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416】殷璠《河岳英灵集》

在唐后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唐诗选本,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唐诗三百首》。但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人认为的最好的唐代诗人及其最优秀的作品,它其实更多反映了清代人的诗歌观念,而不是唐人的。同样,明人选本多反映了明代人的诗歌观念,宋人选本多反映了宋代人的诗歌观念,今人的选本则反映了现代人的诗歌审美。要想了解在唐代人看来,哪些诗人才是最杰出的,哪些作品才是最优秀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唐人编选的唐诗选集。在今天还能够见到的十六种唐代人编选的唐诗选本中,如果只选一种来读,那首选的就是殷璠的《河岳英灵集》。

备课新学期中文课,翻完殷璠《河岳英灵集》,不愧是“所有唐诗选本中价值最高的”,又得诗十八首,准备增补进自编教材《唐人五十家》2.0中。但面临一个小问题:增补这十八首,就增加了刘昚虚、王季友、李颀、李嶷四位唐朝诗人,是换掉教材中四人继续延续“五十家”这个数字,还是直接改为《尺宅唐诗选集》?如果保持“五十家”不变,那又换掉哪四家?实在是难以取舍。以诗为例: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仓。(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放出湖中鸟。(王季友《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百岁老翁不种田,唯知曝背乐残年。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李颀《野老曝背》)

十八羽林郎,戎衣侍汉王。臂鹰金殿侧、挟弹玉舆旁。驰道春风起,陪游出建章。(李嶷《少年行三首其一》)

读到这样的诗句,一时忍不住感叹。此中有真意,但说不得,译不出。一说一译就会失掉许多美好和意境,当下识得即会心一笑,识不得就只能再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了。

关于殷璠,文献记载不多,只知道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天宝年间进士,曾出仕,后辞官归隐。《河岳英灵集》是殷璠辞官归隐后编选的盛唐诗集,共选录自常建至阎防、从玄宗开元二年(714)至天宝十二年(753)盛唐二十四位诗人的二百三十四首诗。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说“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河岳”者,江河山岳也;“英灵”者,英俊灵秀也。他认为,自己所选的二十四人,都是天地间尤为杰出的诗人;所选的二百三十四首诗,是天地间尤为优秀的诗歌。所以自己这部唐诗选集就名为《河岳英灵集》。

殷璠《河岳英灵集》,岳麓书社2023年12月1版1印,由也闲书局代为订购。总阅读量第1416本

寒假还剩三天。这个假期备课阅读已近150余万字,然而必读的书还有一大堆;初中的中文教材《唐人五十家》2.0版还没有完成,中国史教材还没有选定;出国留学预备班中国文化常识课的自编教材还没有开始。我的假期,真真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读书记1415】周勋初《唐诗纵横谈》

《唐诗纵横谈》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唐诗文献综述》,分为文集、史传、小说、谱牒、碑志、壁记、登科记、书目、诗话、艺术、地志、政典、释道书共13类,不但论述了每类文献的性质、产生背景、流传情况,而且介绍了此类文献重要典籍的内容和使用价值。下编“唐诗发展历程”,收七篇“在文献学基础上的综合研究”文章,均为不迷信正史上所谓的“盖棺定论”,而是通过对史传、墓志等各种文献的综合运用,力图还原历史人物在历史境遇中的面目。《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和《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两篇,我将增补进自编教材“唐人五十家”2.0版中。感谢前人的严谨和努力,让后人得以踩在肩上一窥唐诗气象——周勋初(1929—),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顾问,《全唐五代诗》第一主编。也许是偏见,也许是事实,还是1949年以前出生,有旧学底子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情要更深厚些。

“古今学者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对于历史上那些同时有交往的著名文人,总希望他们的友谊像水晶一样纯洁,而且自始至终没有瑕隙。但处在复杂的社会里,政治上的纷争,常使那些出身、思想、性格各不相同的文人走上不同的道路,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这是历史上常见的现象。韩愈、刘禹锡的这种凶终隙末的微妙关系就是明证,尽管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大都闪烁其词。”而谈到韩愈和柳宗元、刘禹锡的交谊,除了这篇《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同刘禹锡的交谊始末》,就是要读的下一本书了——金性尧《夜阑话韩柳》。

周勋初《唐诗纵横谈》,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2016年2月1版1印,18万字。淘于也闲书局的五折水渍旧书。总阅读量第1415本。这个假期备课阅读已近140余万字。

【读书记1414】《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

剑桥中国史》到了。提了一个购物袋去菜鸟驿站取,结果提不动,只好打电话让太座大人拉着小拖车去接我和书回家。拆封时,太座说这么一套近千万字的书,足以让我开心这个春节假期剩余的几天直到下周返校了。我说不,可以开心一整年。

借着难得的冬天的晴天,一家人在花园里喝茶晒太阳看书。先从《剑桥中国隋唐史》开读。只是读了中译本前言就觉得耳目一新。像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一样,翻了中间两页给花卷试读。读下来她觉得能读懂一半,并且能与我就书中内容展开讨论。但这本书有730页68.5万字,并且难度不低,如何取舍是个大问题。于是先翻了一本花卷在笃也书屋买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放轻松换衣换脑筋。这个半小时系列漫画虽是漫画,但集常识(基础知识)和趣味一体,是很好的普及读物。翻时,花卷也与我就今天的风向与天气做了一点探讨。末了,她希望能把这套书凑齐。我赞同。提议费用由太座的年终奖赞助。太座表示只接受买二手书。“没问题。”我和花卷说。

于是花卷在扉页的“已出版”清单中,勾出家里已有的和想买的,新一轮采购计划就此展开了。

这本书虽然是漫画,但当中的解读角度还算新颖,于我也有新知,所以也算是“读”过,列出。总阅读量第1414本

【读书记1413】郦波《唐诗简史》

“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便是唤醒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但是今天的教育却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要承认,年轻一代的母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下降。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这将会影响每一个个体乃至一个族群的素质,这也是目前很多文化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中国文化来讲,能训练母语感觉、提升感知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过于唐诗宋词……在中国的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的传播应该是最广泛的,而其中唐诗尤甚。这不仅缘于唐诗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唐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胸怀,万千气象……所谓经典,就是融进血脉里、骨子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在漫长人生中不停为我们提供的滋养……人生就是在路上。只要我们内心有坚定的信仰,又能在红尘的喧嚣中随时清空自我,去快乐地感受自我和人生,这就说明我们悟到了诗词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那颗心。”

翻完唐诗入门普及读物——郦波《唐诗简史》。52位唐代诗人的一人一诗,联成一部诗史和唐史。如果在三年前读到这本书,我编“唐人五十家”的中文教材就会省力很多。不过现在读到也不晚,对《唐人五十家》从1.0到即将开学使用的2.0的版本升级也有极大帮助。

当初自己来编中文教材就像现在来自选中国史教材一样,既是胆大妄为,也是迫不得已。因为现行国家教育部审定的教材确实存在一些诸如文章选取范围不能在有限课时内囊括更广泛的人与文,对人与文的解读大多为基于应对考试便于考核的“标准答案”(我认为这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时人错把底线当做了准绳),以及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等。但并不代表我自己的选编就更好。绝对不是!我还不至于狂妄到这样的地步。因为国家教育部审定的教材几十年来也有极大可取之处,培养了难以计数的各方面人才,推动了国家和文化的发展,并且编写教材之人和选入教材文章的作者都是历经了时间考验的一时之翘楚,因此我编教材的初衷和目的在于——这不是一个比较级,不是要去和谁比较,要盖过谁(读过几本书,什么文化基础,自己心里是有数的),而是一个选项——有高山的雄峻,也有草原的广袤,大树挺拔,小草也坚韧。人人生而不同,就如同自然生物,有狮虎,有蚍蜉,教育在我理解就是要学习怎样去快乐地感受自我和人生,就算不能互相成就,也要各自自在

郦波《唐诗简史》,学林出版社2018年2月1版,2018年4月3印,26万字。总阅读量第1413本。这个假期备课阅读已120余万字。

2月26日开学,教职人员要提前一周返校准备。我的寒假就只剩下五天了。

【读书记141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在美国学子之前讲解中国史,深觉得不能照教科书朗诵,尤其每次复习与考试之后,不免扪心自问:他们或她们须要理解井田制到何种程度?与他们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难道他们或她们必须知道Han Fei Tzu(韩非子)同受业者有Li Ssu(李斯)其人,他曾鼓励Shih-huang-ti(秦始皇)焚书,后又为宦官Chao Kao(赵高)所构杀?Empress Wu(女皇武则天)的一生事迹仅是‘秽乱春宫’?对我的学生讲,除了用她与沙俄的Catherine the Great(凯瑟琳二世)比较,或与清朝的Empress Dowager(慈禧太后)比较,这段知识尚有何实用之处?当然我无从将数千年的历史内凡一人一时一事提出与今日之西方处处衔接,讲到午前之用场与黄昏之用处,提供建筑师与会计师应参考的地方,这样以来更感到综合的重要……所以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读历史目的不外求博学、追八卦和想弄明白为什么现在是这个样子三种。前两种是当前很多历史畅销书的基调。我在中国学子面前讲中国史,自不希望大家沉沦于前两种低级趣味中,因此也深觉不能照教科书朗诵,所以上学期即便是有教育部审定之标准教材,也需要大量备课,并以力求引出学生“真的是这样吗”的提问而为终极之教学目标。因为当学生开始怀疑历史,就是历史学习的开始。所以当读到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句时,深以为然。

今天翻完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3万余字,350页,标记、笔记、批注百余处。总阅读量第1412本。这个假期备课阅读已近100万字。在《剑桥中国史》到来、翻完前,目前就只有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最适合作为新学期初中的中国史教材了。如果最终选定这本,还要二刷甚至三刷才行。

【上课记·卅】对标女儿选中国史教材

每个学期,七年来,每个学期我上什么课或者上不上课,都在调整,甚至是学期内都有多次调整,这一度让我不再想上任何年级的任何课。因为调整太过频繁和随意,我来不及准备课程疲于应对,还要面临一拍脑袋突然而来的对任课者的教学考核,学生的学习就像敲叮叮糖东一点西一点不知所云没有成果。以刚过去的这个学期为例,开学时我上七、八年级的地理、历史(中国史),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和游学课;开学一个月后增加了中文课,并采用了我的自编教材;一月后,又增加了九年级世界史。于是这次在寒假开始前再次要求学部负责人,务必提前告诉我下学期要不要上课,上什么课。还好,这次终于得以有一点提前准备的时间。

下个学期我不上地理课,这个假期,除了调整、完善新学期文史地自编教材“唐人五十家”内容和备课,却还要为新学期的中国历史两个班选定教材。学部负责人说,从六到九共四个年级的历史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门,每门只开两个班,我上中国史。这就意味着,用哪一个年级的教材都不足以应对这个课程,学堂又没有提供教材,自编教材亦绝无可能,唯一的路就是寻找历史类的书籍来作为教材。

历史1班的教材很快就基本确定下来,考虑到低年级和学生母语程度较低,拟选林汉达《上下五千年》。这套书75万字,用262个故事串起中国历史从神话时代到晚清的中国史,我和花卷都读过,有趣味性,又能加强学生的识字和阅读。

历史2班的教材就比较麻烦了。我只能对标花卷的七年级程度来选教材。最早觉得《易中天中华史》比较合适,可惜已成为“禁书”;想用钱穆的《国史大纲》,但考虑到这个班最低程度才六年级,就作罢;改选陈寅恪、张荫麟等人的《西南联大国史课》,读下来估计学堂只有九年级以上且基础不错的学生能用;又另选吕思勉《中国历史常识》,因里面有大量史书典籍文言引用,对学堂中学生来说还是略显艰深,“现代四大史家”中试了其三均不适合;再选了柏杨《中国史史纲》,文字轻松且有中外交叉呈现,但输在略显戏谑;最后爬在书架上挑了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采用我个人认为很好的中国与欧美史比较研究的方式,今天读到“安史之乱”。早上还把这书给花卷读了两页做测试,她说基本上读得懂。但也还是有个难题,这书对史料的压缩度太高,如果采用为历史2班教材,需要我补充大量内容,这还是在采用一个框架自编教材。因此,就想再读一读《剑桥中国史》看看是否合适,但我没有这套十六卷七百余万字的大书。在当当网上查了价格,折后约1200元。我个人是买不起了。想到是为了开课所用,可以试试申请课程经费,于是将这个选教材的过程在微信告诉了学部负责人,获准购买。下午查到这套书已从成都发货。明天年三十,或许大年初一或初二能到?

【读书记】二刷东野治之《遣唐使》

日本于公元600年(推古天皇八年、隋开皇二十年)首次派出遣隋使,至838年最后一次派出遣唐使,之间经历两百多年。隋朝于581年建立,隋恭帝杨侑于618年禅让天下给唐朝皇帝,遣隋使只派遣了四次(一说六次),作为遣唐使的先驱,其重要性不可忽略。

遣唐使时代日本摄取的唐朝文化极其系统,侧面反映了这就是日本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唐朝文化对日本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原因在于日本接纳文化的时期与国家及自身文化形成时期吻合。甚至可以说,没有唐朝文化的接触,就没有古代日本的形成。日本接纳这个新文化所需的时间短暂到令人吃惊。七世纪中叶后,倭国即使派出了遣唐使,但文化尚受中国南北朝文化的强烈影响,可仅仅不到五十年,日本就完成了向唐朝文化的高度靠拢,几乎可以与江户开幕明治文明开化期间发生的变化相匹敌,速度也几近相同。然而,遣唐使时代的变化发生于一千多年前,可以说远比明治时代的西欧化更为急遽。

二刷东野治之《遣唐使》,目的在于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来看隋唐这段历史。

【读书记1411】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

这是一本古典诗词爱好者研习格律的入门书。

作者王力(1900―1986)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世纪,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影响深远。

明知道这样的起点不是我能够得到的,但为什么还是要读这本书?并且其实已经是二刷(一刷是三年前编教材“唐人五十家”时)?借作者这句话来回答自己就是——我们在学习诗词的时候,如果能够知道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知识,那就更能欣赏其中的艺术的美,更能体会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

人不能轻易就自我放弃,凡事总是要向自己向往的方向努力一把,所以即便还是没读懂,但开卷有益,在我的理解范围内还是有所收获:

一首诗应在何处写情、何处写景,完全是诗人的自由,但是诗人最重视声音和色彩,所以写景是诗人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写景就是使诗歌形象化,这可以说是诗的基本知识。

所谓格律,就是规则,诗人根据这个写诗。诗有古风(古体诗)和律诗(今体诗)两大类,以及五言、七言两种。除五言、七言外的三言、四言、六言不等的杂言诗都归在古风里,因为古风的字数没有规定,可长可短。古风的诗规则很简单,只要押韵就行。律诗的规则比较复杂,除了押韵,还有平仄的格式。

唐诗一定要押韵。什么叫押韵呢?就是韵母相同的字,在不同句子的同样位置出现。因为押韵一般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

平仄指的是平、上、去、入的古音四声中,平声仍叫平声,其余三声叫仄声。仄的意思就是不平。古人作诗,就靠平仄的交替形成一种音乐上的美,也叫抑扬的美。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将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1版1印。总阅读量1411本。如果9月新学年我还是要上中文课,还是要自编教材,那五代至宋的词也得讲一个学期,还得三刷这本书。

【读书记】重读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

上一次读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中华书局2013年4月1版1印,15万字)是在2015年,当时没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好玩,所以读了就算了。这次重读用了昨天下午、晚上和今天早上共一天的时间,目的明确,是为了备课,并整理出以下自编教材材料。这个假期备课阅读已45万字

隋唐服色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规定官员服色为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自此以后唐代官员常服的服色基本都按品级以紫、绯、绿、青为准。这里的品级指的是散官品级,隋唐时官员常服均以散官的品级为准。因此白居易虽然身为从五品下的江州司马(职事官),但并不能穿绯衫,而是依散官将仕郎的从九品下的官品穿青衫,所以才说“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隋炀帝定服制,庶人服白,屠商服皂。所以百姓应举叫“白衣举人”,剥夺官职又允许继续效劳的叫“白衣从事”或“白衣从征”。隋及唐初,一般官员还可以着黄袍衫。当时令式规定,百官上朝时都可以服黄。到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6),洛阳县尉因穿黄服夜行为人殴打,所以特下诏令“朝参行列,一切不得着黄。”自此以后,官吏中穿黄衫的只有三种人:一种是流外官以及无品的参选者,所以又“黄衣选人”的说法;第二种是宫内的低品宦官,即所谓“黄衣使者白衫儿”(白居易《卖炭翁》);第三种是里正等各种胥吏。唐文宗太和六年(832)王涯的条奏中引《礼部式》,说奴及部曲通服黄、白、皂,客女通服青、碧,所以称婢女为“青衣”。

刺青

刺青又叫点青,至今也是被认为是一种不良行为,但它确又是隋唐特别是唐末五代很流行的妆饰。据《酉阳杂俎》、《清异录》等书记载,唐末京城长安的恶少们都剃秃头,在身上刺字。例如有个叫张干的,在左胳膊上刺“生不怕京兆尹”,右胳膊刺“死不怕阎罗王”。除字外,还有人在身上刺山、亭院、池树、草木、鸟兽等图案。荆州有个人,从脖子以下刺了白居易的诗三十余首,还配有画,时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

茶与酒

隋及唐初,北方饮茶的人还不多,但到唐玄宗开元以后,,由于僧人坐禅的需要,饮茶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在饮茶普及的基础上,唐德宗时(780—805)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即陆羽的《茶经》。根据《茶经》记载,当时人工栽培的茶树已经遍及今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这一时期的饮茶方法主要是“痷茶”和“煎茶”。“痷茶”是将茶末放在瓶缶中用开水冲灌后饮用;“煎茶”是将茶末投入沸水中,并加入适量食盐调味然后分而饮之。

晚唐五代,“煎茶”流行的同时出现了“点茶”。点茶是将茶末在茶盏中调膏,然后注入沸水。注入沸水的技术要求主要是“注”的速度和落点。

真正嗜茶并作为一种澄心静虑、畅心怡情的艺术来欣赏的,还是僧人和文人。元稹在《茶》一诗中说茶“慕诗客,爱僧家”。除元稹外,为我们留下与饮茶有关诗歌的还有不少,如刘禹锡、李白、柳宗元、钱起、韦应物、白居易、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唐懿宗也喜好喝茶。在他赐给同昌公主的各种酒食中,就有号为“绿花”、“紫英”的名茶。《云仙杂记》记志崇和尚将茶分为三等,最好的“紫茸香”用于供佛,次等的“惊雷荚”用于待客,自己则喝最差的“萱草带”。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倒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时的酒,除了传统的黄酒和果酒(如葡萄酒),还从波斯引进了一些外国酒。这时的黄酒有清浊之分,大多带有酒糟,临饮时要压榨或过滤,所以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有的黄酒颜色发红,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将进酒》),形容的就是当时好酒的颜色。

【读书记】李唐:世界性的混血帝国

3月新学期的文史地跨学科中文课要进入璀璨的隋唐,对应的自编教材内容是“唐人五十家”,即五十位唐朝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因此这新学期可称之为唐诗の学期。上一次讲这部分内容是2020年秋季学期,三年过去了,现在需要对这部分内容做一些调整和补充,这就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昨天和今天,在带娃间隙重读了两遍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上一次读是在8年前的2016年,重读主要是为了梳理清楚混血李唐王朝的家族血脉传承;二刷了谷川道雄《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上一次读正好是一年前。读日本人写的隋唐史是因为“中国史不是孤立的汉族历史,周边民族的发展也是其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的内部发展必然波及周边民族的世界,而后者的民族发展也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历史性的影响。”两天的总阅读量约三十万字。

杨隋和李唐王朝,都是世界性的帝国,都是多民族的混血王朝。隋唐之前西魏的执政者,也是北周开创者的宇文泰,和隋朝的开创者杨坚、唐王朝开创者李渊,都属于关陇军事集团。鲜卑人宇文泰不但将“集团班子成员”的籍贯改为关中,还赐给他们鲜卑姓氏,比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所以杨忠的鲜卑名叫普六茹忠;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所以李虎的鲜卑名就是大野虎。这名字听起来确实够野。

宇文和杨、李这三个家族都有血缘关系,而且都与一个胡人有关。这个胡人叫独孤信。

独孤信,有说他是匈奴人,也有说他是鲜卑人的,还有说他是突厥人。不管他的民族归属为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家族与北魏同时兴起,先祖叫伏留屯,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酋长。

独孤信可算是历史上最会嫁女儿的老爸。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七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三个王朝都是他家的女婿,如此岳父大人可谓空前绝后。

由此,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亲姨妈,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是李渊的表弟。此外李渊的窦皇后,他儿子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长孙皇后祖上姓拓跋,因为担任宗室之长而改姓长孙,窦皇后的舅舅则是赫赫有名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慕容、拓跋和宇文,都是鲜卑族大姓。可以说,隋唐两代皇族早就是世代混血了。

隋唐既不是作为少数民族渗透到华夏,也不是作为征服者入住中原。它们的统治者是混血儿,且又以华夏正宗自居。大唐天子更是兼具双重身份,对内是皇帝,对外是天可汗,对周边民族的态度既开放有包容。这样的王朝对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重大,一种新的民族政策在贞观年间诞生,这也是一个世界性帝国诞生的基础——对各族人的任命、赏罚、安置和抚恤各方面,与大唐子民一视同仁。这是一个王朝和国家自信的表现。

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力挺李世民的尉迟敬德,是于阗国的王族之后。把大唐搅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据说本姓康,是康国人,后改随养父姓安,因此又算是安国人。据说这两国的国王本是同族,都是粟特人,而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人。另外还有考上进士并留在大唐做官的外籍人士如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致远和阿拉伯(大食)人李彦升。

一个王朝和国家,越是政权不稳统治动摇,就越是对内拼命钳制,对外顽固排斥。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政权稳如泰山,自己的文化浩如烟海,那就会打开所有的门窗,对外来文化一视同仁的照单全收。以开放的姿态和兼容的心态面对现实,这就是唐创造出世界性文明,与拜占庭、阿拉伯并为三大帝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