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黔东南

【街头摄影】人间

黔东南榕江县城市集。了解一个地方的好方法,就是去逛市集。没有一个地方比市集更容易见证生活本色。

——很多照片对拍摄者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但观者大多感觉平淡无奇——生活不止心所向往的远方,还有当下熟视无睹的日常。

继续阅读

史上最强我蛙版《黔东南旅行指南》即将发布

在今年的中秋+国庆长假到来前,蛙总会推出他的史上最强版《黔东南旅行指南》。

皂办处在这本指南上,投放了一个小小的广告。因为我相信这本旅行指南一推出,国庆时就会在10万+来黔东南的旅行者手中看到这个指南,这远比在公众号里做广告的效果好——虽然这些旅行者不一定需要手工皂,但会带上这本旅行指南上路的人,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皂办处的潜在客户——这是个关于生活价值观的问题。

这本即将推出的史上最强《黔东南旅行指南》,作者袁銮,艺名青蛙/Frog(不记得我们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事件怎么勾搭上的),资深在地旅行者,旅游杂志撰稿人,Lonely Planet系列《贵州》特约作者,携程网《贵州自由行》作者,以及我个人最欣赏的旅行作者,没有之一。

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有间客栈的刘斌和在肇兴侗寨有一个惨淡经营的小客栈的蛙总,共同发行了WalkGuiZhou《黔东南旅行指南》,这个旅行指南不夸张地说,影响力大得可以影响黔东南的旅行格局。在当年,来黔东南的自助游游客几乎人手一份;一些地方因为指南的首次提及,使之从无人问津成为旅行热点。这次旅行指南的发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上一本指南的超级升级版。

2018版和2011版指南最大的不同,是在提供详尽的旅行信息同时,加重了人文深度。如封面的设计:这是清朝陈浩所作《百苗图》中的插画。指南封面正是向他致敬,因为他的画作和描述,使得我们能穿越古今,看到黔东南的古韵今犹在。蛙总和他神秘的贵州文旅相关某公司希望通过这个封面,能激发更多旅行者深入了解黔东南,进行更多的延伸阅读。尽管他们很清楚略显古拙的插画封面可能会影响传播,但他们还是坚决这样做了。

蛙总参与制作过两版Lonely Planet《贵州》,作为LP的信徒和参与者,本指南内容编排上肯定有LP的痕迹。LP作为全球最大和最成功的旅行指南出版商,他们的经验值得学习。但本指南制作规则和LP完全不同,范例不同,而且它更个人化,更及时,有更鲜明的态度。

“LP创始人Tony Wheeler说,最合适的指南作者,应该是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外地人,因为他们保持着对目的地的新鲜感,又对当地熟悉。或许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生在广东,在贵州浸淫了十年,见证着每个目的地的四季轮换和发展历程,是对这片土地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公司大多数产品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但贵州旅行指南系列,我是坚定地选择个人独立创作。”

本指南和其他指南最大的不同,是指南不会提及食、住、购和娱的具体信息,这是以蛙总为首的团队深思熟虑的决定,理由如下:

1. 通过网络OTA平台,旅行者能方便快捷直观地选择符合自身的消费场所。指南实用信息,并无通适性;

2. 旅行消费市场买卖双方都非常个性化,个人的经验参考价值不高,即便他是(前)LP作者;

3. 一些公开平台找不到的专属信息,如丹寨排莫村的最大体验便是蜡染,宰荡侗寨最大的享受就是听侗族大歌,那么这些专属信息,依然会详尽地提供信息;

4. 最重要的一点,本指南一个季度更新一版,为了制作成本上的可持续性,加进了商业广告。请读者放心,指南内容已经中立制作完成,不会因为广告的加入而影响它的客观性;

5. 这些广告都是和旅行相关,不会影响它的可读性;即便是广告,作者和团队也会进行相关的背景调查,你看到的广告信息,也会是基本客观可靠的;

6. 广告所得收入,用于后续版本的实地调研、设计、图片和特邀作者文字的版权购买。

我喜欢这种富贵不能淫的逼格。史上最强版《黔东南旅行指南》正式推出后,这里也会提供免费下载链接。希望更多到黔东南的旅行者能够获得这份最全面、最及时和最详尽的旅行指南。你值得拥有!

皂办处在《黔东南旅行指南》上的广告

不要对乡村旅行抱有幻想

还有一星期就满三周岁的花卷推开门,说:“豆哥爸爸,我和你来看书吧?!”

我说:“好吖。”

“那我坐窗边凳凳。”梳着羊角辫的她走进来,抱着两本图文故事书爬上窗前的硬木椅子。

书房窗外菜地里,放养有一只土鸡,是这个中秋假期第一天回黔南乡下,老家亲戚送的礼物之一。本来这只鸡在中秋节这天就会被杀掉,但来的当晚它下了一枚蛋,一枚对它来说暂时改变了命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蛋。后来的三天它又下了三个蛋。于是除了和一些食材一起变成一锅美味汤这个终极价值,这只体型清瘦的小土鸡用每天一蛋的附加价值为自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一只用生命在战斗的战斗鸡。

敲这些的时候,这只战斗鸡正在吃我爸撒给它的苦荞米。那些装在特制的牛皮纸袋子里,袋子上的标签注明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方法等简单信息的苦荞米,原本要拿来熬粥,我们家几乎不喝粥,但我们吃鸡蛋。我爸不会想到,他的农二代儿子我又将开始的乡村旅行,就是接受了“定制”,要去尽力弄明白他用来喂鸡的这些贵州苦荞米的栽种、历史和它与当地人的关系——这些苦荞米不仅可以用来喂鸡,实际上是可以成为,并且一直是更健康和更安全的食材。

自上次从黔东南回来,一起工作的以及工作关联的小伙伴们就表示,希望能接到乡村旅行的工作任务,去到那美腻乡村,去看那闲适生活,去访那山水人生。我说最终这些都将会由你们来完成,同时你们会变得黒又瘦。菇凉们纷纷表示会做好严密的防晒工作,同时“瘦”正是她们在办公室里另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目标。

其实我想对小伙伴们说,不要对乡村有太多的想象,更不要对乡村旅行有太多的幻想。有趣的旅行总是难得一见,多数的乡村旅行,其实枯燥无比。你不认识谁,谁也不认识你;你连说带比划口鼻生烟才能让村子里的老人好像明白你是来做什么的,甚至说了半天老人们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只好给你摆摆手(其实更多时候是不晓得你在讲哪样,懒逑得张你),并且她(他)说的你可能一句也听不懂;没有咖啡馆、没有奶茶店、没有可口的食物、没有超级市场、没有电影院、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没有空调……你所熟悉的,那里都没有,没有地方洗澡,没有干净的厕所,更没有WiFi。

枯燥漫长的旅途,会让你看到那个陌生人,那个离你很远的自己,那个怯懦、孤独、愤怒、自大、无助、敏感、卑微的你,以及偶尔还会遇到一个和你一样无聊和莫名其妙的人。于是你开始和自己说话,开始明白不论是在自己熟悉的那个世界里还是在这个未知的旅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都与别人没有关系;其实是你自己一厢情愿的如此需要和眷念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远没有你所以为或期望的那样需要你。最后你不得不承认,这枯燥和未知,正是旅行的最基本事实和旅途最迷人的部分。在时间面前,谁不是无法停步的旅人?

腾讯《活着》第17季 侗人秘境 之 百日千锤成侗衣

腾讯《活着》第17季
侗人秘境 之 百日千锤成侗衣

黔山毛豆 图/文(媒体转载须经腾讯网及作者授权)

在黔东南,侗族保存千年不变的不仅是生活习惯,还包括文化、服饰和建筑等。在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287户1221人中92%是侗族。这里的侗族妇女们仍旧保持着手工制作侗布和侗族服装的传统。

每年3月,侗家人种下棉花,等到8月时收获,然后用传统的木制纺纱机将棉花纺成纱线,再用年代久远的织布机把一根根纱线织成土布,再经过植物浸染、捶打后制作而成。

在将棉花纺成纱线时,由于初纺成的纱线弯弯曲曲,侗家人会上山采来一种植物,用植物捣碎后的汁液浸洗纱线,这样纱线就会变得平直。接着再用织布机将一根根纱线手工织成布。

染布时,要在染缸里加入靛蓝(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泡制而成),每次浸染后清洗晒干,如此重复三到四次,布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原料捣烂挤汁,用这种汁液把布染成青色;最后再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出青而带红的颜色。侗布有紫、黑和青紫等多种色调,而控制颜色深浅的诀窍就是浸染的次数。

将染好的布晾干后叠在一起,在布上涂抹鸡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这个捶打的过程会持续一至两个月,直至侗布变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不同的人家,其制作手艺和捶打时间不一样,侗布的亮度也有区别。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是珍贵。

一般从3月种棉、8月收获棉花,再到纺纱、织布、直至侗布制作完成,已近11月。接下来还要缝制成衣。妇女们会按照侗族服装的传统式样为家人裁剪新的侗衣。与较为简单的对襟上衣男装比起来,侗族女装就复杂许多。因为不光需要裁减服装样式,还得在衣服各个部位绣上复杂的刺绣和银饰。刺绣的过程又要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工。

当刺绣和银饰最终完成,至此,一件历经了种棉、纺纱、织布、刺绣的完美侗族女装上衣才算化蛹成蝶。因为这些服饰和布料经过侗族妇女们历时近两年六百多天的制作和成千上万次的捶打,不论是整个过程还是最终的作品,都是一个民族历经千年的精华凝聚和完美展现。

由于侗衣制作太过复杂,现在的侗家的姑娘们很少自己做衣服穿了,很多女孩已经不会这门手艺。年轻人平时喜欢穿买的衣服,人们下田劳动时也不会穿自己本民族服饰,只有在过节或重大活动时才把闪闪发亮的侗衣穿在身上。这样的习惯也有珍惜侗衣的意味,因为买来的衣服就算破了也可以再买到,而精致的侗衣则备显娇贵。家中的长辈往往做侗衣给小辈,作为贵重的礼物世代相传。

↓↓点击图片前往腾讯网该摄影专题↓↓

腾讯《活着》第17季 侗人秘境 之 一“掌”定乾坤

腾讯《活着》第17季
侗人秘境 之 一“掌”定乾坤

黔山毛豆 图/文(媒体转载须经腾讯网及作者授权)

以黔东南清水江划分,在江以南的南侗地区,侗族文化被称作“鼓楼文化”。而鼓楼、花桥和侗族大歌被誉为南侗地区的“侗族三宝”。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南侗地区,不论是修建“侗族三宝”中的花桥(风雨桥)、鼓楼还是普通的侗族传统民居,除了木匠师傅,还不能没有“掌墨师”——掌墨师不仅是侗族传统建筑施工时众多木匠师傅的“最高行政长官”,更是建筑工程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工程质量和进度的负责人,同时他还是代表人间与神灵和历届已过世“掌墨师”进行灵魂沟通的使者,使建筑如同拥有生命一般庇佑居住于其中的侗家人,给整个村子带来福祉。因此,可以说掌墨师不但是建造侗族建筑的核心人物,更是赋予整个侗族建筑以灵魂的人。

掌墨师就是“掌管墨斗的师傅”。木匠有了墨线,便有了依据,可以锯直刨平。就如同做事有了准绳,则有了原则性,有了秩序,正所谓“治木如做人”。要成为掌墨师,首先得成为一名木匠。而从学徒做起到成为一名合格木匠,然后直至成为“掌墨师”,则需要十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木要就直,成栋梁之材,必须绳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有正确的方法指导,才能成大器。”

如同会唱侗歌的人不一定都是歌师一般,但并不是所有的木匠都能成为掌墨师,只有极少数的木匠最后才能从一名熟练的手艺人——“匠”,升级成为授业解惑并不断创造的人——“师”。在漫长的时间里,除了要学习和熟练使用各种木匠工具外,还要有超群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并掌握从上一任掌墨师那里传下来的“咒语”。任何一幢侗族传统木质建筑的构架,都要根据地势地形来确定,完全没有固定图纸,全靠“掌墨师”凭着自己的理解并结合主人的意愿决定,设计图只存在于掌墨师的脑海中。而咒语,则是给使用者和村庄带来福祉的重要保证和庇护。这就象是一种能力的“认证”和衣钵的传承。如果不懂咒语,在工程开工时就无法请神、祭祀鲁班祖师,更无法请到历任已过世掌墨师“来到”施工现场并获得他们的“许可”。咒语还能保佑日后的居住者获得庇护,免遭邪灵的侵害。

说到掌墨师能力的“认证”,最为重要的是看他有无独立完成的作品,即侗族建筑中的鼓楼、花桥和民居。

今年61岁的吴定章,是岩洞镇铜关村的一位掌墨师。从他1971年20岁时当木工学徒开始,至1984年成为掌墨师,足足用了13年的时间。而与他同期从学徒开始学习的16人中,仅只他一人成为掌墨师。在他成为掌墨师的近30年里,不但完成了4座侗族花桥、两幢侗族鼓楼,还完成了一百多栋侗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其中包括1997年他到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修建的1座花桥、1幢鼓楼和二十余栋侗、苗、瑶族、毛南族民居。

吴定章说,在修建侗族建筑前,掌墨师会使用丈杆、签、和尺等工具进行测量、设计,并计算出所需材料。在确定了建筑的基本框架后,就要选择吉日先“请”鲁班祖师,再“请”已过世历任掌墨师到场,并杀鸡祭祀,然后取五尺长圆木,在圆木上用墨斗弹墨并念咒语“开墨”后,木匠师傅们才能开始使用自己的工具。

施工前,掌墨师会拿着墨斗,在木材上打点划线,并使用竹制的“签”做出标记。其他木匠师傅根据标记对木材进行各种加工。而这个过程中,掌墨师如果划错一点点,轻则毁掉一根上好的木头,重则导致建筑各组成部分间无法组合,建造失败。“木要就直,成栋梁之材,必须绳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有正确的方法指导,才能成大器。”

↓↓点击图片前往腾讯网该摄影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