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教育

【备课手记】中学中文第一课:教育你的父母

梁实秋《教育你的父母》,为《雅舍小品》中一篇。我放到新学期第一课,很明显的别有用心——从来都是父母教育子女,老师教育学生,但这一次要让学生先学习如何去教育父母。因为“‘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时代不同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往往确是这样。”并且在我看来,有些父母确实是需要被狠狠教育一下的。

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并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旁敲侧击,教他见贤思齐,争上游。年轻人没出息,犹有指望,指望他有朝一日悛悔自新。做了父母的人还把自己做不到和没做到的事要求子女去完成,美其名曰“要有远大目标”,这么没出息的父母还有什么指望?所以现代子女应该明确告知父母,自己的人生目标要自己去完成,“吃到老,学到老。”西谚有云:“没有狗老得不能学新把戏。”岂可人不如狗?

子女还应该早早提醒父母,老境如何打发,也宜早为之计,告诉他们如何储蓄以为养老之资,如何锻炼身体以免百病丛生。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心理有所准备,需要自求多福。颐养天年,与儿女无涉。不要等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耈,步履维艰,自暴自弃。

冻梨,又叫冻秋梨。朱熹有“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句。为什么说七老八十面如冻梨,是因为梨冰冻后表皮会变成乌黑色。人又老,脸色又差,命就不久矣。

【备课手记】一翻书就翻到《书》

中学部的中文课,我虽然完成了自编教材,选定了辅助教材,但要完成全部课程设计,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原计划今天完成第一个教学周五至六个课时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课程准备,但只完成了一个课时的内容。事与愿违,生活总是这样。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里,我选了《教育你的父母》《沉默》《书》三篇来讲。第一个教学周第一课,就准备一起读《教育你的父母》,然后是《书》《沉默》。周末写作,要求学生回家去和家人讨论“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教育的定义、分类、方法、历史,还是教育中的人或是其他什么,并记录和总结出讨论结果(观点)。因为所有我们生不带来,而又是将来所需要的东西,都要靠教育的赐予。因此,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家庭,人们都在以其价值标准,去推行或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不论这“正确的”教育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都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付出努力。努力是艰苦的。因此,教育首先不是要赚取时间,而是要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些时间给教育中的每一个人

然而,今天完成的一个课时内容,是《书》这篇。因为一翻书就翻到《书》,就去不了其他地方了,还密密麻麻写满了眉批旁批。梁实秋不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而且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能翻译莎士比亚的文字,写起散文来,随手拈来的不只是好,处处的学问沁在字里行间,高山仰止,润物无声。

“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纵不必家世贵显,至少也要是书香人家,才能算是相当的门望。书而曰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

毛边连史”指的都是纸。

毛边纸是古时一种纸质细腻呈淡黄色的竹纸。这种纸托墨吸水性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明代明末藏书家毛晋好用这种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故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一直沿用。

连史纸,又称连四纸,连泗纸,原产江西、福建。采用嫩竹做原料,纸白如玉,厚薄均匀,着墨鲜明,吸水易干,书画均宜。

松烟油墨”指的都是墨。在中国制墨史上,汉代和宋代是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汉之前主要使用天然墨(石墨)。到了宋代,松烟墨的出现给中国制墨史带来一次巨大飞跃。从此,人们告别了使用天然墨的时代,为日后制墨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用松烟制墨要选择肥腻、粗壮的古松,因而许多古松被砍伐殆尽,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在制墨资源日渐匮乏的情况下,油烟墨的创制成为中国制墨史上最突出和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桐油是最常用最适合作油烟的材料,颜色,光泽很好而且容易取烟。还有猪油烟,菜籽油烟,胡麻油烟,但最贵的是一两墨价黄金一斤的苏合墨。杨慎在《升庵诗话》有记载:“宋徽宗尝以苏合油搜烟为墨,至金章宗购之,一两墨价黄金一斤,欲仿为之不能,此谓之墨妖可也。”

春夏秋冬又一年

上周,按照女儿开的书单,买了六种九本书。本周二收到的书,到今天她已读完七本,其中有两本还读了两遍。今天又根据她的要求,买了一套五本。经过这十年的熏陶和培养,女儿的阅读,似已进入一个读得快,买得多,越读越买的循环。我要求女儿专门用一个本子做阅读记录,每读完一本书,都简单做一个书名、何时读完、是当年读完的第几本书、总第几本书的记录。目前看来,我认为对女儿的教育是成功的——她远远超过了十岁时的我和她妈妈。

本周正式开启寒假全职带娃模式。熊猫老师发来新戏的剧本,说估计还是要重写。我回复说,全职带娃,精疲力竭。这个假期是改不动剧本了,书也读得很慢,九天了,一本书都没读完。也好,不着急,也急不来,闲书闲时看,一天几页。

这几晚等大娃二娃都睡了,把个人总结PPT做了,明天周六要回校做期末总结。我用了松尾芭蕉的“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作结语。

从客厅书架撤换下来的一二百本书,一直堆在墙根。不是不想搬去楼下书房,而是书房的书架也满了,地上也堆了几十本无架可上。晚上太座用钢卷尺,量了客厅从来没有电视的电视墙尺寸,说明天下单,再买一组三米六的书架。很快,客厅四面墙就两面都是书了,全家过年都开心。

周末探究写作: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本周的周末写作材料,是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要求学生周末必须与家长深入讨论,而后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一篇观点文章。文章字数只要求五百。

家庭讨论的范畴要求包含但不限于:“知识”、“真理”和“智慧”三者有关系吗?如果三者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掌握了知识就一定知晓“真理”并拥有“智慧”吗?学校和老师是否一定“掌握”了真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怎么界定“真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家长送孩子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只是到学校学习“知识”,现在“知识”已无处不在并唾手可得,如果只是传授“知识”,那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的知识储备量超过任何一个“人”,仅仅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意义何在?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成为老师?老师和“真理”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如何通过知识性的学习去知晓真理,从而生出智慧?

一篇文章才要求五百字,看起来字数不多,应该很容易完成。其实不然。我认为,一者写短文章比长篇大论要难,因为可供文字腾挪的空间更小,更要求字斟句酌;二者五百字讲不清楚的观点,五千字也不会讲清楚。

周末探究写作题:不请自来的未来

在飞机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很难相信,人竟然能像神一样在天空如此快速的从世界一处抵达另一处;在电话被发明出来之前,“千里传音”只作为某种“特异功能”和神通出现在武侠小说和神话故事里;在电梯被发明出来之前,从一个层楼到达另一个楼层的“瞬间移动”通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面对面视频通话和数字货币的出现意味着那就是“未来”。现在,这许许多多的未来正在当下发生,并切实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

100年前,如果你能在一生中读完100本书就很不错了。现在,一年中有超过万亿兆字节的信息通过智能终端传送给每个人,这远远超过一个人一生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总量。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信息变得无处不在,“学习”意味着什么?教育又该做些什么?

现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早已是无人售票,解决排队问题的排号机、日常水电气自助缴费机也已走进人类日常生活多年。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世界上第一台ATM机投入使用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00万台提供自动存取款服务的机器分布在各个银行网点,然而现在已经进入数字货币时代,只需要智能手机众多应用中的某一个,就可以完成一家银行为普通人提供的所有金融服务。你上一次走进银行营业厅是在什么时候?

2013年,谷歌、亚马逊和顺丰等多家公司宣布开始研发无人机快递项目。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始采用无人机运送快递。

2021年10月,Facebook更名为“Meta”,这家公司准备在未来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Metaverse)公司。

人工智能不只是机器人,因为它(或许不久以后就会是她/他 or TA)不止取代人类那些看似简单重复无需动脑的工作岗位,还在不断“进化”并取代不够“智能”的机器。最终,人工智能是否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如果人类大脑这个物质能够诞生意识这个非物质,人工智能最终进化出意识,于当下来说,也不过只是个时间问题。

时间是什么?当下又有多长?当下,是过去的未来,也是未来的过去;未来,是当下的未来,也是未来的当下。如果时间是一条线,切断这条线,线的半段就是过去,另半段就是未来,这个切点就是所谓的“当下”,一个无限接近于0的短暂瞬间。

你可能觉得自己能生活在今天很幸运,也很幸福。这是因为你无法看到未来,只能看到已经过去的历史(如果你对历史还算感兴趣的话)。当下的教育也是这样——所有人的经验都来自于过去,并试图用过去的经验去应对未知的未来。这个所有人,包括教育政策和目标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你的父母、你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以及你自己。

在即将到来的5年,你是正在上高中还是正在从事什么?或是已被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取代?未来,不只是我们或你们的,是我们所有人的。但身处“过去”的我们,怎么进行面对未来的教育?

本周请与家人深入讨论后,用一篇文章写下讨论后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和课程(特别是中文课),才是未来的教育和课程,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具备怎样的能力,去面对不请自来的未来?

八万四千法门

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课。关于一首唐诗里的一个字的读音,我们有分歧。我不说话,听小朋友们吧啦吧啦七嘴八舌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都教的是读什么什么,这时一个没有参与讨论的小朋友站起来,“你们不要吵了。毛豆老师是这个学校最有文才的人,你们怎么可能不信他?”

一位五年级新生申请不上我的课,理由是“不喜欢文言文。”这节课她“在图书角看书,并会提交读书笔记。”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是非常难受的,这我理解。回复她,如果家长、主班老师和校长签字同意,她就可以不用上我的课。佛陀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真理”是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那这个追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抵达真理的道路无穷无尽,每个人自己都是其中一条路,独一无二的那一条,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真理,就是成为你自己。世上那么多文章诗词,多知道一篇,少记得一首,又有什么关系?何况我只是一个一无所知自度不暇的迷途之人。

一位六年级学生在“每日一记”里写:“果然,豆总的课是我的快乐源泉。”

给中学生讲《关雎》,一个七年级新生说:“豆总,这种上课的感觉就像是古代的私塾。”

应试

《说文解字》:应,当也。应试的应,在我看来就是应当的意思。所以,考试是应该的。检验一个人会不会开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开车;检验一个人能不能、会不会写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让他写作。

应试的应,在我看来,还有应对的意思。例如某次重大比赛前的集训,重要考试前的集中学习和复习,以及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评估。所以,我认为应试应是应有之意,应有之试,但如果整个学习阶段甚至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应付、应对考试,这就是本末倒置。并且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类群体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往往是错的。

【读书记】女儿的新年礼物

太座给二娃喂奶时,从沙发靠垫后面抽出一本“读库”,翻开至夹了书签的地方继续读。女儿已经读完“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四本共一百多万字,蜷在沙发一角在读第五本《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我读完第二遍徐贲的《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在整理旁批、眉批和重读一些划了线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客厅里,伴随二娃吃奶、翻书、写字、敲键盘声音的,就只有小田和正的歌声。

上个月,我和女儿把客厅布置成了第二个书房,一面墙的书架上,是近一千本从我的书房和女儿房间的书架上搬来的书。我觉得,不能因为女儿才四年级就只给她对应程度的书,应该让书架上可供阅读的文本要有足够的多样性。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他不知道的,了解他不了解的,阅读文本的多样性不但可以尽可能摆脱某一本、某一类书籍和思想的局限,还能够“从多样性的阅读经验得出对一些常见‘人文问题’的普遍概念(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为何受苦、人死后会如何、人为何会对某些事情感到惊诧和敬畏),这是一种必须由每个人自己来归纳、总结的思考,也需要结合个人的人生观察和体会,在尽可能广泛的知识范围内,多角度的反思。”(P.25)“尤其是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P.8)因此客厅书房书架上的书除了漫画、戏剧、历史、小说,还有宗教经典、哲学对话、诗歌以及科学等种类的图书。但女儿最喜欢的书不是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亨利·哈格德的《所罗门王的宝藏》、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网格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或精装珍藏版《科学的旅程》,而是一本我从旧书店淘回来的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五月一版一印《常用成语故事选》。她几乎每天都会抽出这本正体(繁体)字的书随便翻看两页又插回去,“我喜欢这种书,翻起来好像字都是活的,在动,这种已经变黄的书页让我感觉很舒服,家里有这些‘古老’的书真的很幸福。”她说。或许这就是人文知识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征之一——“绝对新的人文知识是几乎不存在的。人文学科不能不,也必须不断地回到那些古人已经在讨论的基本人文问题上来: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理性和信仰?”(P.406)

现在,我们的客厅书房书架上,书的种类和数量依然每周都在增加。明天(年三十)新增的将是两本地图册,一本中国的,一本世界的,这也是给女儿的新年礼物。大前天晚上,女儿给我们看了她的梦想笔记本。在她的梦想计划里,要先去甘肃莫高窟、浙江杭州钱塘江、安徽黄山、四川九寨沟和黑龙江哈尔滨旅行,然后去美国、英国学习,目标是要成为一名“游戏家”。她在每天的“王者荣耀”时间后,要制定旅行计划和预算,需要最新版本的地图。虽然这些地图在互联网上就能看到,但她仍然想拥有纸质版的“真正的地图”。我们还讨论了如何像博多·舍费尔的《小狗钱钱》里12岁女孩吉娅那样去赚钱和理财,早日实现梦想。现在女儿已用学到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为还不到五个月大的弟弟创作了三本毛边小绘本和一本立体书。陪伴女儿的这个过程,给我下个学期四、五年级阅读和写作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可能有用的方法。

在我看来,幸福学堂的阅读和写作课,其实就是人文教育,就是如施特劳斯所说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读写教育,一种用文字和通过文字的教育。”(P.208)“人文教育以阅读和讨论为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思考、提问、讨论、表述的能力——这些是包含在‘阅读’的知识范围之内,而不是外在于阅读的。所以可以说,人文教育是一门离不开‘阅读能力’的课程。”(P.23)但这门课并没有像语文、数学、社会科学那样的“国家标准”教材,课标的要求也很宽泛,我在为人文教育选择课本时,“一个重要的考量便是让学生们能在最大程度上将阅读与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进行联系,而这种联系最重要的枢纽便是人类普遍面临的伦理和价值问题。”(P.96)于是我将从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选出十二部,和学生一起完成阅读、理解、分析、仿写和创作。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由美国图书馆儿童服务学会创设于一九二二年,每年颁发一次,以奖励上一年度出版的世界范围内的英语儿童文学优秀作品。这些获奖作品题材涵盖了自然、亲情、友情、探险,甚至战争,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门课对阅读文本多样性的要求。

“美国19世纪废奴运动领袖、人道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曾说过,‘你一旦开始阅读,也就会永远自由。’”(P.128)“没有思想的自由便不可能有自由的学术,也不可能有自由的教育,而人文教育则尤其离不开自由。”(P.388)“这世界上有不同的奴役,也有不同的自由,但是,借助独立思考和判断的阅读来摆脱奴役的路却是一样的。精神自由、意识自由、思想自由的道路都可以由这样的阅读来开启,作为自由教育的人文教育,它的经典阅读要起的正是与此类似的作用。”(P.128)

“人文教育的全部活动,至少是最主要的活动乃是把价值问题重新置于知识学习的中心位置,并以此使得知识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虽不一定是智慧,但却随时都在亲近智慧和摆脱愚蠢的智识。”(P.14)“知识不等于智识,这并非在互联网时代才如此,但却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突出。”(P.9)

“智慧的对立面是愚蠢,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学习知识可以改变无知,但却不一定能改变智慧。人文的智识学习目标之一便是识别知识与智慧,并通过这种识别,尽量对愚蠢保持警惕,尤其是在碰到知识或权威人士的愚蠢时。”(P.11)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最需要学习的是有积极价值导向和批判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取被叫做‘客观知识’,其实不过是唾手可及的现成信息。以培养这种能力为宗旨的人文教育因此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专业教育可以让人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和‘为什么’。唯有此,学习才能从‘求知识’提升到更有意义和更高一层的‘求智识’。”(P.7)人文教育也才有可能达成根本目标——“人的心智的解放和成长。”(P.3)

【三近斋杂记】五: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

上周连续两天气温降到零度,还飘了一点点雪。我在黑板一角写了白乐天《雪夜》里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句。一学生在日记里写,在这样的天气里看到这句诗,就觉得美,是从唐朝延续到现在的奇妙之美。我在日记后面回复说,读诗,大概就是这样了。

********

我问这个学期从小学升上来的美美:“你觉得中学部和小学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中学部有你。”她说。

“啊?可是有没有我,学堂都会有小学部和中学部啊!”

“你上的课和你的作业要求,都和其他老师不一样。”

********

晚上,一位老师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死记硬背学的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唾手可得”断章取义的TED视频片段,并说:“一点没错!”我评论说:“有钱的人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有资源的人说,资源不是最重要的;有知识的人说,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于是什么都没有的人都相信了他们的话。到大家都在上帝面前相见时,什么都没有的人发现自己仍然什么都没有,于是他去问前面三个人,第一个人说:“对!钱不是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有资源和知识。”第二个人说:“没错!资源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还有钱和知识。”第三个人说:“如果你有了钱和资源,就算你没有知识,你也能找到有足够知识的人来实现你的想法,所以我说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拥有什么确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已经拥有了它;因此更重要的是,你得拥有什么,然后它会给你带来什么。太座大人说我又开始尖酸刻薄了。“我只是想问,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教育的历史?分类?定义?方法?理论?实践?还是教育这两个字本身?”我说。

无知和愚蠢又深不可测

昨天四节课,有三节是连堂新课,事发突然没准备,全靠储备。

三节新课里,有两节是高中的中文课。汪博士因身体不适不能继续。从昨天开始,这个学期高中的中文课又是我来接盘了。之所以是“又”,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所以一开始上课,学生就叫我“接盘侠”。

昨天晚饭后花园散步,我对太座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在学堂这座山里,各博士、硕士学历的老师们是真老虎,在中学的中文领域我连猴子都不算,只是一粒跳蚤,所以我的全力以赴只为问心无愧。太座除了鼓励我,还提出一个担忧,如果绝大多数人上的是各种公立和私立收费公立教育的学校,女儿一直在幸福学堂上学,未来会不会像她爸爸一样无法融入社会或者为社会所不容?我说:“当绝大多数学校在沿用十九世纪的体制和二十世纪的知识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时,我和孩子都去到和绝大多数学校都不一样的幸福学堂,就是想去学习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但可以确定的是,不会是现在这样。”

昨晚九点半在床上看闲书,黎庶昌《丁亥入都纪程》,困得不行就干脆早早睡了。今早和往常同样时间起床竟还是觉得没睡醒。清早洗完衣服,把这周在布衣书局几乎一元一本拍卖得来的十几二十本书看了看大致分了一下,留下想看和可能会看的,另一半准备周一捐给学堂图书馆。

午饭后进城,太座去买菜,我和女儿去逛书店。自二十四书香书店开业以来,我就保持平均每周去一次书店,每次至少买一本书的良好习惯。感谢开书店的这些好人。书店的存在常常提醒我——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我的所知极其有限,而无知和愚蠢又实在是深不可测。

今天买了一本米奇·阿尔博姆的《来一点信仰》,上海译文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八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定价二十八元。因为护封缺失且封面略有污渍和破损,特价四折十一元两角。看过这位作者的《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不知道这本《来一点信仰》会不会是一本清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