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陈存仁

【读书记1556】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十三邀”丛书《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中,许知远与姜文聊电影与阅读,姜文说:阅读非常有用,但是有用的不是阅读本身,是它能给你的激发。比如有一个人叫陈存仁,一个写晚清民国回忆的医生。他后来给章太炎当医生,他观察到好多人,包括胡适、杜月笙。当时是章太炎告诉他,你每天写两百字,将来就不害怕写东西了。结果他就坚持下来了,后来写什么都很流畅。虽然他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要写什么,但是他很真实地暴露他的那种态度,也很有意思,比那些装模作样的写作者有价值得多。

姜文所说的陈存仁叫陈保康,字存仁,1908年生于上海世代经商之家。八岁家道中落,父亲病逝。中学毕业后遵父遗言学医。为阅读中西医典,先后拜姚公鹤和章太炎为师。一生行医之余,每天至少写作两小时,有日常记录,也有投稿报刊文章。经年下来,竟洋洋数百万言。

《银元时代生活史》,三十万字,只是陈存仁应《大人》杂志之请而写的专载,每月一篇,写了两年下来的专栏连载,从童年写到一九五〇年。文字干净、朴实、生动,其中行医为诸多名人诊疗的见闻,是一部大时代中的个人史,从一位普通人角度看历史中风云人物,所以更加有趣。闲人读闲书,录几则以为索引:

在1955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之前,早在雍正时期,清政府就积极推广官话。中华民国建立后,“国语”的重要性被纳入到“国家—国民”的话语叙述之中。在1920年代,军阀混战、国家分裂,许多人寄希望于国语的推广能加强地方军阀对整体的认同,实现全国政治上的统一。那个普通话尚不普及的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怎么交流呢?《抗争后中医不废》这篇文中有一段,真实、生动。“大会开幕,先由蔡济平报告筹备经过,后由谢利恒老师主持,接着有六个省代表致辞。可是最大问题,就是方言不统一,南方人不懂江浙人的话,江浙人不懂河南、河北的话。有两个代表,说得声泪俱下,而台下听的人竟然一句也听不懂。忽然间有一位福建代表跳上台来,碰台拍凳地大骂卫生会议的决议案,大家虽然也不懂他的话,但是看他慷慨激昂的神情,大为感动。”

有一种面食叫做“阳春”,即阳春白雪的阳春,来代表“光面”。光面只售铜元三枚,若要面多些,可以加一,即铜元四枚。也有许多名目,不要葱蒜,名为“免青”。要汤多的叫做“宽汤”,要吃不太软的面叫做“硬面”。有的客人叫一碗面,要鱼肉兼有,名为“红两鲜”。客人吩咐定当之后,跑堂就大声叫喊起来,有时一碗面要连续叫出七八个名堂,如“大肉面一碗来哉,要轻面重浇、去皮拣瘦、宽汤、软面、免青”等,一连串名堂叫起来很是动听,而所费不过铜元十二枚而已。这个在《城隍会别具深意》文中,关于上海的面食中面之一种的名堂,竟和贵阳肠旺面的叫法差不多,莫不是抗战后期大量人口涌入西南带来的文化融合?

爱书的人未必有钱,有钱的人未必爱书。得有几个闲钱,每周于也闲书局买几本闲书,于人生闲时闲读,快事一桩。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56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