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知途

【知途人文】7:写作的核心,不是词汇和修辞

根据上周的要求,诸君列出了自己“下一本想读的书”的书单,包含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法布尔《昆虫记》、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从“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这里延展开,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由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于1818年,至今已两百多年,并非常粗略的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

最后,回到《夏洛的网》读完后的下一本书读什么这个问题。诸君通过剪刀石头布决定出《八十天环游地球》、《西游记》和《弗兰肯斯坦》的阅读顺序。真好。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出于职责和敬意阅读经典作品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并且只有那些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或许这些就是即将成为诸君的书的书。

提问环节,诸君已能够分辨什么是信息类的“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为什么”的思考型问题,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能引发思考和讨论,并常常将讨论变成了自由发言,于是我不得不提醒“一次一个声音”,先倾听,再对话。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很多人,好像在听,但并没有接收到任何信息,所谓的对话,不过是相互在一起自说自话。

飞花令和角色扮演,仍旧是最活力四射的环节。

创意写作,诸君拒绝进行我准备的内容。很好,这是自信和平等对话的表现。“你们可以拒绝,但要提供解决方案。”很快提出替代方案,并各自开始了独立创作,有对未来的想象,有神话故事的续写,有生活中的幽默。写作的核心,不是词汇和修辞,是表达,当一写作者有一个故事,平实的文字也熠熠生辉。

今日作业四项:

一、阅读E.B.怀特《夏洛的网》第七至九章(P.48—P.66),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夏洛的网》前九章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阅读理解并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从春天到夏天,威尔伯对朋友夏洛的态度,因为什么而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讨论与写作:什么是朋友。与家人或同学讨论,并将参与讨论的人的观点记录下来,通过独立思考,写下自己对“朋友”的看法。

【知途人文】6:一直向前

对《精灵鼠小弟》收尾时,问了诸君最后一个问题:电话公司的修理工人对斯图尔特前进的方向,给出了好几个结果都不确定的建议。斯特尔特最终选择了向北,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诸君从故事里的季节、气候和鸟的迁徙等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回答。我也说了自己的看法——在追寻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只要在一直向前,哪个方向都有可能是对的。对此诸君一致认同,借此我说,很多时候,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会只有一个答案,有可能大家都是对的,也有可能都是错的

在开始《夏洛的网》前,诸君觉得按照我们这个学期的进度,应该很快就会读完这本书。“那你们下一本想读什么?”我问。

彦君说正在读《八十天环游地球》,下一本要不大家一起读《鲁滨孙漂流记》吧。

桀君正在读《三体》,但没想好下一本大家一起读什么;赫君正在读的是《十万个为什么》,提议大家一起读《红楼梦》。而我觉得只要大家喜欢,读什么都好。

关于下一本读什么,今天没能讨论出结果,于是附加一项作业,每人回去列出五本自己最想读的新书,下周再见时,看看有没有可能从中诞生“共识”。

《夏洛的网》,阅读和提问环节,桀君说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彦君和赫君的阅读进度也超出了我的要求,看来我们的进度确实越来越快。写作环节,先就故事的开头,与之前读过的E.B.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和《精灵鼠小弟》作比较,再与学校常见写作素材比较,大家发现这样以对话开始的写作手法,让故事更有吸引力。于是今天的写作训练就是仿写,要求以对话开篇,不需要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要在五句话中制造出悬念和冲突。经多次修改,诸君都完成了写作。其中一篇在最后写出了一句“妙笔”,让整个故事由此变得不一般。

今天的作业:

一、阅读E.B.怀特《夏洛的网》第四至六章(P.25—P.46),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夏洛的网》前六章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思考题:威尔伯钻出了围栏,它自由了,但却又想“情愿被关在围栏里”,这是为什么?

四、与家长讨论:什么是自由。将参与讨论的人的观点记录下来,并通过独立思考,写下自己对“自由”的看法。

【知途人文】5:什么都确定的人生,必定索然无味

诸君都提出了好问题。例如:斯图尔特为什么要孤身踏上冒险之路?这条路充满了不确定,甚至危险,并且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和大家从小读到大的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生活在一起,或者坏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再或者正义最终得到伸张的大快人心的结局不同,没有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最终,经过讨论得出了答案,并从书中找到了“文本证据”——寻找自己的幸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也是走在这条在不确定中寻找幸福的道路上。

斯图尔特的寻找之旅,经历了很多事,其中一天还为一位生病的老师代了一天课。“各位如何评价斯图尔特这一天的课?”这也是最为贴近诸君日常的问题。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有说一般的,我请持三种观点者说明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一般又是怎么个一般。说明后,没有人改变自己的观点,很好。坚持自己的观点,是自信的表现。这无关对错。

每次写作环节,都有学者有不会写的字词。基本上不会从我这里直接得到答案,只请他用近义词、同义词或者反义词来完成这个表达,或者请教别人,或者通过电子产品查询。这不但可以加强合作,加深理解和写作,还能消除“老师”这个身份的“权威”。大家都是学习者。在AI时代,提出问题和合作探索更为重要,老师如果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而存在,将会被迅速淘汰。孩子才是与AI共生的一代,才是AI初生代人,AI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学会的是使用AI甚至驾驭它,而不是被AI操控。

随着这门课的推进,诸君的阅读速度、提出问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原计划两个月半读完的《精灵鼠小弟》,提前一个月完成。今天将E.B.怀特“三部曲”的第三本《夏洛的网》给到了诸君。按照这个速度,这个学期极有可能完成四本书,也即是教学计划两倍的整本阅读和写作训练。

末了,问诸君是否在月考中进行了开放式结局的写作实践,得到的答复都是否。原因是老师不允许,要求作文必须要有确定的结尾。唏嘘不已。开放式结局,是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的语文写作训练都涉及到的一种重要写作手法,但或许只是因为这种写作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习惯了凡事都要有一个“确定”结果的人们觉得无法去衡量和评估,所以将之摒弃。在知途人文,我做的就是“包含但不限于”,因为我确定的是,只有“不确定”才是意义所在,不论是生活还是人生。什么都确定的人生,必定索然无味。

本周作业除了作业单上老三样,还多了一项:

一、阅读E.B.怀特《精灵鼠小弟》第十三至十五章(P.118—P.153),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精灵鼠小弟》整本书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电话公司的修理工人对斯图尔特前进的方向,给出了好几个结果都不确定的建议。斯特尔特选择了向北,他为什么会感觉到,自己“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老师。

四、阅读《夏洛的网》至少三章。

【知途人文】4:开放式结局的写作练习

在飞花令、角色扮演后,彦君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为什么这本书没有写完?

于是诸君立刻就因为持不同的观点而分成了两个“阵营”——

没有时间或者因为有其它事耽误了所以没有写完,因为看到最后一页都没有一个结局;

写完了,这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让故事的结尾有更多的可能性。

“会不会是作者生病了,还没写完就写不下去了?”彦君说。

“你的观点是这本书没写完,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结局,但你用了一个假设来支撑你的观点,假设不能支撑观点,得用事实。”我说。

“那说这本书写完了也是个假设,没有事实作为依据啊。”

“请翻到书最前面,有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作者E.B.怀特生于1899年,于1985年离世。我们在读的《精灵鼠小弟》这部作品完成于1945年。这部分是事实。从1945年到1985年离世的40年里,E.B.怀特不但没有对这部作品的结尾做出改写,还完成《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等多部作品,所以这本书因作者生病而没写完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在我们表达时,要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并且这样写的目的确实就是为了留出空间,让读者去继续寻找答案,且答案不唯一。这就是开放式结局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个好问题,我临时调整,把准备好的写作内容放到下次,今天就来进行开放式结局的写作。

诸君通过抽签,分别拿到了一组关键词,写作要求用所抽到的关键词创作一个开放式结局的故事。

第一个版本,诸君创作的故事用省略号结尾,“这才是真正的没写完,不是开放式结局。”如是如是,这般这般,开始挠头跳脚燃烧脑细胞的第二个版本创作。

第三个版本完成于CPU即将冒出浓烟和烈焰时,诸君终于掌握和写出了开放式结局的故事。“下个星期的月考,你们就可以试试这种写作手法。”下课时我说。

“要是老师说我的作文是没写完的怎么办?”

“那就试试用今天学到的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方法去说服他吧。”

每个人的生活,就是一个个开放式结局的故事。

本周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精灵鼠小弟》第十一、十二章(P.66—P.84),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精灵鼠小弟》前十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玛加洛救过斯图尔特,他们成了好朋友,可那天她没有跟任何人说一声就离开了,于是斯特尔特决定独自上路去寻找好朋友。斯图尔特寻找的仅仅只是玛加洛吗?为什么?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老师。

【知途人文】3:独立,是对自己负责

学校教育里,各个学科不断重复训练的都是回答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过是在围绕老师知道,但学生不知道的所谓知识点进行的“已知重复”。

“已知重复”改变的只是分数的提高和心智的降低,因为通过这个过程,没有人从中产生“新知”——那些突破固有认知的新领域。

知途人文课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诸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跳出“已知重复”。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是一次突破

阅读提问环节,诸君不断提出问题和观点,我们赞同或反对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从而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最终,对一个问题的答案,诸君无法达成共识。

我提示,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直接的文本证据,或许可以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要分析人物的性格?因为一个人为什么做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当前的教育政策严重依赖单一文化的基本阅读能力标准化测试,也即是就连阅读也仍在持续推行“标准答案”。我们每次的阅读、讨论,是在尝试从揣测“标准答案”的套路中跳出来,去尝试高阶阅读,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去产生新知。

关于高阶阅读,在2023年第75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发布的《卢布尔雅那高阶阅读宣言》,是这样表述的:高阶阅读是关于复杂问题的长篇晦涩文本的阅读,需要智力上的耐性,这会迫使我们自我质疑,训练我们的换位思考能力,以及对于逻辑规则的理解。通过更高阶的阅读,我们加深和扩大了词汇量,并训练了思维的新方式。即使在屏幕和人工智能时代,通过阅读艰难晦涩的书籍来训练复杂的思维,也是解决纷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的主要前提之一。

今天的写作诸君拿到的文本是:

过期胶卷里的含羞草生长观察笔记,第五页记录了那张用《孤独星球》撕页折的纸飞机船票,被藏在裹着《夜航西飞》书皮的量子日记里。

“根本读不懂。”

“那就再读两遍。还读不懂就试试倒过来理解。”我说。

“这是要写什么?”

“你觉得这个故事会怎样发展,就续写下去。”我说。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经历和性格,会续写出完全不同的故事(人生)。

“到底要怎么写啊?”

“这个问题问得好。再没有人告诉你要怎么做了,现在你要问自己这些问题,自己去决定要写什么,要怎么写。”

经过一番头脑中的纠结和肉身在地上的翻滚,诸君都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写作。

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人生,独立不是凭空而来,不是年龄到了就能“不劳而获”的。独立,是对自己负责

【知途·人文通识】2:他们的眼里都闪着光

今天,各位开始能够根据文本提出问题,虽然提出的多为“是什么”的信息类问题,相信随着思考习惯的慢慢养成,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也会得到提升。我认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质疑精神,AI时代更是如此。只是不假思索的服从,和执行预定程序的机器有什么不同?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觉得这句话修改为“未经质疑的思想和言论是不值得信的”同样适用,否则,人何以为人?

上周布置的第三项作业,是与家人讨论什么是“勇敢”,并将讨论的结论写下来。今天我们也讨论了勇敢和莽撞的不同。

写作环节,各位从以下三个题目中随机抽取并完成:

五又六分之四个书架
我发现,每次走到学校图书馆五又六分之四个书架时,都会有至少一本书会从书架上掉下来,落到我的脚边。这些书有斯蒂芬·金的《末日逼近》、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还有T.S.艾略特的《诗歌选集》、简·奥斯丁的《爱玛》、艾勃特的《平面国》、博尔赫斯的《迷宫》……看起来这些书之间毫无关联,但又似乎隐约有某种联系,似乎是什么力量在向我传递某种信息。为了破解这个谜,我决定……


星期一早上,路过学校图书馆门口时,突然跳出一只猫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知道,并且大家都知道,学校里没有猫。那这只猫是从哪里来的呢?好奇的我跟着它转到了书架深处,发现它钻到了那本厚厚的《天方夜谭》后面。我踮着脚从书架上小心取下这本书,捧着刚一翻开,那只黑猫竟然出现在书页里,它说将引导我找到命中注定的书,代价是我必须朗读书中的任意段落作为猫粮。好吧,这似乎很容易完成,我随随便便读了两段敷衍了事,但书架上传来集体低吼,就像一群猛兽发出的威胁。我不得不认真读出了书中这个故事……

平行世界借书卡
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推理小说区第三个书架从上向下数第三层左边第五本,我清楚记得看到这本书时它的位置。因为今早我把它从书架里抽出来,撕开塑封,随手一翻时,从书里掉出来一张借书卡。卡上借书者是我的名字,但借阅时间竟然是1960年,卡上墨迹看上去很像是用安德伍德5号打字机刚敲上去的,不但清晰,还有淡淡油墨味。我翻到版权页,确认这是新星出版社2024年4月版新书,我……

各位拿到题后,依旧是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不断问:这到底是要写什么?我可不可以这样这样写?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又是什么意思……我依旧只有那一个回答:你拿到的就是全部信息,没有预设写作要求,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你怎么理解、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希望终有一天,各位能抛开各种条条框框,自由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写作。在此之前,则是要打破对“正确答案”、“正确写法”的执念,因为应试作文不是写作,因为现在的教育体系里,有太多不读书的人在教书,不写作的人在教写作,所以才需要各种套路和模式来帮助他们判断什么是好文章,什么不是。而真正的写作,真正的好文章,从来是发自内心,汩汩流出,无迹可寻

虽然每次各位都在说“好难啊”,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活跃面对我抛出的一个个“难题”,并努力去学习和解决,他们的眼里都闪着求知、探索的光,这是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

经过与知途乐园刘老师的多次探讨,下周起,我们上课的教室将从楼上换到楼下,因为巨幅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将要上墙,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不再只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建立在地理和历史基础之上的,涉及人文和科学各学科的跨学科、超学科学习。随着教室的变更,我们这个课也将从“知途阅读写作课”更名为“知途人文通识课”。

今天的作业是:
一、阅读E.B.怀特《精灵鼠小弟》第五、六章(P.24—P.41),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精灵鼠小弟》前四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斯图尔特告诉家人,自己被卷进窗帘是一场意外,而“至于我的帽子和文明棍会在老鼠洞洞口被找到,你们可以做出你们自己的结论。”你认为他不说出野茉莉的所作所为的原因是什么?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老师。

【知途·阅读写作课】1:每多读一本书,就多体验一种人生

新一年的新学期,知途阅读写作课开始共读新书。

上个学期,四五年级混龄班读了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E.B.怀特三部曲的《吹小号的天鹅》,这个学期将读完三部曲的另两部:《精灵鼠小弟》和《夏洛的网》。

今天我们从《精灵鼠小弟》开始。由于诸位刚拿到书,还没有预习,所以第一部分是先阅读前两章,读后除了写作手法的学习,还要基于文本提出问题,回答者除了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从书中找到文本证据作为支撑。

这训练的不只是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是更高阶的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陈述。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和训练,诸位在这个环节都有很大进步。如我问赫君“你作为文本证据的这段关于斯图尔特的文字,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赫君说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这个问题不管是谁都能回答得出来吧?!”旁边的彦君说。

“不管是谁都能回答得出来吗?”我问。

“不!例如什么什么样的人就不可能知道。”桀君说。就此我们展开讨论。讨论不是抬杠,而是怎样尽可能从高一个维度、更全面的看问题,从而避免掉入“二极管思维”的极端表述中

AI时代,如果只是试图去寻找和回答出“标准答案”,这样的学习将毫无意义,因为这是AI所擅长的,人在这个领域不可能超越AI。

人文课程最重要的,是通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出创新性问题以及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训练——语言和文字只是思想的载体——承载和延续几千年人类文明,从而使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能感知花鸟虫鱼、日升月落、茶香诗书各种美好的,知道如何生活的人。每多读一本书,就多体验一种人生

角色扮演,我们一起扮演书中的人物,用不同的声调、语气、语速去表现不同人物在不同语境下的人物性格和特点。这对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的观察、理解非常重要——一个人为什么在这种时候会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这就如同一句话,标点符号的不同位置所传递出的不同故事,不同的人面临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应对。人人生而不同。

这个学期新增了“飞花令”的环节,目的在于将诸君所学的古诗词能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而不是停留在词汇贫乏的日常口头表达。

3月的飞花令是“春”字令,即用古诗词来描绘春天。

诸君说这是第一次玩飞花令,扎耳挠腮、绞尽脑汁,也只是勉强进行了两轮。“我们学的那些古诗都到哪里去了?怎么大脑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不去用,背再多的古诗词也都没有一句是自己的,也都与生活无关。

今天的创意写作,三个题,诸君随机抽取,在20分钟内完成创作。

消失的书页
昨天下午,我在电话手表里听到一个新故事,故事的情节与我的生活惊人相似。这个故事每天更新一集,为了能把控住生活,不被故事所左右,我不得不进入故事中,开始续写未完结更是未开始的未来……

时间的借阅者
我在读上次老妈从网上买回去那本书时发现,书中的故事竟然预言了我一周的生活,并且这本书似乎拥有操控时间的能力。我不知道翻开下一页后会发生什么,但我讨厌一切都被注定和安排,于是决定改写这个故事。在这个新故事里,新一周我将会遇到……

书中的求救信
昨晚睡前,我翻开枕边那本新书,发现书页中夹着一封求救信。奇怪的是,信的落款日期就是我买下这本书那天,信的内容指向一个多年前失踪的男孩。今早我走进这里时,决定揭开这个尘封的秘密……

“这是要写什么故事?”他们问。

“你读出来是什么故事,它就是什么故事。你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创作自己的新故事吧。”我说。

这个学期还有一个新变化就是课后作业要求更具体:

一、阅读E.B.怀特《精灵鼠小弟》第三、四章(P.14—P.23),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精灵鼠小弟》前两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一个人类家庭的第二个儿子,只有一只小老鼠那么大,这个“老鼠孩子”的家人们为什么没有为此感到悲伤?)。

三、斯图尔特帮助利特尔太太取回了戒指,被认为是勇敢的行为。请与家人讨论“什么是勇敢”,然后将对话和结论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老师。

生活即是学习。AI时代的学习,知识将只是基础,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寡,而是基于知识之上的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