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历史

【备课手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越觉悟,越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觉悟

九月,我在日志里曾说“八九年级的中文课,实在是万万不敢接了。这就算是我这文科辍学生的敬畏之心罢。”然而,在十月底,我还是成了从八年级到高中的中文老师,那时我认为,我的教师体验生涯已达人生巅峰。

人生就像街头摄影,只要你不停下来,就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街道转角会有什么在等着你——或许是一生中的最佳照片——这个月,我还成为了高中的主班老师。

这一切,只是源于我想做一名幸福学堂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

我终于成为(只是)一名图书管理员那天,我就觉得我的人生应该不会再有什么萌动了吧?!

关于中文课,关于每一门课,幸福学堂的课堂要求是兴趣、方法和知识这三点;评估标准是依照国家课程标准。也就是说,课堂不但要有趣,能吸引小伙伴(学生)们的兴趣,还要有方法让他们掌握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并且颜群宇校长的要求还要“跨学科”。是的,就是中文不能只是学中文,英文也不是只是ABC,要以一个课程内容为主题,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由多个学科共同来完成。不明觉厉!

我这样的中年油腻大叔上中文,怎么可能会有趣?课本上的那些知识,辣么枯燥乏味,怎么可能有趣?苦苦思索的结果,只让我的光头变得愈发油亮

与其枯坐设想要上什么内容,不如问小伙伴们想学什么。

他们说,想学《心经》。

写一百遍五味杂陈和五彩缤纷这两个词,也不能描绘出我心的口感和颜色。这是他们想学习和了解的,很好!没有哪个年级的课本有这个内容,这意味某种边界,越界,不怎么好。他们想学的对他们来说,只要找到方法可能就意味着是有趣的,这个好!怎么从这个课本没有的中文内容,不动声色延展出他们应该掌握的多学科知识,烧脑!

烧了半个月的脑,我不出大招,是怕你们伤不起!

这个下周的中文自编教材,围绕他们的兴趣点——佛经,铺展开八九年级数学、中外历史、地理、中文,以及音乐和电影。即便如此,已经读了25年佛经的我,仍然没有太大的把握上好这一周的课。

“不试试怎么知道?”当我把备的课拿给太座大人看时她说。

……我是油腻的分割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

大约在距今2500年以前的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出生。这时正处周朝的春秋末期,或许陈国苦县人李耳正是在此时写出了《道德经》,鲁国陬邑人孔丘,大概也已经完成了《六经》的文献整理;爱琴海中萨摩斯岛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黄金分割和毕达哥拉斯定理,即我们所说的“勾股定理”。现在被伊朗人尊为“国父”的居鲁士大帝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国”。

可能在悉达多太子十九岁时,他离家跟随智者修道和苦行多年,后在菩提树下静坐49天,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5年的说法,世人称他为“佛陀”和“释迦牟尼”,意为“觉者”和“释迦族圣人”。大约在此时,古希腊人在今天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耗时120年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筑————阿尔忒弥斯神殿

佛陀灭后500年,佛教发生分裂,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沿在1877年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称作“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向北传入中国,另一路由海路北上在广州登陆后传入中国南方。

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刘庄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次年于大月氏请得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经典来到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译经之始

吴孙权黄武二年(223),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同年,孙权拜月氏人支谦为博士。从此时起,到孙亮建兴二年(253),支谦历经三十年,译出佛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中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五百年后,唐朝诗人崔颢在这里写下七言律诗《黄鹤楼》。

384年,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出兵伐晋,八十余万前秦军在淝水败给晋军。同年,西域龟兹国高僧鸠摩罗什开始在凉州17年的弘法和汉文学习,后入长安,历时8年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和《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等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版为“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玄奘于贞观元年(627)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沿丝绸之路东入阳关回到长安。玄奘此后余生的译典著作最为世人熟知的就是重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观世音菩萨“改为“观自在菩萨”。

在藏传的经论中“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600余卷《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这部经宣扬空性和般若,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一]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注二]

观自在菩萨[注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照见五蕴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色不异空[注八],空不异色[注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注十]。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注十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注十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注十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十五]。无苦集灭道[注十六],无智亦无得[注十七],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注十八]。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十九]。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二十]。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注二十一]。

注解

[注一]此处的”般若”,为梵语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波罗蜜多”,梵文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言下之意是说,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注二]所谓”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经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三藏法师”,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所以堪为人师。

[注三]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

[注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注五]”五蕴”,梵文意译,也称为”五众”、”五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

[注六]苦厄,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苦厄起于生死,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

[注七]舍利子,即舍利弗,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解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

[注八]色不异空”色”即形色、色身等,也可以说是一切物质形态。”空”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空”是实相,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注九]空不异色,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前后无际的因果系列当中。一切色质均是因缘聚合而成。这因缘凑合就是相待性,就是空性,因此才说空不异色。

[注十]色即是空,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它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中间的。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它们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也即是空性。没有空,也就没有安立色的去处。

[注十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指世间一切法,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生灭垢净增减,都是从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这也就是苦厄。

[注十二]真空实相中的五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不可以用生灭垢净的心去追求。

[注十三]”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识”、”六境”三者为”十八界”。

[注十四]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处所说是举十八界的首尾,将中间的各界省去。

[注十五]”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

[注十六]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人有业因,所以招来苦果;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

[注十七]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在菩萨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而已。

[注十八]”菩提萨埵”,全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的”依”,作”依靠”讲;大菩萨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罗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脱智慧从所依持的修行法门中生出。”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涅盘”为梵文音译。通常译为”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

[注十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有”十方三世”的意思。”佛”,即佛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

[注二十]咒,也叫”总持”,梵文音译为”陀罗尼”。意思是”有力量的语言”,”能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佛教认为,不断地念咒,就会受到这语言的熏习,便是一种熏修,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化。

[注二十一]梵文咒语,密说般若。佛法分显密,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之处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那神妙不可说只有借咒语来教授。秘密法门之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有争议,也确为中肯之语。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预习作业

中文:崔颢《黄鹤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数学:黄金分割和勾股定

历史:熟悉白马东来、淝水之战的历史事件

音乐:歌手萨顶顶取自佛经《百字明咒》梵文歌曲《万物生》和《希然宁泊 – 自省·心经》

电影: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和吕克·贝松执导,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超体》


课后作业

中文:理解并背诵唐·崔颢《黄鹤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地理:绘制课文中标注有下划线的所有国家和地名,在现今世界位置示意图;

数学:掌握黄金分割和勾股定理,根据数学课安排,完成对应作业;

历史:书面完成二选一分析题:淝水之战始末或淝水之战真是以少胜多吗?

写作:抄写《心经》一遍、周记一篇

课外阅读:[英] 凯伦·阿姆斯特朗《佛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读书笔记】谭伯牛四连击

“一群非常之人,领一支非常之军,经历非常之苦,成就非常事业。”

三天中秋假期,看了两天书,备了一天课。

从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延续出来的《湘军崛起》、《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毕竟战功谁第一》、《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谭伯牛的四本翻了差不多一个月,收尾在今天。一两年前翻过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五本书正好不同的角度和维度,一起来看十九世纪中叶,大清帝国的这场内战。

这场内战,台湾称为“太平天国之乱”,国内则定性为革命或农民起义。奇特的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是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基督徒,他在屡试不第之后崩溃瘫软,断断续续做异梦四十天,数年后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并开始领导宗教运动,随后才转为政治军事运动。在我看到的书里,洪秀全的种种言行,像极一个非正常人类,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后期;在高中历史(必修),太平天国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并未真正获得施行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被推崇备至。倒是在《湘军崛起》全书最后,作者的两段话胜过历史课本太多,也似不止是说太平天国这场内战,算不枉我这四连击:

1、太平天国战争是一场内战,作战的双方,在实际战场上有胜利有失败,有胜者有败者。但是因为它是内战,而且在战争结束以后,这个国家也没有发生一个更新更积极的变化,那么其实双方都是失败者。

2、因为这是一场内战,因此去拔高任何一方,像以前就把太平天国抬得很高,然后渐渐地又有妖魔化太平天国的迹象,而湘军这一边,曾经有段时间也被誉为中兴功臣,到后来又被斥为反革命,慢慢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又渐渐有红火的趋势。总之,这些都不是平情之论。我想说的是,湘军将士也好,太平军将士也好,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只是在一场残酷的内战中相遇了,作为后来人,我们没有必要去为任何一方叫好。

这几年乱七八糟翻书,这一年又东打酱油西打醋在学堂兼了一点课,越发觉得课本里,一、几乎可以说没有历史;二、课本里的历史拼剪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框架不清线索不明,无骨无血,就像一块农村老奶奶用糨子碎布粘成的,五颜六色成色不一厚薄不均的纳鞋底布壳。

下一个翻书季,就以乱翻过的《太平天国》起个头,开始史景迁系列:《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胡若望的疑问》、《利玛窦的记忆宫殿》、《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和《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之所以将《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放在史景迁读书季的头里,是因为书架上就有忘了什么时候买的,张岱堪称晚明小品文代表的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一本今人选编的《张岱散文选集》,是由史景迁开启的张岱读书季。张岱结束,史景迁系列也就陆续购齐了。

【历史是什么鬼】田川福松、郑森、朱成功和海盗是什么关系

早餐时,餐厅里的电视播放了一个“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片段并配有字幕。我对太座说,好多时候,用词真的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因为就“收复”这一个词,就有好多故事;同时能不能算“收复”,这个也还得另说。

太座问这个“收复”背后有什么故事,我说:

“收复”这个词,指的是夺回已失去的东西。对当时的满清来说,台湾是他们从未拥有过的;而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的人,是南明这个流亡政权的延平郡王中日混血田川福松郑森朱成功。

1623年,天主教名为尼古拉的泉州人郑芝龙在日本与田川氏结为夫妻。

1624年,郑芝龙长子田川福松出生于日本;而此时,荷兰人利用郑芝龙来执行在台湾海峡截击往马尼拉与西班牙人(当时荷兰人的主要竞争对手)通商的中式帆船的海盗任务。

1625年,郑芝龙脱离荷兰人,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1630年,郑芝龙将6岁的长子田川福松接回泉州居住读书,并改名为郑森。

1633年,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郑芝龙在泉州重夺海上主导权,成为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

1645年,多铎扬州屠城十日,史可法殉国;南明隆武帝赐郑森朱姓,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就成了朱成功。

1661年,失去了抗清根据地的海盗商人朱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台湾。1682年,早年是郑芝龙和郑森部将的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攻取台湾,而此时郑森已死去20年,在台湾继承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官爵的是郑森的孙子郑克塽。

说回田川福松的胞弟田川七左卫门,曾担任郑氏家族在日本的代表,从事中日贸易。田川七左卫门的第九世孙郑永邦曾任日本外务省书记官,郑永邦之子郑审一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法政大学教授,与日本前首相岸信介是东京帝国大学的同学。

如果现在我们说郑成功是“民族英雄”,那他代表的是哪个民族?他是为谁收复了台湾?因为日本人也可以把他当做“民族英雄”——“1661年,田川福松带领他的佣兵赶跑荷兰人并开始了日本人对台湾的统治”的说法是否也是站得住脚?

所以,用“收复”这个词来说郑森占领台湾这个事件,并不准确,或者说带有选择性倾向,与史实不符。

历史无法改写,历史也无法编造,但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读。例如现在的中学教科书,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史实?中学的历史课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带有倾向性的片段呈现而非全部,不过这不只是中国如此,美国也好不到哪儿去。历史,总是按照人们需要的样子出现。

电影《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周润发饰演的亚洲海盗汪直。汪直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汪直(1501年4月3日-1559年),明朝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又名五峰,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

【读书笔记】《台湾,请听我说》

小时候在离家走路半小时叫“木头寨”的寨子看地戏,到后来看花书(连环画)看电视电影,人物一出场,就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那时候眼中的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凡事不是对就是错,完全没有中间。慢慢虚度时间,才晓得,哪里有那么多好人坏人,世间展现多少人性的恶,也会展示多少人性的善,极善和极恶有时候既是对立又是同一,但是好多事情是无关是非善恶。敲出来这简简单单一句话,我差不多用了40年。

2014年,“占中”那段时间在北京出差,晚上在酒店房间里,一位前辈同事说到“占中”期间消失的另一位前辈好友,回忆到他们两人多年前的一场分歧从而成为了如今两个人的两种截然不同时说,终是“求仁得仁”。这就像是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说到 “戊戌变法”,谭嗣同的留,梁启超的走,每个人都有各自扮演的角色,各自都有其意义,拼搏和存活同等重要。然后才再明白“包容”一个词,不只是要虚怀若谷的“空无”,还要空谷藏峰心中容得下沟壑。

……………………

我父亲是医生,又拉大提琴,看起来不像是会拿锄头、斧头,更不会是带枪的人。他之所以信仰左派是认为左派的理想,像是人对人的平等、无产阶级的劳动,才是人类最终极的理想。他总觉得共产革命一定比在台湾所看到的高压独裁统治要好,听到毛泽东要跟着平民百姓吃苦,内心对毛泽东充满崇拜。那一辈的青年,对政治太敏感,对理想又太纯粹,结果幻灭也最大。——《胡乃元:老爸爸的星空图》

民主不是妥协,而是寻找彼此的交集,是怎么和不同立场的人协调,找到共识。把焦点放在这个交集上,看我必须要牺牲什么达到共识,你必须要牺牲什么达到共识。——《胡乃元:老爸爸的星空图》

我年轻时有幸进入台北故宫,遇到了庄严、李霖灿、那志良及王壮为等大师,他们很奢侈地倾囊相授。这些老师身上都有很好的人的品质,李霖灿老师看到好作品,会叹息说:“这个美我讲不出来!”然后跟你一起欢喜赞叹;王壮为老师每次看书法:“啊,太美了,我们非喝酒不可了。”美,不是理论,美是要分享的,这些老师教我,人觉得最美的,还是那种想要分享的心情。——《蒋勋:台湾要把暧昧性扩大为丰富性》

拼搏很重要,最后存活也很重要。“戊戌变法”,谭嗣同会对梁启超说:“你一定要走,没有逃走的人,革命就没有人继续;没有留下来的人,就没有人牺牲。”每个人有每个人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大包容,它里面承认:“你逃亡有逃亡的意义,我砍头有砍头的意义。”——《蒋勋:台湾要把暧昧性扩大为丰富性》

【读书笔记】《一百个人的十年》

1、历史是活着的。历史不仅存在于文献或史书中,在博物馆内,在一天天远去而逐渐模糊的岁月里,也存在于我们的观念、话语、行为、习惯和下意识中,不被我们察觉。

2、大人物的经历不管有多悲惨,也不能和小百姓们相比。大人物的冤枉总容易解决,小百姓们如果没有碰对了人,碰巧了机会,也许很难得到命运的晴天。

3、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

4、生活给我的第一个教训是:天真比愚蠢更愚蠢。

5、历史已经全部记住,就看人们自己是否把它忘掉。

6、包青天愈多,说明法制愈不健全。

7、穷乡僻壤斗起人来比大城市野蛮得多。用铁丝拴上几十斤的大粪桶挂人脖子上,一边斗还一边往桶里扔石头,粪汁溅得满身满脸。有的人熬不住就自杀,找不到自杀的家伙,便在吃饭时把筷子插进鼻孔,把头用力往桌上一嗑,筷子穿进脑子。

8、我刚被打成右派时,关在戏校的一间储藏室里。一些小孩扒着窗子,像看猴子一样看我,还往屋里扔石头,啐唾沫,辱骂我。我忍受不了,就想死,但房子是空的,连剖静脉管的小硬片片也找不到。我就想了一个法子,因为房子脏,我就放开一点窗子,让苍蝇飞进来,再打苍蝇,然后一把一把地吞吃死苍蝇,一天最多吃下几百只死苍蝇,苍蝇菌多,我想得霍乱、痢疾,拉肚子拉死。但奇怪的是,吃了这么多死苍蝇,却毫无动静……直到今天,我爱人也不知道我这样自杀过。

9、最近我在报上看到有一位年轻人责问我们这些右派:“你们当时为什么不站出来反抗他们?”我真想对他说:“如果现在把你放在老虎笼子里,你恐怕是第一个尿裤子的吧!”不去谴责专制者,反而去谴责受难者,这真叫人有点担忧。

10、一九六八年,十三大柜子的古书被红卫兵抄走,堆在学校地下室里。这些书都是宝贝,珍本善本自不必说,名贵碑帖不胜枚举。地下室很潮,书多霉烂;而且地下室紧挨着厕所,古文纸软,学生们上厕所就进来撕一叠当手纸用。书全毁了!什么“有辱斯文”?要是有斯文哪来的“文革”?“斯文”是什么?是五千年文明吗?你怎么不想想,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为什么下了“文革”这么一个既野蛮又荒唐的蛋来?

11、一天二十四小时,他们想什么时候用刑,就拉出一个人来,整得鬼哭狼嚎。他们怕外面的人听见声音,就放唱片。有架老式手摇留声机,总是那张唱片,样板戏《红灯记》铁梅唱的那段。只要铁梅一唱,不知谁又受刑了。现在又兴唱样板戏了,我一听耳边就响起那些惨叫。

12、他们叫电工把220V电压改成24V,怕人受不住自杀。灯泡外面全装上防爆罩,屋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可是人要真想死总能想出办法来。有个解放前跑船卖小鱼的,说他是海匪,整他整得很惨。他居然在地上捡到根大铁钉子,用垫床脚的砖头把钉子砸进了自己的脑袋里。

13、清队开始后,一天,老钱突然没回家。等到夜里十二点多,我就犯嘀咕了,跑到外面黑灯瞎火转了几圈,还是不见人影。一点多时,“呯呯”砸门,厂里来帮人进门就抄家。我问:“老钱怎么没回来?”他们说:“暂时不回来了。”从此,我就再没见过他。他那天早上离开家去厂子时,样子太平常了,可就这么平平常常走了,没有生离死别,但一去就算完了,怎么人这么容易就完了呢?

14、我女婿的一个老战友是军宣队队员,他闯进六十三号才问出来,说老钱给四条绳子拴在手腕和脚腕,拉在四个墙角上,吊起来打。那些打手们打完他就去喝酒了,一帮人全喝醉了,把他忘了,等酒醒了回来,发现他四肢全弯着,抽缩在一起,摘下来一看,人已经死了,这就是他们说的“工伤死亡”!

————–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4-6-1
页数:339
定价:39.8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0394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