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备课手记

【备课手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越觉悟,越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觉悟

九月,我在日志里曾说“八九年级的中文课,实在是万万不敢接了。这就算是我这文科辍学生的敬畏之心罢。”然而,在十月底,我还是成了从八年级到高中的中文老师,那时我认为,我的教师体验生涯已达人生巅峰。

人生就像街头摄影,只要你不停下来,就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街道转角会有什么在等着你——或许是一生中的最佳照片——这个月,我还成为了高中的主班老师。

这一切,只是源于我想做一名幸福学堂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

我终于成为(只是)一名图书管理员那天,我就觉得我的人生应该不会再有什么萌动了吧?!

关于中文课,关于每一门课,幸福学堂的课堂要求是兴趣、方法和知识这三点;评估标准是依照国家课程标准。也就是说,课堂不但要有趣,能吸引小伙伴(学生)们的兴趣,还要有方法让他们掌握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并且颜群宇校长的要求还要“跨学科”。是的,就是中文不能只是学中文,英文也不是只是ABC,要以一个课程内容为主题,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由多个学科共同来完成。不明觉厉!

我这样的中年油腻大叔上中文,怎么可能会有趣?课本上的那些知识,辣么枯燥乏味,怎么可能有趣?苦苦思索的结果,只让我的光头变得愈发油亮

与其枯坐设想要上什么内容,不如问小伙伴们想学什么。

他们说,想学《心经》。

写一百遍五味杂陈和五彩缤纷这两个词,也不能描绘出我心的口感和颜色。这是他们想学习和了解的,很好!没有哪个年级的课本有这个内容,这意味某种边界,越界,不怎么好。他们想学的对他们来说,只要找到方法可能就意味着是有趣的,这个好!怎么从这个课本没有的中文内容,不动声色延展出他们应该掌握的多学科知识,烧脑!

烧了半个月的脑,我不出大招,是怕你们伤不起!

这个下周的中文自编教材,围绕他们的兴趣点——佛经,铺展开八九年级数学、中外历史、地理、中文,以及音乐和电影。即便如此,已经读了25年佛经的我,仍然没有太大的把握上好这一周的课。

“不试试怎么知道?”当我把备的课拿给太座大人看时她说。

……我是油腻的分割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

大约在距今2500年以前的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出生。这时正处周朝的春秋末期,或许陈国苦县人李耳正是在此时写出了《道德经》,鲁国陬邑人孔丘,大概也已经完成了《六经》的文献整理;爱琴海中萨摩斯岛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黄金分割和毕达哥拉斯定理,即我们所说的“勾股定理”。现在被伊朗人尊为“国父”的居鲁士大帝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国”。

可能在悉达多太子十九岁时,他离家跟随智者修道和苦行多年,后在菩提树下静坐49天,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5年的说法,世人称他为“佛陀”和“释迦牟尼”,意为“觉者”和“释迦族圣人”。大约在此时,古希腊人在今天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耗时120年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筑————阿尔忒弥斯神殿

佛陀灭后500年,佛教发生分裂,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沿在1877年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称作“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向北传入中国,另一路由海路北上在广州登陆后传入中国南方。

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刘庄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次年于大月氏请得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经典来到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译经之始

吴孙权黄武二年(223),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同年,孙权拜月氏人支谦为博士。从此时起,到孙亮建兴二年(253),支谦历经三十年,译出佛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中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五百年后,唐朝诗人崔颢在这里写下七言律诗《黄鹤楼》。

384年,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出兵伐晋,八十余万前秦军在淝水败给晋军。同年,西域龟兹国高僧鸠摩罗什开始在凉州17年的弘法和汉文学习,后入长安,历时8年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和《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等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版为“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玄奘于贞观元年(627)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沿丝绸之路东入阳关回到长安。玄奘此后余生的译典著作最为世人熟知的就是重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观世音菩萨“改为“观自在菩萨”。

在藏传的经论中“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600余卷《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这部经宣扬空性和般若,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一]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注二]

观自在菩萨[注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照见五蕴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色不异空[注八],空不异色[注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注十]。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注十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注十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注十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十五]。无苦集灭道[注十六],无智亦无得[注十七],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注十八]。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十九]。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二十]。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注二十一]。

注解

[注一]此处的”般若”,为梵语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波罗蜜多”,梵文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言下之意是说,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注二]所谓”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经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三藏法师”,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所以堪为人师。

[注三]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

[注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注五]”五蕴”,梵文意译,也称为”五众”、”五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

[注六]苦厄,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苦厄起于生死,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

[注七]舍利子,即舍利弗,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解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

[注八]色不异空”色”即形色、色身等,也可以说是一切物质形态。”空”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空”是实相,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注九]空不异色,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前后无际的因果系列当中。一切色质均是因缘聚合而成。这因缘凑合就是相待性,就是空性,因此才说空不异色。

[注十]色即是空,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它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中间的。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它们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也即是空性。没有空,也就没有安立色的去处。

[注十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指世间一切法,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生灭垢净增减,都是从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这也就是苦厄。

[注十二]真空实相中的五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不可以用生灭垢净的心去追求。

[注十三]”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识”、”六境”三者为”十八界”。

[注十四]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处所说是举十八界的首尾,将中间的各界省去。

[注十五]”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

[注十六]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人有业因,所以招来苦果;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

[注十七]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在菩萨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而已。

[注十八]”菩提萨埵”,全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的”依”,作”依靠”讲;大菩萨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罗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脱智慧从所依持的修行法门中生出。”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涅盘”为梵文音译。通常译为”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

[注十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有”十方三世”的意思。”佛”,即佛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

[注二十]咒,也叫”总持”,梵文音译为”陀罗尼”。意思是”有力量的语言”,”能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佛教认为,不断地念咒,就会受到这语言的熏习,便是一种熏修,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化。

[注二十一]梵文咒语,密说般若。佛法分显密,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之处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那神妙不可说只有借咒语来教授。秘密法门之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有争议,也确为中肯之语。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预习作业

中文:崔颢《黄鹤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数学:黄金分割和勾股定

历史:熟悉白马东来、淝水之战的历史事件

音乐:歌手萨顶顶取自佛经《百字明咒》梵文歌曲《万物生》和《希然宁泊 – 自省·心经》

电影: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和吕克·贝松执导,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超体》


课后作业

中文:理解并背诵唐·崔颢《黄鹤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地理:绘制课文中标注有下划线的所有国家和地名,在现今世界位置示意图;

数学:掌握黄金分割和勾股定理,根据数学课安排,完成对应作业;

历史:书面完成二选一分析题:淝水之战始末或淝水之战真是以少胜多吗?

写作:抄写《心经》一遍、周记一篇

课外阅读:[英] 凯伦·阿姆斯特朗《佛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