将接踵而至,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货币贬值,就业困难……没有人期望变成这个样子,但我觉得这就是现实。最终会有多惨?我估计可能会像二战结束时那样。那样是哪样?我不知道,这超出了我的认知,因为看再多书上文字描写的饥饿也不等于就能完全感受,只有自己的肚子饿了才会知道什么是饥饿。渐渐开始,经济衰退下的紧日子就来了。我不知道能做什么。屯大米?能屯多少?有多少钱来屯?有大米,菜呢?盐呢?卫生纸呢?这不是屯某样东西可以化解的,这是全球、全产业,铺盖生活和生存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的艰难。

在贵阳文旅惠民公众号抢到一些购书券,这是对书店业的补贴和消费刺激。估计再搭配几百元钱,就能再买一些书回来,未来的苦日子,有家人、有书,慢慢一起熬。

【读书笔记】《零边际成本社会》

出于对数字和经济的不敏感,我很少翻经济类读物。同时,我也不太喜欢科技者流所表达的那种基于当下“客观现实”言之凿凿世界会是平的,未来会是湿的,夷平一切的单一文明观和价值观;但是,不论是出于工作需要还是生活习惯的被改变,我都需要了解一些我不怎么喜欢,但又不能不知道的可能的未来,虽然这些畅销书通常只是把你所知道但没有想过太多的东西整理编辑后,再次呈现在你面前,于是你感觉世界好像真的如书里所说的确是这样的,例如这本《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

地球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他们的贪婪之心。——甘地

据联合国预测,如果人口增长趋势和消费趋势持续发展,即使穷人并没有感觉到生活质量的变化,到2030年,我们也将需要两个地球来维持我们的资源消耗。

同时,全球气温上升,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球水循环方式。由于地球的生态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水循环系统的巨大改变,导致全球生态循环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并且正一步步将孕育了4.5亿年生命的地球生物圈推向第六次大灭绝。

减少富人的生态足迹、帮助全球40%的穷人脱贫,以及稳定并减少人口数量,使人类依靠地球生态承载力的“利息”而非“本金”生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愿景虽具有挑战性,但并非不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源的利用可以维持人类生活,同时又不超出大自然回收和再生资源的能力。

现今,物联网正在转变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生物圈神经系统的一个节点。

物联网是由通信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和物流互联网协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将持续不断地通过调度能源、生产并分销商品或服务以及回收废物的方式寻找提高热力学效率和生产率的新手段。而一旦社会的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将不再起作用。人们将依靠使用价值和分享价值来组织经济生活,而不是依靠稀缺性和交换价值。

ICA(国际合作社联盟)认为,合作社的存在,是为了资源共享,而私营企业存在的目的则是盈利。也就是说合作社的成立是出于合作而非竞争,是为了照顾更广泛的社会利益,而非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
2012年被公认为联合国的“国际合作社年”。现在,全球已经有超过10亿人成为合作社的社员,这占了世界人口总数的1/7。超过1亿人在合作社工作,这比在跨国企业工作的人还要多20%。在美国和德国,有1/4的人口是合作社成员;在加拿大,这个比例达到40%;在中国和印度,约四亿人隶属于合作社。

如今,物联网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小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但前提条件是这些企业有能力在生产合作社中联合起来,并利用由新的分布式、协同式通信/能源结构推动的横向力量的优势。这种新经济模式可以将边际成本降低到零,从而使那些需要靠大量投资获利的私营企业面临巨大生存挑战。在零边际成本社会,合作社是唯一可行的经济模式。

【读书笔记】《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中国的人口压力是如此沉重,要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需要的是一种新型的农业革命,而中国农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革命。

这场中国农业的隐性革命,其主要动力来自农业外,即主要来自非农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费转型和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以及连带的农业生产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向。这意味着全人口在食物消费上的结构性转化,即从以粮食为主的消费型转到粮—肉、鱼并重(相似西方式)的消费型。而种植业内部,更有另一个结构性的转化,即从“以粮为纲”到粮—菜、果兼重型。

但即便是发生了这样的结构性转化,持续上升的大规模非农就业、持续下降的人口自然增长以及持续转型的食物消费和农业结构,也导致了务农人数的显著下降,而这样的下降又正好与农业向相对高价值和高劳动需求产品转型同步,其结果将是农业劳动人员人均劳动以及收入的提高。

农业向高值农产品的转向赋予农业人员较高的人均GDP,主要不是体现于绝对产量的上升,而是体现于产值的上升。

在向高值农产品转化的趋势下,部分农民获益于相对高值的“新农业”,诸如新型种养结合或拱棚蔬菜的农户。在中国,从事新农业的农户也许已经占到1/3的比例。他们得益于单位土地的进一步劳动密集化和资本密集化,可以凭借更小面积的农场达到全就业的状态,并且获得成比例或更高的劳动报酬,由此提高收入。

当前中国农业的劳动力,即使减掉一半,中国的农业仍将以小规模、相对密集的经营为主,并且未来也仍将依赖小农场。

中国农业的出路不在大农场而在于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在于使用市场机制和激发农民通过市场牟利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成立独立的合作组织或其他类型的利益团体,疏导市场信息,组织、指导生产和销售,并从有谈判权力的位置来利用市场,而不是单独且脆弱的受人摆布,从而农民(包括“农村经纪人”)和代表农民利益的团体,在与商人和公司交易时,才有可能达成平等交易的关系。

————–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作者: 黄宗智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 2010-9-1
页数: 268
定价: 34.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809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