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写作

空杯子再见形容词

上午六年级的课,热身内容是《幼学琼林》一节。讲到“天地与人,谓之三才”句,我说四川人喝茶,特别是在成都的老茶馆里,用的多是一种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成都人把这种茶具叫做“三才碗”,喻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一个茶碗就像一个人,你们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是比较不错的状态?”我问。

学生一一发言,有的说装满了82年拉菲的,因为“可以通过内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有的说装了各种东西的,“这样可以充实和丰富自己”。

“可是,再大的茶碗,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不管你把它装满了82年的拉菲还是22年的化学海天,它都再容不下一滴甘露;如果油盐酱醋什么都装一点,那碗里的东西都将失去‘自我’变成不可名状之物。”

“……空的!”短暂沉默后,三位学生先后说:“一个空的茶碗才是最有用的茶碗。”

“为什么?”我追问。

“因为空的茶碗可以随时装进任何东西”,“茶碗在空的状态下才是最充实的状态”,“空的茶碗才有无限的可能”。

“太棒了!这种‘空’就是一个人很好的学习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虚心’,不只是要虚怀若谷,还要空谷藏峰,胸有丘壑,眼存山河,无所容又无所不容,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一节课有这一碗的收获,当浮一大白。

下午五年级的课。这个学期五年级的阅读教材,选取的是洛伊丝·劳里《记忆传授人》、《数星星》和琳达·休·帕克《碎瓷片》这三部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原计划六周读一本,三本读完正好一个学期。这个计划里没有疫情,很多事是不受计划计划的。一开学还没来得及把书发给学生就被“静默”了。本周解封开始线下课程,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阅读写作课才正式开始。

阅读写作课,还是老规矩,每位同学每天在自己的喜马拉雅电台里读阅读教材五分钟,课上提出问题并分享,以及完成写作的任务。

这个学期的常规写作训练主题是“再见形容词”。形容词主要是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如果按照套路作文的那些个套路,一篇作文都是引用的名人名言和形容词的堆砌,那是空乏、空洞的,文不成其为文。于是我每一次课会“封存”一到三个形容词,训练大家在日常写作中尽量少用形容词,多一些描写,丢掉不知所谓的无感感慨,好好的说话。

今天“封存”的三个形容词是“愤怒”、“开心”、“悲伤”,即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不得使用这三个词,写一句或一段让人读后能感受到作者的愤怒、开心和悲伤的话。同学们突然发现不知道怎样表达这三种情绪了。用了一节课举例、引导,终于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挑战成功。真好。

文章悦己

风来,花瓣雨下,在花瓣里游泳的大娃,欢叫着颤颠颠奔跑的二娃,太座挽着我的手,樱花树下,我们一家。

然而,一不小心二娃踩到了狗屎。不知狗屎为何物的他,还抓起来耍,身手矫健的妈妈也没能阻止。

妈妈抱起二娃,一路狂奔回家用肥皂洗手。“有其狗必有其人,或者说其人还不如其狗。因为狗不知道不能到处乱拉屎,但人知道。”刷鞋时我想。想起也闲书局公众号里有天推送其主理人秋蚂蚱的一篇小文。现在翻出来,找到了这一段——

“我曾租住一个英国平民的房子。我的邻居有一条德国黑背。我时常在海边遇到男主人遛这条狗。有次,我们照例相互招呼后,我跟男主人走了一段。我很好奇,似乎从来没听过这条狗吠叫。杰瑞告诉我,当地规定,如果狗被邻居投诉三次,那么这条狗就会被强行收容。‘因为你缺乏教育的能力。’”

我曾经把这段话发到业主群里,也知道人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最多只是自我情绪的一个表达,而已。有户邻居家的两只狗长期无端吠叫,扰了大家的清净。投诉无果,报警无效。我没想到镇邪恶儆效尤几多神勇的警察,竟也拿这一家人两只狗无法。看来,缺乏教育能力的,不只是这户人家,还有那几位警察,甚至这个国家。

突然想读永井荷风。问也闲书局,说是没有他的书。我说谢谢。其实想说的是:“这个应该有。”

最后还是买了一本莫瑞的《从部落到帝国:原始社会和古代东方的社会组织》,大象出版社2010版。简介里说这本书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近东社会组织从氏族到部落,进而到王国,最后发展到帝国的演变过程。这不就是每天我在小学部的PBL项目《文明》么?今天,是这个项目跨了两个学期的第四十五天,是项目中的第四十五个世纪,也就是四千五百年。和现在这一次人类的文明诞生一样悠久。

本学期每个教学日的《文明》项目日志,累计到今天已记录超过20000字。平均每天800字的日志会先发到教师工作群里,再隐去学生的姓名发到这博客。

我很清楚,这个项目日志只有我的女儿和其他少数一两个学生在天天追,教师群里不会有人读。甚至我想有的人也会将这个每天会按时发出的日志,看做像坨狗屎一样。对此我既不失望,也不失落,因为其本质并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的文字也没有好到别人还值得一读的程度,并且没有参与项目的人读起来是毫无乐趣——“你的项目维度太高,读不懂你的项目日志。”曾经一位从事文字工作超过十年的老友,也是项目中一位学生的家长对我说。这日志只是告诉别人,我有观察和记录,这个过程使我感到快乐。

阅读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写作也一样,所以这两件事都是孤独的。

在《写你想读的文章》一书中,田中泰延认为,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都是孤独的。所以“你的文章,第一个要取悦的人应该是你自己。

【备课手记】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吴鲁芹在《吴鲁芹散文选》里说:“好的文章要靠文字的纯正,而如今纯正的文字,却要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写宣传稿式的一味夸张,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把原先有意义的东西,贬到不值一文。”

纯正文字难得,好文章更难得,因为这“不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

董桥在《英华浮沉录》里记有这么一段——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曾说,他教了三十多年书,结论是作文这一课目最难教,因为“文不可以‘教’而定。”他的理由是写作远不只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气之所形”,“是皮相之下许多深沉主观因素的综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养成过程。”所谓主观因素,他认为“包括独立的人格,善感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眼以及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有一位学者对陆先生说:“把我关于写作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不消半点钟即可讲完。”

陆谷孙所说“气之所形”,我认为应该就是毛尖在随笔集《乱来》里说到的写作的才华。她认为“写作这件事真的要靠才华,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书读得多只能保证你写的东西基本顺畅,不易犯错而已。真正要写好写出彩,还得靠才华。”

才华是什么、从何而来?或许就是阎连科在散文《我与父辈》中说的“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

所以早就知道自己平庸平凡又乖戾的我,在新学期要上的阅读写作课中,课程要求之林林,教学目标之种种,其实根子上也就只是一个目标——让上了这门课的人能用文字尽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根椐平均值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雅典娜的守护者的
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文本阅读目标(口头表达)

1、确定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解释关键细节如何支撑文章观点;

2、根据文本中的具体信息,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过程、思想或概念,包括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

3、描述一篇文章或部分文本中的事件、思想、概念或信息的整体结构(例如,时间顺序、比较、原因/结果、问题/解决方案);

4、解释作者如何使用理由和证据来支持文章中的特定观点,并确定哪些理由支持哪些观点。

文学阅读目标(阅读理解)

1、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在结构、写作手法上的复杂性和读者理解的多种可能性;

2、能够根据文本中的细节内容明确解释文章中所述内容,并推断出结论;

3、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叙述的观点,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

写作目标

1、清晰和连贯的模仿写作(包括多段文本);

2、清晰介绍一个主题、一篇文章或陈述一个观点,建立一个组织结构,相关的想法被分组来支持写作的目的,并提供一个结论性陈述。

周末探究写作: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本周的周末写作材料,是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要求学生周末必须与家长深入讨论,而后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一篇观点文章。文章字数只要求五百。

家庭讨论的范畴要求包含但不限于:“知识”、“真理”和“智慧”三者有关系吗?如果三者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掌握了知识就一定知晓“真理”并拥有“智慧”吗?学校和老师是否一定“掌握”了真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怎么界定“真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家长送孩子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只是到学校学习“知识”,现在“知识”已无处不在并唾手可得,如果只是传授“知识”,那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的知识储备量超过任何一个“人”,仅仅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意义何在?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成为老师?老师和“真理”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如何通过知识性的学习去知晓真理,从而生出智慧?

一篇文章才要求五百字,看起来字数不多,应该很容易完成。其实不然。我认为,一者写短文章比长篇大论要难,因为可供文字腾挪的空间更小,更要求字斟句酌;二者五百字讲不清楚的观点,五千字也不会讲清楚。

周末探究写作题:不请自来的未来

在飞机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很难相信,人竟然能像神一样在天空如此快速的从世界一处抵达另一处;在电话被发明出来之前,“千里传音”只作为某种“特异功能”和神通出现在武侠小说和神话故事里;在电梯被发明出来之前,从一个层楼到达另一个楼层的“瞬间移动”通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面对面视频通话和数字货币的出现意味着那就是“未来”。现在,这许许多多的未来正在当下发生,并切实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

100年前,如果你能在一生中读完100本书就很不错了。现在,一年中有超过万亿兆字节的信息通过智能终端传送给每个人,这远远超过一个人一生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总量。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信息变得无处不在,“学习”意味着什么?教育又该做些什么?

现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早已是无人售票,解决排队问题的排号机、日常水电气自助缴费机也已走进人类日常生活多年。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世界上第一台ATM机投入使用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00万台提供自动存取款服务的机器分布在各个银行网点,然而现在已经进入数字货币时代,只需要智能手机众多应用中的某一个,就可以完成一家银行为普通人提供的所有金融服务。你上一次走进银行营业厅是在什么时候?

2013年,谷歌、亚马逊和顺丰等多家公司宣布开始研发无人机快递项目。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始采用无人机运送快递。

2021年10月,Facebook更名为“Meta”,这家公司准备在未来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Metaverse)公司。

人工智能不只是机器人,因为它(或许不久以后就会是她/他 or TA)不止取代人类那些看似简单重复无需动脑的工作岗位,还在不断“进化”并取代不够“智能”的机器。最终,人工智能是否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如果人类大脑这个物质能够诞生意识这个非物质,人工智能最终进化出意识,于当下来说,也不过只是个时间问题。

时间是什么?当下又有多长?当下,是过去的未来,也是未来的过去;未来,是当下的未来,也是未来的当下。如果时间是一条线,切断这条线,线的半段就是过去,另半段就是未来,这个切点就是所谓的“当下”,一个无限接近于0的短暂瞬间。

你可能觉得自己能生活在今天很幸运,也很幸福。这是因为你无法看到未来,只能看到已经过去的历史(如果你对历史还算感兴趣的话)。当下的教育也是这样——所有人的经验都来自于过去,并试图用过去的经验去应对未知的未来。这个所有人,包括教育政策和目标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你的父母、你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以及你自己。

在即将到来的5年,你是正在上高中还是正在从事什么?或是已被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取代?未来,不只是我们或你们的,是我们所有人的。但身处“过去”的我们,怎么进行面对未来的教育?

本周请与家人深入讨论后,用一篇文章写下讨论后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和课程(特别是中文课),才是未来的教育和课程,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具备怎样的能力,去面对不请自来的未来?

这事不能让太座知道

今早上班路上,和太座聊天,探讨这二十年来我的成长和变化,她认为是阅读和写作,拯救了我这个蠢货没有继续恶化成一个更蠢的蠢货。很多时候,太座独到的见解和洞察力都让我深感敬佩。是的,就是敬佩,尤其是在她表现得不那么有一点抠门的时候。

昨天去医院检查脊柱,医生只是说韧带受损,注意休息。今早,太座就给我发来了棘间韧带损伤的病理病因、检查诊断、饮食保健和日常护理的资料。好吧,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脊柱痛是棘间韧带损伤。

昨晚挺着腰背看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同名科幻小说的电影《沙丘》(Dune),豆瓣五星我打了四星,豆瓣综合评分7.5。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小说中,《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前三部长篇构成的“伟大沙丘三部曲”,我肯定有啊。今天星期五,中小学我都没课。从车后箱的后备书箱找出《沙丘》(这事不能让太座知道)开始读。书影俱佳。

放学,到家,在停车场,太座说有一个快递,她去取,我停车。一会儿见她抱着一个纸箱和一个包裹上来,我觉得有点不妙。“取了我的快递,听你昨天讲想吃葵花籽,正准备给你买点,老板说还有一个包裹,一看是一箱你的书,葵花籽就不买了。才买了一千多的书,又买一箱,看都看不完。又是哪样书嘛?有点过分哈。”太座开始发飙。

“啊呀,这不是五折封顶嘛,加上券,五折都不到,就买了咯嘛。是好书。一套十本繁体竖排的《太平广记》。”我连忙解释,但还是心虚。

“《太平广记》你不是才买了几本闷?咋个又买嘞?”

“啊三本旧书,没头没尾的,看不过瘾,就买全套了。你不晓得,这套书好好看哦~”。

“哼!你不要逼我改你支付宝和银行卡的密码不告诉你哈。”

“不必不必,大可不必。我保证,今年不再买书了。”

“观察观察再说嘛。”太座甩了我一个白眼。

现在是晚上九点五十五分,老婆、女儿和儿子都睡了,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翻看这套《太平广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好好看,好安逸哦!

时间不够

本周收获颇丰。

一、读完夏丏尊和叶圣陶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两本民国写作教材。教材好,文章也好,但是时代因素,文白参杂和很多白话的写作表达,与当下相去甚远,不适合。买了《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美国学生写作技能训练》两本,今天到了,共四百五十页厚,争取周末两天刷完第一遍(可是我更想读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学》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郁金香》)。作者珍妮佛·塞拉瓦洛有畅销书作家和前纽约公立学校教师的工作经历,或许这两本“指南”比较适合。之所以不选教材和公立学校资深教师写作和推荐的写作训练资料,是因为我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件很个人,很个性化的事,不应该是流水线作业法。

二、《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作者夏雪梅,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我不喜欢这本书,所以一周才看到八十页,实在读不下去了。这本书概念性的东西太多,真正落到实处有用的东西太少。我严重怀疑这本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我甚至是厌恶这本书中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莫名自信。并且项目案例多是公立学校(至少前八十页事如此)。六十九页的不倒翁项目,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为项目而项目的项目。七十九页的超级英雄,解放军叔叔,手持钢枪,警察抓小偷……这样标签化、符号化意识形态强烈的简单粗暴的分类,让我极度怀疑这就是项目化学习(PBL)?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英雄原型,选取的四篇文章,至少《小男孩洪水中救妈妈》《瑞恩把做家务挣的钱用来救助非洲儿童》这两篇,就是带有宏观叙事“道德绑架”的文章;而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有待商榷,因为这个故事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版本。我觉得最恶劣的,是第八十页: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瑞恩。他帮助了别人,但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所以不是英雄。”

谁规定英雄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超级英雄们都已经在复联中互相帮助,并且几乎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里,英雄都得到了普通人的帮助,甚至普通人就是英雄——例如《变形金刚:大黄蜂》。虽然老师最终接受了大家的观点,认为瑞恩是英雄,但是这样以老师的身份介入项目并作了一定程度的判断性表述,这不会有明显的引导吗?我实在想把这本书丢掉,简直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三、意大利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二十多年前看过,今天又翻出来看了精彩的几章。当年的那本好像不知去向在搬家时,今天看的是中国书籍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一月一版一印,李俍民译,五十八万字,五百八十七页,定价二十四元,以八元三角称纸价淘来的旧书。回头重读,事因下周的讲“七国之乱”,同时期的罗马也发生了战乱——斯巴达克斯起义。

四、在布衣书局买的李辉的《先生们》和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学》两本收到了。毛边本《先生们》仅制作了300册,裸背装,前衬页作者李辉签名,并由布衣书局代钤名章一枚,纸墨清香,可惜我自己的藏书印手滑印糊了。架上毛边本还有几本陈寅恪、贾平凹和许辉的,一直没舍得拆页,没有匹配的拆纸刀。《古籍版本学》是“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之一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横排繁体。好奇,除了我这样的老头,报考这个专业的都是什么样的年轻人。想看的书好多,但时间不够读书。

今晚枕边书

昨天买了五本书。当当三本,今天下午已收到;布衣书局两本,今天下午发货了。

昨天早上,在一位来自本地有名望书香世家的学生的作业中,看到家长留在作业本上与孩子讨论写作的内容。我知道,这是在提醒,对我的课的写作部分不满意。在上午的课结束后,给家长发了微信,首先是道歉,在这个方面,自己确实没做好,然后说了后续的课程计划。随后下单买了夏丏尊和叶圣陶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两本民国教材。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学术、教育水平极其突出的时期,《七十二堂写作课》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好书。《文心》吴浩然插图本,通过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不可缺少的技能”。金斯利·道尔的《水孩子》是凑单给女儿的。前一批给女儿买的十本书,加起来六十多万字,一个周末她就全部读完了,意犹未尽缠着我还要买书看书,就又买了十本,明天也要到了。

晚上在布衣书局买了两本书。李辉的《先生们》和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学》。前段时间看陈晓维的《书贩笑忘录》,知道了布衣书局和老板胡同。最近关注下来,书都好。

《先生们》,作者李辉签名钤印毛边本,大象出版社二〇二〇年一版一印,毛边本印数三百册。作者在这本书里回忆了与冰心、梁漱溟、沈从文、巴金、黄永玉、汪曾祺、黄裳、贾植芳等人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的一些小事。这些人与事渗透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与文人风骨,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算是闲书。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九年四月二版三印,印数二〇二〇册,这个是我的自学教材。啃完这本书,大概就能从概念上分得清楚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了。但还是遗憾只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过几本古籍,算有“见”无“识”。随着书籍的载体从纸质向电子的转变,很快版本学可能就会因为没有研究的对象而成为“绝学”了。我全凭兴趣自学这个“屠龙术”,就算花十年勉强入了门,也是“技成而无所用”的。人总得做点什么没用的。

昨天接到通知,汪教授今日有事,她下午两节高中的中文课我代。事出突然,也没有高中的课程教案,就讲我本周正在初中进行的“西楚霸王”主题——约法三章、鸿门宴、垓下歌和大风歌。

昨晚备课读《史记》《汉书》到疲,枕边书换了闲书换脑子,蔡志忠的漫画《六朝怪谈》。今晚枕边书是《七十二堂写作课》和《文心》。

旧书包注定平凡

每周总有两三天,我先在网上二手书店把淘到的书锁定,凑齐包邮的金额再汇总付款。每周都在买书,就每周都有“旧书包”——二手书包裹——送到。

晚饭后,我洗完碗,擦了桌子,出门丢垃圾,顺便去小莽子家的便利店菜鸟驿站取我的“旧书包”。小莽子他爸一看我就说,你的书还没买齐啊?我说书哪里有买得齐的时候?书架上永远都还是差一本。

昨晚把备课的《国史大纲》、《史记》、《地理与世界霸权》统统丢到一边,3个小时看完11万字的《我的奇妙书店》。作者佩特拉·哈特利布的运气实在太好。想开书店就买下了一家书店;孩子听话,老公给力,销售稳定上升,开了分店出了书,不单是卖书的,还成了写书的,赚了钱也收获了朋友。这样的人生赢家,也只会出现在遥远的国度或书里。不过,“一本好的休闲小说跟一本所谓严肃的文学作品都让我感到高兴。这样的书能让人忘掉工作繁忙收入却微薄的烦恼。”(P.133)

花卷今天的语文作业是完成一篇《我用生命换……》的200字小短文。晚上我们在书房,她完成了短文《我用生命换全人类的平安、幸福和快乐》,因为她认为“有小偷、强盗等恶人,是因为他们不幸福,所以他们才去当恶人。如果他们想当医生或科学家也是可以的。”虽然她稚嫩的小小短文文法语句不通,但这样的想法真的是非常棒。我给了她一个大大长长的拥抱,然后对她说,这篇短文如果我们修改一下,句子读起来还会更通顺,意思表达也会更准确,将会是一篇好的文章。于是我们约定,下一次写好短文,修改一次看看会不会让文章变得更好。她“嗯”答应一声,转身抱着一盒十九本的《红楼梦》连环画爬上吊篮,哼着歌,很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董桥在《英华浮沉录》里记有这么一段——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曾说,他教了三十多年书,结论是作文这一课目最难教,因为“文不可以‘教’而定。”他的理由是写作远不只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气之所形”,“是皮相之下许多深沉主观因素的综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养成过程。”所谓主观因素,他认为“包括独立的人格,善感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眼以及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有一位学者对陆先生说:“把我关于写作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不消半点钟即可讲完。”

我教写作,也就只有一句话——用文字尽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为文豪,也不是每个人努力以后都能够获得“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这就是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里说的:“根椐平均值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

姑娘,我上一次收到信,已是在25年前

在过去的一年,我作为“往西公益”的“囊萤照书”项目人员,曾去到省内多个县城的高中做阅读和写作分享。在每所学校的分享结束后,常会有几位同学留下来问我一些问题,并要去我的联系方式。很快,他们会添加我的微信,最终会有一两位与我成为一对一的同步阅读伙伴——根据他们应考的阅读目标,我们同步阅读同一本书,并进行一点点我有限能力内的写作辅导。

今年5月,在荔波高级中学的分享结束后,高二的L君留下来对我说:“你知道吗?上次‘往西公益’的老师问我们有什么愿望,我许的愿就是能有一位老师能够专门指导我的阅读和写作。然后,你就来了!”说这话时,她眼里闪着光。L君成为了他们学校唯一与我保持联系并继续探讨阅读和写作的学生。

和L君的一对一写作交流持续了一个月就突然中断了。上周,“往西公益”负责人带给我一封信,信封上写着“致毛豆老师”,是L君写来的:

亲爱的朋友:

你好吗?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会在想些什么?是否还能记起我?我此次写信,是为了向你表达我的想法。

几个月前,那个水一样温柔的日子里,我遇见了你。在我人生短短18年里,除父母外,只有你对我这个原本陌生的人予以莫大的帮助,让我感觉生活都变得美好。在那段日子里,每当我难以坚持下去,总会想起你的鼓励和支持,才让我更加勇敢,坚持走下去。当然,现在也是。可遗憾的是,我竟辜负了这份温柔,对这场相遇擅自离席。

高三的到来,让我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紧,我只能放弃玩手机的时间来加强自己。于是,便与你断了联系。时至今日,我一直没能与你解释清楚,但我明白我始终欠你一个道歉。对不起,我的益友,我的良师。

都说人间别久不成悲,我或许失去了一个很棒的朋友,也永远遗失了那段日子,但我已经不遗憾了。我在18岁时错过你,却仍然有勇气努力地学习、生活,迎接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日子。

言语粗陋,请勿介意。祝身体健康,平安喜乐!

荔波高级中学 L

2019年9月27日

看完信,我放了心,中断联系并不是因为我之前对她文章尖酸刻薄的点评。或者说我不再为之前对她文章的点评而愧疚。

这一周里,我一直在与“往西公益”负责人联系,希望能得到L君的地址和联系方式,除了回信,还买了几本书想送给她,希望她在结束高考后能继续阅读和写作,因为人生不是仅为了一次考试,而阅读就像一个人的呼吸——

我的朋友:

在我每天面对着电脑屏幕里的WORD、EXCEL、PPT、E-mail和手机里的微信,日复一日的电子屏日子里,突然一天,收到一封信。一封没有任何征兆的,手写的,写在信纸上的,真正的信。这封带着真挚情感和温度的信,倏然让我想起了木心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姑娘,你知道吗?我上一次收到如你写来的这样真正的信,已是在25年前。

在给你写下这封信的前一天,我的一位教中学理科的同事说,我是他见过的“最有绵长力道的‘愤青’”,我的“很多话如排山倒海一般,感觉听了很过瘾”。可学生们明明都说我很沉静啊,我在心里辩解。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你的印象里,我还是一个温柔的人,或许你看到的我的“温柔”,正是那还不甘老去的“愤青”正在残喘的“绵长力道”吧?!

我记得第一次和你聊到写作是在5月。你把《十八岁的活后感》和《边城》(你的,不是沈从文的)发给我,文章里写:“不断重复看更多的电影,读更多书,听更多歌。我始终相信它们不会吝啬到不肯予我一刻欢愉。我常摆着文艺青年的清高姿态,在笔记本上写着一句句酸得掉牙的句子,而真正的文人在我不知的角落在柴米油盐里挣扎,普通且世俗……没有赞扬和批评的生活和一坨屎有什么分别?人总不能只剩下对生存的需求”。面对这样惊艳的句子,我回复你——

“所以,我决定给你一些赞扬和批评,否则眼睁睁看着一枚十八岁的姑娘每天在屎里打滚,还不如让她早一些淹没在油盐柴米里,去过过她以为的‘真正的文人’生活。

给你的赞扬是:你比绝大多数同龄人能写更多的字,知道更多‘酸得掉牙的句子’,更懂得通过文字宣泄弥漫在青春里无处安置的情绪,继续保持,不要停下来,你可以做得更好。

给你的批评是:这两篇,脱离不了不知世事又不谙社会百态的稚嫩,就像一盏七泡的铁观音,颜色尚可,但入口寡淡。作家毛尖说:‘写作这件事真的要靠才华,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书读得多只能保证你写的东西基本顺畅,不易犯错而已’。杨绛说:‘年轻人,你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给你的建议是:下次试试不用形容词和成语写一篇基本顺畅的文章来看看。”

第二周,你写来了《我的偶像》。我在文章后极尽我一向的尖酸刻薄对你说:“我想,‘往西公益’找我来,不是要一味给大家说‘你好棒’、‘有进步,继续加油哦’诸如此类无关痛痒的话的。所以,我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哪怕这些话会像一根刺让别人感到不适,甚至刺痛——我来,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关于这篇《我的偶像》,中学生作文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

夸张无度!片面!无知!天真(或许只有这个不算什么坏事)!

希望下周能看到一篇平平实实的文字(是平实,不是平淡),如果你还有勇气给我看的话。如果你想要与众不同,或者活出自我、过得更好,你只有全力以赴,才有可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第三周,你给我看了《送别》。

我说:“结尾很妙!有趣的写作尝试和有趣的梦。如果一篇文字只是给自己看,以自己懂的方式写就好。如果想给(希望)更多的人(读者)看到,就需要再严谨一些——规范、准确。基本上,我们几乎不可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也就是想象和科幻(玄幻)的迷人之处。”

然后,我为你准备了胡适的“文章八事”,但你的文章没有再来。

我相信是我的尖刻让一个可能会读更多书、写更多字,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学生失去了勇气。为此我甚至后悔给你们这样同我一对一对话的机会。

从收到你的来信,我感觉世界仍然是如此美妙。

其实,关于写作,我能帮到你的不多。因为我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并且不具可复制性。卡夫卡把写作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是维持他生存的形式。博尔赫斯说他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杜拉斯认为,身处于几乎完全的孤独之中,“这时,你会发现写作会拯救你”。

过去十五年来,我读了近一千本书,记录下超过一百三十万字的生活琐事,在传统媒体没落的余晖中发表了二十多万字。就在昨天,我敲了九千六百四十八个字的日志,有的发在了博客里,有的因为种种原因只能自己看。我之所以不断阅读和写作(如果我敲的那些东西能称之为“写作”的话),是因为写作之于我,除了是一个出口,我还相信写得越多,就有可能写得越好,就能用文字记录我的人生,把一天天的生命变成一件件时光的琥珀收藏起来。对于一位写作者来说,写作这件事本身就是在用自己的笔去构建一个世界。而所谓的好与不好,并没有世人理解中的那么重要。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所以当你在学校里表现得好或不好、欢迎或不受欢迎、擅长或不擅长某一门学科、富有或贫困等,使你显得似乎与别人不同时,应该记住:长远来看它们都不算什么,这些所谓的不同只会在你把它们当回事时才成为问题,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同。并且人生不只是一场高考而已,所以读更多的书就尤为重要。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就会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活在世上,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慢慢放下输赢和计算,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每朵花都会在该盛开的时候绽放。在你我的这场遇见里,并没有谁辜负了谁,你也不需要向我道歉。因为你的出现,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充实;你的来信,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绵柔和有温度,也让我在工作中更加审慎。没有人会知道,无意间种下的一粒种子会在什么时候发芽,会在什么时候开出最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很高兴你视我为朋友。人生很长,人生很短,想看的书看看,想表达的就写下来,一辈子过完。

期待你的来信和新作。

另,我选了《纳兰词》、晏几道的《小山词》、赵崇祚编的《花间集》、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细井徇的《诗经名物图解》、木心的《云雀叫了一整天》和冯唐的《无所畏》这几本书,它们不在你给我的已读书单里,在你看到这封信前就应该收到了,希望你喜欢。

你的朋友 毛豆

2019年10月3日