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二】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

一早到校,完成了九年级语文考试的线上和线下阅卷。阅读理解题的材料,梦想上少体校但连两块钱公交车费也拿不出来的中学生大河,在母亲的贫困和在工地做农民工的父亲的艰辛面前,没有奋起去试图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而是“体贴”“懂事”的“不愿加重家庭经济负担”选择向现实和苦难低头,接受现实,躺进似乎本就属于自己的生活泥潭,不但放弃了梦想,甚至放弃了抵抗和挣扎。

出这题的人,是真的坏,而且是坏到了骨子里。如果家长和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对这种教育是保持了一贯的盲从,那才九年级的学生,人生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认命了,这样的螺丝钉、拧螺丝和砖头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不同?我不要每天和我在一间教室里学习的人们接受被别人安排的命运,不要在生活的泥潭里翻滚而被某些人美化为成功前的必须。我要告诉他们:苦难不值得美化,更不值得被歌颂。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就是苦难。我们需要学习和分辨自己经历的苦难,哪些是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哪些是经过了虚伪美化但大可不必的,而哪些是被别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因为那些将苦难加在我们身上并将之美化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是在美化,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在使承受苦难的人得到“升华”。

昨晚读书,读到一些关于黄巢的,在我而言是新的角度的解读。早上第三节语文课前,将这些解读补充进了“唐人五十家”黄巢番外篇。虽然这个番外篇要到至少三个月后才会讲到。

下午游学课,分享了“日日是好日”的23页PPT。课后收到学生X君发来题为“来自游学分享后被感动的一位迷失者的一些礼物”的邮件,附件里有三张照片——

致豆总:

在您和熊猫老师分享时,我的脑子里都是这首歌——Daniel Caesar的《Streetcar》。你们的分享配着脑海里的歌词,“Let me know,Do I still have time to grow?”突然就觉得很想哭,这段时间想不通的一些问题也都有了些眉目,所以在猫哥的分享结束后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回到学校后我总觉得自己被束缚,是枯萎的。可听完您们的分享后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局限了。“幸福是一种技能,而不是感受。”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总在等待幸福的到来,而从未想过应该去抓住它,寻找它。生命是鲜活的,我不该将自己困住。我们如此年轻,用自己的身心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真的很重要。

ps:那三张照片是星期一放学后我结束体育课准备回家时,无意间抬头看到豆总与一位小朋友在草坪上晒太阳。那一瞬间就觉得氛围很好,阳光,草坪,和豆总都帅得恰到好处,很洒脱。

现在,太座和两个娃都睡下了,我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在暖黄的台灯光下给X君回邮件——

X君,展信佳!

我此刻正在单曲循环的《Streetcar》环绕中给你写信。

新学期入学报到那天,我负责在门口迎接学生。当看到签到名单里有你的名字时,心里说:“嗯,我就知道会回来。”但直到正式开学我才见到你。那天我在打印室准备新学期的教材,你从门口经过,和我say hello,感觉你似乎有点刻意、僵硬以及担忧。熊猫老师也发现你回来后有些不太明白原因的隔阂。我们聊过是否能为你做点什么,但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现在的状态,也不知道你离开学堂这段时间经历了什么。最后,只能等待,等待你走过来,对我们伸出你的手——因为我们能做的就是,你来了,我们在这里等你;你不来,我们也在这里等你。

但当今天收到你的这封来信时,我感到“这是真的回来了。之前只是肉身回来了,现在整个X君都回来了。”我对熊猫老师说。我们很开心!你能想象到熊猫老师那种忍着不笑出来用手捂着嘴心里又很美很开心的那双亮晶晶的眼睛里荡漾出来的欣喜。

或许是因为你丰富的经历和敏锐的感知,让你觉得与周围的人有一点格格不入。但请你相信,这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正是你的经历和思想使你变得与众不同,使你成为你自己而不是任何人眼中的,他们定义的你。

熊猫老师让我帮她把黄建为的《Over The Way》这首歌发给你。这首歌让我想起去年读过的,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因为我觉得书里有一句话就是为你而写。这句话早就为你写好了,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呈现在你的面前。而现在,就是那个我们都等待许久的,最适合的时机——“我从来都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并热爱生活,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的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因为当一个人接受了自我的平凡,就变得不再平凡。

明天见!无限和永恒所喜欢的狂妄分子——X君!

另,和我躺在学堂草地上晒太阳的那小孩,是我家二娃,花卷的弟弟。这三张照片对我们全家来说,是一份珍贵的记忆。这些年里,是家人们帮助我成为了我自己。如果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在学堂开启人生的又一个盲盒——当老师。目前看来,似乎还算称职?

信发出后,回顾自己的这一天,感觉生活里的修行,就是在各种细细碎碎的日常中,时刻提醒自己,提防着不要堕入自责、自证和愤怒中。看见对面而来的人板着脸,两侧腮帮子下垂,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或者他背负了全人类的苦难,就提醒自己要微笑,不是给别人看,是给自己看。看,不一定就是用眼睛,还有心。

【观自在·一】美好的一天

上个月的22号,是和太座的结婚20周年纪念日。一男一女,两个不同年龄,出生于不同地方、不同家庭,拥有不同人生经历的陌生人走到一起20多年,我曾经觉得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分开就是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现在想来,也是这样。

锁骨上方埋藏着“定时炸弹”的地方又开始疼了,这次持续已快一个月。昨天睡下后,凌晨醒来,后院里风吹动铁风铃的叮铃声穿透玻璃门,环绕在床头。想:我还能听见几次这人间的声音?如果我没有听见这铃声,它是否响过?回想白天的经过,又问自己:如果今天就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会怎样度过?之前也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是一念即逝。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并且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就一定能看到明天的日出。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不论我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因此每天要时刻提醒自己,说话、做事,首先问自己:“如果今天就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是否还要说这句话?我是否还要做这件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不要在意任何人的眼光和看法,去说、去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立即停止,就此放下。这就是我此后活着每一天的修行了。

今天是2024年3月5日,惊蛰。开始我这个“观自在”记录的好的开始。

早上起床时,花卷还是对我昨天在课堂上开她的那个玩笑有些生气。等她洗漱完收拾好书包,我去到她房间,说我只是希望她能与新来的老朋友延续儿时的友谊,但没有考虑到大家都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郑重向她道歉。

上午8:30监考九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语文科。三位学生迟到了,还又离开考场出去放包、拿文具又再回来。一刹那觉得这样的行为真是有点过分。但立刻问自己“最后一天”的问题,就觉得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倒是考试的那间教室没有暖气,把办公室自己座位旁的暖风机搬了进去。

昨晚学生X君加我微信,没通过,并在学生群里发了一条,说离开学校后有课程和作业的疑问,可以给我发邮件。早上把小红书和唯一的游戏“三国志战略版”卸载了。现在手机里只有一个微信。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也会卸掉它。遇到X君,向她解释了没通过她微信好友的原因。她说:“没关系,豆总我也不是要问你作业,因为目前我还没上你的课。只是昨天下午拍到你们父子躺在学堂草地上看天的照片,觉得太帅了,想发给你。我给你发邮件吧。”

语文3班,依旧合班上课。因为熊猫老师觉得教材里《世界性的混血帝国》这篇文章信息量太大。

中国历史1班,“新老学生都积极互动,主动跟随,勤于思考,大胆提问,表现优秀。”我用一支墨迹断断续续的中性笔在课后记录表上写。

学部负责人黄鑫龙老师要求每位老师为明天的游学课准备一个8分钟左右的,自己游学或旅行的分享。回顾了自己2005—2023年这近20年的旅行相关,列了几个数字,做了一份题为“日日是好日”的23页PPT。

把笔袋翻了个底朝天,里面有两支红色中性笔和十几支红笔芯,竟然没有一支还能写的黑色中性笔。

在淘宝选了MUJI的一支笔和几支笔芯,让太座用折扣券帮我下单,又有了新的期待。

太座下班,从幼儿园接了二娃,到中学部来等我下班,等花卷放学。

到家,花卷让我买的高口碑校园催泪小说《见春天》到了。她很开心。

老爸身体还好,依旧每天能种花浇地。老妈仍然每天大声武气怼天怼地。

想起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里的这段话:“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安乐,我为此而努力,但我还在学习中,并且有时会显得笨拙和力不从心。你若给我回馈,我很感激;若没有,我也要慢慢学会不恼怒,因为我的愿望是你安乐。在你追求幸福自由的路上,有机会为你做点什么,我很高兴。”

作为一个接触佛教30年,皈依了5年的佛教徒,今天才算是开始修行。真是美好的一天。

【读书记1418】简·赛普《蝶恋花:18世纪苏里南蝴蝶图谱》

18世纪末,当乾隆末年的清朝富贵公子雕鞍驰射,酒席歌宴唱《蝶恋花》时,西方“海上霸主”的少年郎简·赛普正扬帆远航,并绘出了《苏里南蝴蝶图谱》。

荷兰博学家简·赛普的《苏里南蝴蝶自然图谱》,内容为南美苏里南地区的蝴蝶和蛾类,其部分种类与梅里安的《苏里南变态昆虫图谱》相似。

简·赛普生于1778年,荷兰博物学家和昆虫学家。赛普家族的四代人均为出版商和艺术家,因在1768年至1860年间出版了大量大型自然博物类版画而闻名。简·赛普是赛普家族的第三代,其父著有《荷兰昆虫》,简·赛普绘制出聚焦于蝴蝶和蛾类的《苏里南蝴蝶自然图谱》。

简·赛普的每一幅作品只绘制一种蝴蝶或蛾,且每种蝴蝶或蛾均绘制了幼虫、蛹、茧(如有)、成虫等几种虫态,且成虫基本都绘制了正、反两面的图像。同时,简·赛普也很重视蝴蝶或蛾与寄主植物的关系,每一幅作品均绘制了寄主植物,几乎所有被啃食植物的痕迹都尽量真实描绘,宛如照片一般。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多数蝴蝶或蛾个体较小,在画面中为了符合实际比例亦绘制得很小,让许多细节无法呈现。

《蝶恋花:18世纪苏里南蝴蝶图谱》,“惜分飞”系列手绘明信片之一种,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18本

【读书记】二刷《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

宦官制度扎根最深、影响最大是在中国,闹得最凶是在汉、唐、明,明代的宦官之祸令人发指,而唐代第一个炙手可热的宦官是高力士。高力士是个聪明人。他得宠却不骄横,得势却不专断,顺从却不阿谀,直言却不触犯。为人处世,可谓有原则,有底线,有技巧。再加上识大体,顾大局,并不以权谋私,结果皇帝始终信任,朝臣也不反感。作为玄宗最贴身的人,高力士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只是皇帝的家奴。中晚唐的宦官就完全两个样了。哀帝之前,大唐九个皇帝,只有两个不是宦官所立,却又都是被宦官杀掉的。宦官的势焰熏天,可谓无以复加。最终,唐代的宦官乱政是由一位野心家终结的。此人进入长安后,一口气杀光了所有宦官,顺手也灭了大唐。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并建立起文官制度,话语权就掌握在儒生手里。在他们的评价体系中,占第一位的是所谓的道德文章。然而唐末闹得沸沸扬扬,前后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牛李党争,其实无聊透顶。原本应该成为帝国中流砥柱的士大夫们,除了充当宦官的应声虫和附属品,便只能在结党营私和勾心斗角中发挥聪明才智,结果不但扼杀人才,而且消耗国力。因此,当内讧终于结束时,能够改变国家命运的内部力量已经荡然无存。虚弱衰朽的王朝甚至没有力气为自己挖一个坟墓,只能依靠外来力量合上棺盖。

作为混血王朝,大唐与胡人有着不解之缘,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更是番将轮流登场:粟特人安禄山造反,高丽人高仙芝被杀,突厥人哥舒翰战败,契丹人李光弼平叛,在帝国的伤口上撒盐的是铁勒人仆固怀恩,沙陀人李克用平定黄巢,但叛徒朱全忠灭了大唐。

折腾要钱,内耗要命。

备课的原因,这个假期至此,终于将《易中天中华史》第三卷(隋唐)的《隋唐定局》、《禅宗兴起》、《女皇武则天》和《安史之乱》四本书全部二刷了一遍。

【上课记·卅三】中国文化常识课学期计划

这一年来,我给出国留学预备班(高中)上的课,在课表上的课程名是“中文经典”。当然,也一直在试图读点中文经典。这个学期开学前,给学部负责人帅老师说:“我这个课就不叫‘中文经典’了,改为‘中国文化常识’如何?就讲点汉语词汇里的风俗、历史之类的趣味常识如何?”其实是清楚自己的斤两,不敢讲,也讲不了经典。

这个学期,这门课的计划是讲十五个日常词汇。还好读过许晖的七本书,有一百多万字打底——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中国文化常识课,通过生活里耳熟能详的日常汉语词汇,了解中国从古至今的风俗文化演变。

1、“名”和“字”原来是两回事
2、“鼻祖”跟鼻子有什么关系
3、“阁下”为何是敬称
4、“脍炙人口”的“脍炙”到底是什么
5、“灯红酒绿”的酒真的是绿的
6、“风调雨顺”竟然是指四大金刚
7、“呵呵”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8、“惨绿少年”为何是形容风度翩翩的男子
9、“漫画”原来是一种鸟
10、“哄堂大笑”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11、“毛病”与“毛”有什么关系
12、“梨涡”为什么指美女的酒窝
13、“千金”本来比喻的是男孩子
14、“在下”竟然是裹脚布
15、“屋漏”不是指屋子漏雨

【上课记·卅二】菩萨手里也拿着念珠

开学了。还好第一周是“欢乐周”,师生一起学习《学生手册》、运动、户外活动,不在教室里上课。

周日发出的校长周报里,颜校长要求不参加“欢乐周”活动需要向他请假。于是发信息“我疑患痛风性滑囊炎,左脚不利,徒步参加不了,望谅。”把请假获得通过给学部负责人帅老师报备,发信息说:“不能说谎的。脚是真的不舒服,徒步是真的不想参加,教材是真的没有编好。”为什么要自己编教材?如果现有教材无法应对当前教学现状,又没有天降神兵出现递给我一套现成的材料说“来!我们就按照这个课程体系和匹配的教材来”,那就只能靠自己了。观音菩萨手里也拿着念珠,求人不如求己。

早上背着一堆书来,下午背一堆书回家;第二天换一堆书背到学堂,下午又背回家。过去两天,编成这个学期初中的中文教材十六个周主题,四个番外篇共二十个周主题中的八个,感觉脑力、体力被掏空。

中文教材是从自己编的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两个版本间隔了3年,不论是学生的程度、状态,还是教学目标、要求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需要在篇目上作增减、要求上作调整,作业也要重新设计。2.0版本共选五十七位唐朝诗人的一百三十三篇诗文,较1.0版,人物增加了五位,诗文拿掉八篇,增补七篇(其中有三篇是我的备课读书笔记),编成的八个周主题里就有两个基本上是全新的。

编成的八个周主题是——

【主题二十九】隋: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主题三十】唐人五十家之一|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主题三十一】唐人五十家之二|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主题三十二】唐人五十家之三|孟浩然: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主题三十三】唐人五十家 之四|七绝圣手王江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主题三十四】唐人五十家 之五|诗佛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主题三十五】唐人五十家 之六|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主题三十六】唐人五十家 之七|崔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今天是“欢乐周”第三天,全部师生去户外徒步,我继续在办公室一个人编教材。

【读书记】二刷《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

木材商人武士镬的女儿武媚娘,做昭仪时生了李弘和李贤两个儿子,当皇后时又生了李显和李旦两个儿子,前面两个都是太子,后面两个都是皇帝。有唐一代二十一个皇帝,除了高祖李渊,两个是她的丈夫,两个是她的儿子,其余的都是她的孙子。八十一岁的女皇帝临终前,赦免了情敌和政敌,换上石榴裙,留下无字碑,做回了李家的媳妇。读历史,如果剥掉后世加在当中人物身上的所有评价,真正把一个人看做一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面前,其实好多时候也就是“不得已”三个字而已。

不只是历史,当下也是一样。二刷《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不是没书看了,也不是对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故事有多感兴趣,也只是因为要备课,也是不得已。

我没有去过多少地方,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国家去看过世界的样子。但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书,读书。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自己这个身体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会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不但如此。还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变成一片景象,而自己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3月1版,2018年3月18印。

【上课记·卅一】一通忙乱,几个消息

提前三天返校准备新学期开学,一通忙乱,几个消息:

1、返校前一天,给中学部负责人S老师和H老师发去信息:根据工作群里发出的课程安排,新学期我要上的班级和课程有中文一个班(3班)、中国历史两个班和中国文化常识一个班。

这些课,由于学堂没有指定教材,因此都需要自编或自选。

寒假还剩三天。我这个假期备课阅读已近200余万字,然而语文2、3两个班的统一中文教材《唐人五十家》2.0版还没有编完,6—9年级中国历史两个班的教材还没有最后选定,出国留学预备班和预科班的中国文化常识课教材也还没有开始编选。

对我来说,这个假期只有三周,时间太紧,这样的课程备课量非常大。我争取在23日能提交一份三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框架。并且新学期除这三门课外,包括游学在内的其他课程和自媒体的工作再无力承担了。望谅!

2、上个学期期中突然要求的每天的教学反思,本学期改为了每周记录。于我不是好消息,也不是坏消息,就只是个消息。不过似乎表明校委会(Y校长)也意识到形式主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带来内耗和怨言

3、临下班前,Y校长在工作群里发信息,让我和去年曾做过一段时间自媒体的年轻老师S去他办公室。收到信息时我已上高速,于是口授太座回复:“老父亲住院,已离开学堂,抱歉。”晚上将发给中学部负责人S老师和H老师的信息截图发给Y校长,然后发信息补充:“如果是关于自媒体工作,当前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已远超出我的能力,难以驾驭,仅是在勉力支持。精力和体力都无力再承担更多工作了。望谅!”

4、最终确定中国历史两个班的教材为林汉达、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和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并将选择依据发给H老师并询问教材是学生自己买还是由学堂统一买。H老师问让学生自己买是否可行,我说:“学校不提供教材,让学生自己买,不太合适。”

5、要各任教人员给新版《学生手册》提供一份个人简介,我的是:黎明(图书管理员)知识可以治愈无知,但拯救不了愚蠢,而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6、基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现有资源和能力能应对的程度的原则,提出了一个课程规划——整个中学部(六年级到高中),分为两个教学系统,即留学体系和预科体系,并在会上对这个设想做了解释说明。未获采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能改变自己的都是神,所以试着去改变别人或者要求别人怎样做的时候,八成是在自讨苦吃。于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埋头上课就好了。

7、《唐人五十家》2.0,周五下班前编完第一周的内容,也是自编教材主题二十九:隋,打印出来给熊猫老师,她周末好备2班的课。

8、下周是开学欢乐周,我不参加任何活动,闭门编教材。否则课怎么上?上什么课?吹散牛追忆往昔么?往事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书记】二刷《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

二刷《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后,二刷《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一刷于2016年9月,当时为什么读这本书,不记得了;这本书讲了什么,也不记得了。重读获新知。

书名为《禅宗兴起》,但先从三大帝国的拜占庭开始讲基督教的诞生和传播,第二章讲阿拉伯的伊斯兰创教立国后,第三章才到佛教禅宗。这样把三大宗教做了一个横向对比,从发源、发展到分裂分化,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进程,做了梳理。这种世界文明框架和全球视野,尤其难得,也更加考验写作者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比较能力——

由于西周奠定的人本、现实和艺术三大精神,中华大地并不具备宗教土壤,因此只可能产生世界性的文明,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宗教,更不可能产生世界性宗教。这里面没有是否对错的问题,只不过是事实如此而已。

净土宗和禅宗都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也都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宗派。不同的是,知识界对禅情有独钟,一般民众则多修净土。净土宗的最受欢迎之处,是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简单易行。即使目不识丁,也能借此脱离苦海。可惜,净土宗无法解决佛教与中华传统,尤其是与儒家伦理的冲突。佛教要在中华大地上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有一种与儒家伦理道德全无冲突又能自成体系的宗派,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于是禅宗应运而生。

实际上,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印度佛教并没有类似的主张。禅的本意是静虑,与定何为禅定,跟鲜花与微笑八竿子打不着,也没有什么“教外别传”的意思。因此,不但摩诃迦叶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就连将菩提达摩尊为中国禅宗初祖也颇有可疑。

禅宗法脉传到六祖惠能,就分为了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主张“渐入佳境”的渐悟,惠能主张“立地成佛”的顿悟。

禅宗破执有三关:我执、法执、空执。我执,就是执着于我,不知“我由法生”。法执,就是执着于法,不知“万法皆空”。空执,就是执着于空,不知“空亦是空”。能破我执,就是罗汉。能破法执,就是菩萨。能破空执,就是佛。

六祖以后,法脉就不再一脉单传,甚至还各自开宗立派有五宗七家之多,并且为了与代表传统的儒家文化相结合,佛教实现了自身的儒学化——禅宗。禅宗就是儒学化了的佛教。所以,禅宗的兴起与科举的发展几乎同步——唐代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极于德宗之世;而惠能成为六祖,南宗成为正统,怀海进行宗教改革,也正好在这三个时期。

禅宗的中国化相当成功。他们岂止中国化,也是化中国。事实上,越到后来,禅宗就越是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唐诗、宋词、元曲、山水画、明清小说,处处可见禅宗的影子。

禅宗最大的正面意义,是丰富了中华智慧的宝库。他们强调的顿悟成佛,以及留下的机锋公案,都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和信视角,即不要执着,不要拘泥。这就在老子的反向思维和庄子诗性思维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其次,禅宗让我们明白了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我们民族从此建立了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模式: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必须中国化,否则就没有容身之地。然而正是禅宗创造的这一模式让我们错失良机,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巨额亏欠,直至今天都无法还清债务,补足功课,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后面还有两本要二刷:“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三部(隋唐)的《女皇武则天》和《安史之乱》。

【读书记1417】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把1186页,74.1万字的,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又大致翻了一遍,随机挑了其中七八篇故事认真读来,亦有新知,觉得把这套书作为中国史启蒙读物以及语文课外阅读材料都合适。又随便翻开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正好是“王莽新政”,让花卷用几分钟读了这两页内容后告诉我这一节讲了什么,她基本能读懂,有一两处需要我补充讲解。这样一来,新学期初中中国史两个班的教材,就算是基本确定了。

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的低阶班教材为林汉达、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以高年级和语文程度较好、对历史比较有兴趣的学生为主的高阶班,教材为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林汉达(1900—1972)原准备基于“对新语文的尝试和旧故事的整理”,写一套包括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故事集,但生前只写到东汉以前的部分。东汉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故事,由曹余章(1924—1996)在1981年续写完成。现在看到的《上下五千年》这个版本,按历史顺序,从远古神话传说时代至清鸦片战争前共262个故事。

谈历史就不能不涉及到观点问题,这也是我选择初中历史教材最为头疼之处——很多历史启蒙读物,不是观点先行就是以偏概全,要想找到比较不那么感情用事且又行文较为顺畅甚至优美的,可作为通史或断代史教材的,实在是不容易。

作为一套故事化的历史启蒙读物,在涉及历史观点这个问题上,《上下五千年》的两位作者采取的方法是我非常认可的“尽量不发议论,少做分析;有些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思考、判断。”在运用文献时“不用现代的观点去修改史料,故事中人物的活动、语言,基本上都是按照原来的历史原样写的”,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不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也不轻易做全盘的肯定或全盘否定”。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历史学习,也才能接近作为我所任教中国史的教学目标,即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说的:“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之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诿于古人。”

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1版,2022年1月9印。总阅读量第1417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