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阅读

否则,成长是多么孤独

昨晚,妻儿都睡了,在客厅备课时熊猫老师打来微信语音。我们聊了聊她酝酿两天但无法下手的方案的几种可能性,或者说是她中短期的职业发展设想。

今天上午她在微信里提到一个新戏的想法,我们一开始讨论,就有点停不下来。故事概梗和人物性格、动作、表情都渐渐鲜明,甚至具体到某一个布景一个表情应该怎样。最后我说:“打住!现在,你要先去完成你的方案。”

半小时后,她没忍住,发来铃木常吉的《石》,说:“这歌!我刚刚写方案,边听。这不就是那个烧烤摊老板么。”烧烤摊老板,是我们聊的新戏里那个灵魂人物的代号。

晚上,她敲完方案,在微信里对我说:“明天我把新戏的大纲拉出来发给你看。你给我意见就行了,这盘我个人整。

这会是一个好故事。

想起早上在上学路上,女儿在后座听喜马拉雅里的“朵狸讲故事”。“爸爸,朵狸讲的故事真的很好听。”

“我也觉得朵狸讲得好。如果你想被人记住,你首先得要有一个好故事。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一个好故事,二者相遇就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果二者不能相遇……这真是一个让人感伤的故事。

还在读女儿读了十几遍后推荐给我的《山茶文具店》。

我把这本书当作与女儿一起进行阅读写作训练——“讲故事”的教材。将书里女儿可能不认识但不影响理解全文而会跳过的字词,一一作了注释,因为正是这些细节使一句话在让人读到时发生微妙的感受。标注了书中故事里的人物、外貌、环境、心理描写段落,前后呼应之处,以及一些个性化的表达。

这个过程我非常小心,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得当,而不一定是字典解释的刻板准确。以至于我写的注释里有“谨慎”这个词时,仔细去数了这两个字的笔画到底是有几横,又在本子上写了几遍,而平时就是刷刷刷带过。

如果女儿再次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里面的大量批注。

我读完以后,会主动和她聊这本书里的故事,或许会聊好几次,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去讨论如何用文字去讲故事。建立这个讨论和学习的基础是,这是我们都读过的书。共同的阅读,共同的成长,否则,成长是多么孤独。

因此我的阅读进度显得非常缓慢。27日晚上开始读的《山茶文具店》,今天第三天,只读了三分之一,一百页多一点。没关系,不着急。反正不论读了多少本书,总会有下一本在那里等着,不如慢慢读。慢慢来会比较快

小川糸这本书呈现的文笔,接近喜爱写作的高中生水平,或许正是这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阅读程度而成为畅销书的原因罢?!

女儿受其启发,上周五用废纸盒做了两个信箱,用透明胶带粘在我们家和斜对门她闺蜜家门口,两个小女孩就用这种非常传统的方式开始通信。有时写得多一些,有时只是一句话。

“这也是阅读写作课,就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我在微信里对女儿闺蜜她妈妈说。

女儿闺蜜的妈妈是一位非常焦虑的家长。她会很在意自己的女儿考试是拿了双百、98分还是95分,并给女儿的周末排满了各种兴趣班。

与她相比,我们带娃就很佛系。因为在我们看来,80分就可以了,88分那真是不错。女儿喜欢画画,自己在家画了几年,上个月才正式开始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学画画的兴趣班。兴趣班这种东西,不是孩子有了兴趣就会自己提出来去学的么?

在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这两个孩子,会有怎样完全不同的人生呢?

【备课手记】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吴鲁芹在《吴鲁芹散文选》里说:“好的文章要靠文字的纯正,而如今纯正的文字,却要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写宣传稿式的一味夸张,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把原先有意义的东西,贬到不值一文。”

纯正文字难得,好文章更难得,因为这“不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

董桥在《英华浮沉录》里记有这么一段——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曾说,他教了三十多年书,结论是作文这一课目最难教,因为“文不可以‘教’而定。”他的理由是写作远不只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气之所形”,“是皮相之下许多深沉主观因素的综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养成过程。”所谓主观因素,他认为“包括独立的人格,善感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眼以及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有一位学者对陆先生说:“把我关于写作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不消半点钟即可讲完。”

陆谷孙所说“气之所形”,我认为应该就是毛尖在随笔集《乱来》里说到的写作的才华。她认为“写作这件事真的要靠才华,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书读得多只能保证你写的东西基本顺畅,不易犯错而已。真正要写好写出彩,还得靠才华。”

才华是什么、从何而来?或许就是阎连科在散文《我与父辈》中说的“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

所以早就知道自己平庸平凡又乖戾的我,在新学期要上的阅读写作课中,课程要求之林林,教学目标之种种,其实根子上也就只是一个目标——让上了这门课的人能用文字尽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根椐平均值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雅典娜的守护者的
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文本阅读目标(口头表达)

1、确定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解释关键细节如何支撑文章观点;

2、根据文本中的具体信息,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过程、思想或概念,包括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

3、描述一篇文章或部分文本中的事件、思想、概念或信息的整体结构(例如,时间顺序、比较、原因/结果、问题/解决方案);

4、解释作者如何使用理由和证据来支持文章中的特定观点,并确定哪些理由支持哪些观点。

文学阅读目标(阅读理解)

1、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在结构、写作手法上的复杂性和读者理解的多种可能性;

2、能够根据文本中的细节内容明确解释文章中所述内容,并推断出结论;

3、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叙述的观点,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

写作目标

1、清晰和连贯的模仿写作(包括多段文本);

2、清晰介绍一个主题、一篇文章或陈述一个观点,建立一个组织结构,相关的想法被分组来支持写作的目的,并提供一个结论性陈述。

可惜了这份闲雅

昨天,太座和女儿从花园里摘回来数枝腊梅。我用二〇一九年冬天从腾冲乡场上淘来的乡下装盐的小陶罐插起来,太座床头一罐,我床头一罐,女儿不要,她那一罐就放在了客厅。

夜晚,妻儿均已安睡,在书架前选下学期中小学阅读写作课和中文课与课程配套的书,窗外雪簌簌。
放寒假这一周里,都在考虑下学期的课要上什么,怎么上。

中学的中文课,班级里学生年龄和年级跨度大,我已自编了三年的教材,但半中间接一个下学期的课,前后不搭。昨晚最终决定,下学期讲“唐宋八大家”,以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为主,辅以自选每节课一首季节时令古诗词和《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中一句。

小学的阅读写作课,暂定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珍·克雷赫德·乔治的《山居岁月》、艾非的《女水手日记》和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四本。

枕边书读《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梦了一夜沁了腊梅香的“唐宋八大家”,不过是为备课而读,可惜了这份闲雅。

昨晚睡前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女儿坐在客厅新买的,第二面插满书的三米六书架前夜读的照片。今早起床觉着矫情又炫耀,与昨夜的美梦相比实在是恶俗,删了。

今天腊月廿九,除夕。独坐书房备课,窗外融雪一块一块从枝头掉落。第一次除夕下这么大的雪,第一次除夕忙着备课。春节假期这七天,有太座照顾二娃,我得在一周里将下学期的课准备停当。

春夏秋冬又一年

上周,按照女儿开的书单,买了六种九本书。本周二收到的书,到今天她已读完七本,其中有两本还读了两遍。今天又根据她的要求,买了一套五本。经过这十年的熏陶和培养,女儿的阅读,似已进入一个读得快,买得多,越读越买的循环。我要求女儿专门用一个本子做阅读记录,每读完一本书,都简单做一个书名、何时读完、是当年读完的第几本书、总第几本书的记录。目前看来,我认为对女儿的教育是成功的——她远远超过了十岁时的我和她妈妈。

本周正式开启寒假全职带娃模式。熊猫老师发来新戏的剧本,说估计还是要重写。我回复说,全职带娃,精疲力竭。这个假期是改不动剧本了,书也读得很慢,九天了,一本书都没读完。也好,不着急,也急不来,闲书闲时看,一天几页。

这几晚等大娃二娃都睡了,把个人总结PPT做了,明天周六要回校做期末总结。我用了松尾芭蕉的“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作结语。

从客厅书架撤换下来的一二百本书,一直堆在墙根。不是不想搬去楼下书房,而是书房的书架也满了,地上也堆了几十本无架可上。晚上太座用钢卷尺,量了客厅从来没有电视的电视墙尺寸,说明天下单,再买一组三米六的书架。很快,客厅四面墙就两面都是书了,全家过年都开心。

最便宜又最昂贵的

准备在客厅再增加一个书架。“如果把看过的书搬到楼下的书房,它们就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觉得书还是要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让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好。”晚饭后,和太座、女儿商量,新买书架可以摆放在哪里。

每天晚上,熄灯时间到了,在床上看书的女儿都会说:“再看一分钟!”五分钟后,在客厅看书的我提醒时间到了,她又说:“再看最后一分钟,爸爸,真的最后一分钟。”又五分钟后我再次提醒,她才恋恋不舍合上书。今天也是这样。

今天新到了六本(套)书,女儿从中午开始读,到睡觉时,读完了一本半。阅读真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班和培训班——这是上个周末我和太座一致的感慨。

在期末的自我总结PPT里,女儿说最想学的是画画。我和太座很高兴,因为上兴趣班唯一的理由是兴趣。没兴趣的兴趣班对家长、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互相折磨。于是上周末,基本上没上过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女儿,去试了附近两家艺术学校的课,都喜欢,本周就要决定选哪一家,然后交费。因为是初级班,又在郊区,费用相比市区都比较低,但看着一次课一百多的收费,我忍不住感慨,平时节节省省买个一两百块钱的书都要想了又想。书买来、读了,书还在,全家都可以看;这兴趣班的钱一交,课一上,时间一过去,就什么都过去了,学没学到,学到多少,全是一次性的未知。还是读书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班和培训班。昂贵是兴趣会转移或消失,但阅读的兴趣一旦养成,受益终身。

“在家里沿客厅一面墙装上书架,在架上放自己想读和要读的书、建议孩子读的书和孩子要读的书三类共一千本。一千本书就是一千种可能性。每天哪怕只抽10分钟全家一起阅读,慢慢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可能培养起来了。”上周期末家长会上,有家长对孩子不阅读颇为苦恼,问我怎么办时,我给出了这个建议。去年家长们也是这么问的,我也是给家长这么说的。前年也是。看来,两三年了,书架和书还是没有出现在他们家的客厅里。

哈迷女儿的新年礼物

昨夜的枕边书,女儿从书架上抽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读了半小时,对我说读得半懂不懂的。插回书架,抽出周勋初的《唐诗纵横谈》,一翻就翻到了哥舒翰,正好我们讲过《哥舒歌》,就这么就读了。

今天晚饭后,女儿从菜鸟驿站取回来自己的新年礼物——大前天晚上撸串时买的十六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旧书,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第八本《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和像砖头一样厚的《哈利波特百科全书》两本新书。哈迷女儿到晚上睡觉前,三百六十三页二十二万字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就已读到三百二十四页,三个小时差不多读了近二十万字。这个速度,对我来说也是飞快了。

临睡前,我想把两本新书拿来翻翻,女儿再三叮嘱我要轻轻翻,不可以把书弄出折痕来。

撸串、买书和请假

来新夏“古今人物谭丛书”之《评功过》,二〇二二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普及读本水平,浅显易懂,适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

从一本书延展阅读出去,而家里又没有那本书,要想忍住不买,好难。昨晚陪女儿宵夜撸串,说起寒假阅读安排,她说希望家里再多一些适合她读的书。马上摸出手机,和她一起在“多抓鱼”选了十六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旧书,包邮一百〇九元,平均每本七元不到。

学堂为鼓励学生阅读,明天(周一)上午安排了图书馆课程,让家长直接把孩子送到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并让孩子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和一百元钱,办理借书证。和女儿商量后决定明早她和我去学堂,不去图书馆。

首要原因是去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时间成本太高。和女儿算了一笔账:从家开车每周往返一次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里程超过四十公里,耗时一个小时,每次能借书三本。停车费、油耗和路上的时间成本,我们完全可以每周买三本书。如果有阅读扩展的需要,偶尔可以就近去开车五分钟就能抵达的区图书馆或进城去也闲书局。

然后,女儿年阅读量超过一百本,已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脉络。家里的书有近三千本,其中近一千本是为女儿准备或她自己挑选的青少年读物,这已是一座家庭图书馆的规模。

学堂这个活动的设计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来说,流于形式。我每天上午第一节都有课,马上是期末考试,送女儿就会错过上课,给女儿请了明早的假。

女儿的阅读量和道高一丈的太座

圣诞夜的晚饭前,女儿突然想要统计一下自己读过多少本书。

我说:“你总共读过的书,估计也就一百多本而已。”

“我估计在两百左右。”她说。

具体是多少,女儿扒在客厅书架上,一本一本数。晚上她告诉我,读了六百多本。也就是客厅书架上的近千本书,她已经读完了一半多;家里的书,她已经读了五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女儿从学前班到现在五年级,六年不到的时间,平均下来每年的阅读量超过一百本。

她读过的这六百多本书,有《科学的旅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星空》、《昆虫记》、《林中漫步》、《原野漫步》的科普类;“哈利波特”全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妖怪客栈”和《流浪地球》、《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的奇幻、科幻、悬疑类;“小李飞刀”全系列的武侠类;《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历史小说类;《汤姆叔叔的小屋》、《绿山墙的安妮》、《格列佛游记》、《鲁宾孙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外国文学;《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亲爱的汉修先生》、《数星星》等大量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系列作品;包括中国民间故事连环画、“半小时漫画”系列、蔡志忠漫画系列、《深夜食堂》系列、《镖人》系列、《子不语》系列和“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系列等大量的漫画书,以及不多的几本诗集旅行指南和在我看来非常无趣,但她常常翻看的《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

最近她似乎迷上了日本文学。读了《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御伽草子》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和《嫌疑人X的献身》读了多次。北野武的《菊次郎与佐纪》和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似乎只是她在石黑一雄和川端康成之间,难以抉择的短暂空窗期填充剂。现在,每晚的枕边书是川端康成系列,刚读完《千只鹤》,正在读《雪国》。

姑妈买了一双新鞋给她做新年礼物。“爸爸,你就再给我买些书当新年礼物吧。”我能说什么?当然只能看看孩子她妈,笑着说——好呀!

“可是她的数学不怎么好。”奶奶不无担忧。

我说:“世界是理性的,但认知世界是感性的。”

晚上,太座对女儿不知不觉间累积的这个阅读量颇有点点感慨。我大概总结了一下,认为我们无非就是做了:

1、在生活起居的空间里,我们尽可能多的出现了书,这是一种环境的营造;

2、要孩子读书,我们自己首先就在读书,这是行动的模范;

3、每天固定的家庭共读时间,是习惯的养成;

4、书,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家里都要有尽可能多的书,这样孩子才可能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

“可是,你床头的书已经堆成山了。”太座成功识破了我最后的弦外之音。

我赶忙狡辩:“那是我二〇二二年要读完的书嘛。”

“好嘛。你的书,等你把床头的书读完才准再买。”

“上课需要的书除外哈!那是说要就要的哦。”我试图作最后的挣扎。

“你可以试试我会不会改支付宝密码。”果然,还是太座道高一丈。

这事不能让太座知道

今早上班路上,和太座聊天,探讨这二十年来我的成长和变化,她认为是阅读和写作,拯救了我这个蠢货没有继续恶化成一个更蠢的蠢货。很多时候,太座独到的见解和洞察力都让我深感敬佩。是的,就是敬佩,尤其是在她表现得不那么有一点抠门的时候。

昨天去医院检查脊柱,医生只是说韧带受损,注意休息。今早,太座就给我发来了棘间韧带损伤的病理病因、检查诊断、饮食保健和日常护理的资料。好吧,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脊柱痛是棘间韧带损伤。

昨晚挺着腰背看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同名科幻小说的电影《沙丘》(Dune),豆瓣五星我打了四星,豆瓣综合评分7.5。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小说中,《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前三部长篇构成的“伟大沙丘三部曲”,我肯定有啊。今天星期五,中小学我都没课。从车后箱的后备书箱找出《沙丘》(这事不能让太座知道)开始读。书影俱佳。

放学,到家,在停车场,太座说有一个快递,她去取,我停车。一会儿见她抱着一个纸箱和一个包裹上来,我觉得有点不妙。“取了我的快递,听你昨天讲想吃葵花籽,正准备给你买点,老板说还有一个包裹,一看是一箱你的书,葵花籽就不买了。才买了一千多的书,又买一箱,看都看不完。又是哪样书嘛?有点过分哈。”太座开始发飙。

“啊呀,这不是五折封顶嘛,加上券,五折都不到,就买了咯嘛。是好书。一套十本繁体竖排的《太平广记》。”我连忙解释,但还是心虚。

“《太平广记》你不是才买了几本闷?咋个又买嘞?”

“啊三本旧书,没头没尾的,看不过瘾,就买全套了。你不晓得,这套书好好看哦~”。

“哼!你不要逼我改你支付宝和银行卡的密码不告诉你哈。”

“不必不必,大可不必。我保证,今年不再买书了。”

“观察观察再说嘛。”太座甩了我一个白眼。

现在是晚上九点五十五分,老婆、女儿和儿子都睡了,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翻看这套《太平广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好好看,好安逸哦!

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一位六年级学生用他妈妈的微信发来消息,问:“毛豆老师,我看到一句话,阅读是一种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我回:“《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热爱读书的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一本随笔集。”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这本书的书名,就来自书里的这句话。”

我没有告诉他,其实我不喜欢毛姆,因为读不读是个是非问题,读什么不读什么是一个兴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